如何理解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

時間 2021-06-09 00:35:09

1樓:shanren5658

人敗離不開逸字。

古訓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乙個人失敗的最根本原因,不是不夠聰明、不夠智慧型,而是太過貪圖享受了。

太安逸的環境,很多時候就如同乙個地獄一樣,它會漸漸磨滅掉我們的理想,腐蝕掉我們的心靈。

記得以前看過乙個故事:

有個人死後,在去閻羅殿的路上,遇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裡面有山珍海味,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還不用工作。

這個人興奮極了,便住了下來,除了吃就是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但時間長了,他卻感到非常寂寞和空虛。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受不了了,就去找宮殿主說:「這種日子我實在過不下去了,我寧願下地獄,也不要住在這裡。」

宮殿主輕蔑地笑了:「你以為這裡就是天堂嗎?這裡本來就是地獄!」

很多時候,短暫的安逸會讓我們得到休息和寧靜。

但若長期如此,那簡直就是地獄,它會漸漸磨掉我們生活的理想和激情,甚至將我們變成一具具行屍走肉。

很多人這輩子碌碌無為的根源就在於:

他們不敢跳出舒適圈,不願接觸新鮮的事物,不願做出改變。

就像蔡康永說的:

「15歲的時候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乙個你喜歡的人約你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乙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懶得學習新的技能,後面就越有可能錯過讓你心動的人和事,錯過新的風景。

願你今後不要再做溫水裡的青蛙,願你敢於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2樓:唯一

emmmmm怎麼說呢,當初學習古文時候是這樣解釋的,乙個國家因為憂患而努力的提公升自己,並且有發展的慾望,反而言之,當乙個國家自我滿足了,沒有了憂患壓迫意識,就會停止發展,這時候危急就隨之而生了。可以參考中國古代清朝時候的閉關鎖國政策。

3樓:楊洋陽

當你買房,買車,養孩子,拼搏奮鬥,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你就活著。當你房貸,車貸還完了,孩子長大了,好日子要開始了。就可以GG了

怎麼評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南一航 這真是乙個浮躁的社會,讓人拉開巨大差距的社會,非常理解題主的處境,在此給出一些建議 1 讀書 讀書是擺脫困境最有效的方式,它會給你一種內在的動力,促使你前行。在大學,我讀完了父親推薦的香港中文大學的88本書,至此開啟了另乙個世界,這個世界帶給你的不是一句兩句能夠說清楚的,需要個人自己體會 感...

古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反例?

逃離餐桌鯰魚公 登高見而遠,順風聞而彰。生於安樂的太多了就不說了,說說死於憂患的,歷史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並非金哀宗完顏守緒,花剌子模沙赫摩訶末,阿契美尼德皇帝大流士三世,閃電巴耶塞特,麻風王鮑德溫四世,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神羅蒂利伯爵,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無能無德,他們反而各個...

您怎麼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與樂觀快樂生活的關係?

史思明 憂患意識與快樂樂觀有衝突嗎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儒家的憂是concern,是學 而時習之 不是worry再看孔子整部 論語 到處充斥著 樂 字。我記得有一篇專門講生活的,孔子這不吃那不吃。這不穿那不穿。 愚潛 你好。我來談談我的理解。生於憂患,是指在憂患磨練中能成長,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