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住的住是不是就是分別心,分別心具體怎麼解釋,是不是二元機制的意識及概念本身

時間 2021-06-07 12:44:52

1樓:

這裡有個而字而表示有強調著重的意思

所住的是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

生其心指的是妄心

個人拙見分別心是可以有的妄心則不應產生

舉個栗子你在野外碰見乙隻老虎

你就應該產生這麼一種分別心這是老虎不是乙隻兔子別去招惹它

金剛經後面不是還有一句話:於法不說斷滅相

2樓:一葉菩提

這句話單拿出來不太好理解,但是結合前幾句呢?「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清淨心是哪來的?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分別心只是存在「法」裡,而「無所住」的範圍包含了所有外境與內境。

按照唯識的體系來說就是不住「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色法。」 這五類有為法。

分別心就是「心法」裡的第六識「意識」,特點是非恒有但思量。

「概念」可以被分到「心不相應行法」裡,比如文字、語言、數字等人類有一定共識的想法。但它仍然屬於有為法的範疇。

3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

吾今後夜當般涅槃。汝等。今者最後見我。最後受化。最後合會。汝等。從今更不見我。我亦不復見於汝等。

汝諸比丘。止莫憂悲。一切所愛稱意之物皆當離散。

諸比丘。生法有法有為法。差別法覺知法。因緣所生敗壞之法。若不滅者。無有是處

諸比丘。假使久住會當去矣。

諸比丘。凡有生者無不有死。一切諸行無有常定究竟不變。

諸比丘。生死是苦涅槃是樂。汝若欲令未得者得。未達者達。未證者證。當勤求之。

諸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余一切助道善法。

是故汝等當受我化 。

4樓:我一回頭曉聲

分別即佛性,若無分別,即無造作,即無大千世界。這裡,懂了自然懂了,沒懂建議多看些教理,比如唯識宗的心,性,識的體相用。但是注意,不要過於執著教理落入兩邊。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連無所住也不能住,總之,連空有不二都是二,就是沒有任何中邊之見的狀態

Kiwifan 在路上見到有人車禍,肇事者逃逸,留下傷者在原地哀嚎,生其心 不忍傷者痛苦,趕緊去察看傷勢並幫忙打電話叫救護車。無所住 自己的利害,才能 生其心 幫助別人。如果事發當下先考慮自己的利害得失,怕被傷者詐財,即 有所住 慈悲心 就被抑制住故 不生心 心本清淨慈悲,因為 自私 無知 恐懼 才...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應以空性見而生其心

Alison Vegancat 其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的根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人進行斷 舍 離的極簡生活 減少各種各樣的慾望 包括六根慾望 同時也要觀察 察覺自身的起心動念的內容,以便幫助自己不要產生更多的慾望 其實就是自控力 是一種生活方式或出家修行的必須做到的。現代人看到住幾乎沒有家具擺設...

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知非即捨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我們先來看這一段。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識來解釋這一段,六個識,我們來看六個識有沒有辦法無所住 當乙個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