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中庸》中說的「道」?

時間 2021-06-07 02:55:58

1樓:綿綿若存諾諾久長

道家的道,講的是什麼,中庸裡的道還是什麼。

再說一次,中庸是道家書籍。

最早所謂的儒家,也只是道家學問的乙個分類而已,講的是人需,所以叫儒嘛。

比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2樓:千禧

這裡的道就是原則和底線,原則底線不可須臾離也。原則和底線不是追求,而是我要堅守的。不因為利益而失守,不因為保命而失守。

每個人的原則底線又不盡相同,《中庸》是作者的原則和底線,就是他的道,也是他希望全天下人都堅守的原則底線。中庸不是和事佬,反倒是捍衛正義的激進派。

《鹽鐵論論儒》:「虧義得尊,枉道取容, 效死不為也。聞正道而行,釋事而退,未聞枉道以求容也。」

《孟子.公孫丑上》:「伯夷、伊尹與孔子,若是班乎?」曰:

『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乎?

』曰:『有。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是則同。』

3樓:知止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謂中?曰:禮義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荀子·儒效》

4樓:知無-不言

中國文化精髓從來不是用來理解的。是用來感悟修行的。道理也不是用來講的,是用來實操的。

就好比學自行車,請問需要學習騎車物理性質嗎?需要計算怎麼騎嗎?都不是太必要,騎上去感受就是了。

知識會遺忘,道不會。

會騎車了一輩子不會忘,會游泳了一輩子不會忘,廚師的刀工一輩子不會忘。這些都是道。

道與智商、語言、知識水平都無關。是那些能夠成就永恆的感悟。

道者,中庸也。中者,庸也。

還拿騎自行車舉例。會騎自行車之後。保持自行車平衡的不是靠知識水平,也不是你用多大的力。而只是自然而然的平衡不倒。不用後天的意識來平衡叫庸,平衡不倒叫中。中庸便是道。

道不是複雜的東西,恰恰是最最簡單的,複雜非道。

5樓:誠意

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人離不開道,道也不遠離人,我們通過經典的文字找到這個不離自己道,認識它回歸它順從它而已。

道就在日用常行,自己起心動念的那裡,需要自己用聖賢提供的方法去找到它。

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

不學而知,是為良知,不慮而能,是為良能。

明道先生說: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識得此仁,不須防檢,不須求索。

象山先生說:心即是理也。

我心即是宇宙。

陽明先生說:致良知。

萬物一體仁。

心者,虛靈不昧,眾理具而萬事出,無心外之理,心外之物。

龍溪先生說:無可無不可,良知也。有可有不可,意識也。

說的都是這個心,這個良知,這個仁體,這個道,這個性,這個天命。名異而實同,在人者存乎心悟。不是文字概念、情慾意識、知見氣魄靠的上去的。

希望更多的學人能夠明悟此心,明悟這個良知。

中庸裡面說的明誠,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怎麼理解?

鼓角爭鳴 要想明白誠和明的關係要先明白什麼是誠 人是天地化育的 無論是自然進化還是某種偉力的創造至少都是天地化育的 人類或者萬事萬物之所以能夠生存繁衍都是暗合天道的 不合的滅絕或者根本無法創生 所以人性或者萬事萬物的基本邏輯都是與天道相近的,天道即萬事萬物包括人所應往的本性,儒家將天道和作為人應該達...

如何理解中庸中的「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覺海 理解此句,至少需要找出它所在的段落 還更要知道本章是 中庸 作為練功方法使用的具體要求,和得功之後的具體描述,千萬不可小覷!這是理解什麼是中庸的關鍵。此名處在 中庸 第二十六章中部位置。本章分為四個小段 1.故至誠無息 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 3.四個例子 天地山水...

傳道授業解惑中的「道」「業」「惑」分別怎麼理解?

透網金鱗 我以為中中國人沒有像西方人那樣造出乙個神來崇拜,中中國人只敬拜三個 天地,聖賢,祖先。天地自然的具象就是客觀規律,道通過人表達出來就是德。聖賢的具象就是老師,是教人悟道做聖賢的。祖先的具象就是父母,百善孝為先,父母即是我們最親的根源所在,也是我們在教育成長最重要階段的老師。所以中中國人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