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者如何提公升自己的境界呢?

時間 2021-06-06 09:28:03

1樓:小黎不知道

紅塵中歷練,實戰。

你來這裡就是為了修行,來這裡之前就選好了課題,只是說你選擇在什麼時候真正的醒來,什麼時候會意識到自己帶著功課來,什麼時候真正來到自己該走的路上去,去做自己該做的事!

每個階段都不同,每個階段都有新技能解鎖。

加油哇……

2樓:空心大神童

通過聽聞佛法,專心思維其中道理,自覺放下妄想分別而令心智頭腦開竅,並願意主動修行,即標誌著悟後起修全面開啟。首先修戒包括嚴格各種戒侓,以及避免思維碰撞而放下我執達成無我的境界。在此基礎上修定,包括清淨禪定和動態定力的修煉。

透過清淨禪定放下情執,透過動態定力放下法執,進而開啟靈感與智慧型,達成無為的境界。然後韜光養晦、和光同塵、一切隨緣、道法自然。

3樓:心境

功利境界

乙個人功利心比較重,對於名聞利養,看得比較重,一生的奮鬥目標是名、利。追求個人享受。遵守基本的社會公德,尊敬父做事其動機則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於他,有功利的意義。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這個社會是乙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能夠行善積德,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4樓:萍水相逢

學佛修行人應嚴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什麼是修行?修者修正,行者行為。

即將自己不正之行為——在佛教中稱之為凡夫行為修持符合佛所立之中正行條。要學好佛,必須修行。所以學佛就要求腳踏實地,一步乙個腳印地以世間上的一切來磨練和加強自己的修養。

首先,要以四無量心、十善、六度萬行、三聚淨戒來更正自己的行為。我們修行首先要真心為人類謀福利,心中要想到人民,要想到整個國家的大利益。

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除卻汙泥無有蓮花,紅塵修煉亦如是。修行者都能以清華高貴之姿處於紅塵中,莫讓世人誤解了學佛修行人。

完整法義請恭學南無羌佛說法《什麼是修行?》《行持基本德行》

5樓:歸一

空其私心,以萬物為中心,成就大我至公之心。

空其私身,擁抱萬物,以萬物眾生為之身,與萬物合一。

聖佛之道皆大公無私,燃燒自己,照亮世界。

大到宇宙的自然迴圈,也可以以小博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人身雖小其組織結構,四肢協調,五臟迴圈,五蘊門戶,相生相剋,和諧相處,在正常情況下不會自己打自己,與宇宙大迴圈同理。

6樓:燃燈道人-卡比

修行者一共有兩個境界:要麼悟了,要麼沒悟。

沒悟的時候,就覺得有個什麼修行的結果,等著自己去抓,去追尋。

悟了就會知道,沒有什麼修行的結果等著自己去追尋,當下就是。

2、修行者如果發現自己要修行,就會發現:實在並沒有什麼結果等著自己追尋,也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去追尋。

3、所以,修行者問了這樣的問題,立刻會感覺到,自己的境界與何其深遠,寂寞與宇宙同在。

修行者若問了「我要如何提公升自己的境界」,就會感覺到,自己的境界光明、遙遠……當中並無自己。

4、修行者如果問了自己「我要如何提公升自己的境界」,就會知道,境界無法提公升,因為境界並非死物。

並沒有乙個「我」的境界需要提公升。也沒有乙個「境界」擺在那裡等著自己提公升。

修行者並不造作。以不造作的緣故,生命自身的寧靜境界體現了出來。

5、所以,修行者在「存在」中提公升自己的境界。

修行者的存在,就是境界。

一切修行者以「存在著」,達到深遠、高邈的境界。

7樓:見相非相

持續不斷地內觀:觀察自己的每乙個念頭、每一種情緒、身體上的每乙個感覺,當這種觀察越來越精細、微妙、深入的時候,你的境界也在不斷的提公升中了。

所謂:觀自在菩提,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8樓:識徒

想提公升境界,每天要堅持打坐。

打坐,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具靜。靜下來之後才能用自己的思想反觀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內心體會自己的思想。讓自己的內心和思想自然融合在一起,讓它們協調統一。

9樓:簡一

首先要明白學佛修行的八基正見:

第一基是無常心。第二基是堅信心。第三基是出離心。第四基是實願心。第五基是精進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禪定。第八基是菩提心。

還要依戒而行,依法而修,入菩提心修雙運七支菩提心法:大悲我母菩提心和菩薩應照菩提心。

10樓:小小的我

那麼首先就應該問自己修行的目地是什麼?如果是為了自己,太自私,你的境界不會提公升旳。如果是想我修行我出離六道輪迴,我無使旳六道父母都出離。

然後按佛陀旳教戒去行持,你旳境就會提公升旳。

11樓:安若浮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好好領悟吧

12樓:AJTec

如果是修大乘,那麼就是「六渡」。

「布施」。減少其它眾生與你之間的惡業因緣,不要讓它在你修行時干擾、壓制你的心境。同時增加積累福報,使你的心漸漸快樂安寧,利於修行。

而且即使你這一生修行沒成功,下一生至少還能繼續保證在人道裡,或者更往上,生活環境也好點,少點苦惱。

「持戒」。就是自己盡量不要造新的惡業了。以布施把原業消除點,這樣才能減少惡業種子啊。

其實善業也是業,最後也得消掉,不過我們這種初級階段別想著消善業了,我們得多積善業,別往下三道輪迴,不然你哭去吧。

「忍辱」。這是鍊心。我們思想行為都能薰回阿拉耶識形成新的業力種子的,所以關鍵在於我們的心念,不要隨境妄動,這樣也就不會新增業力。嚴格說來,這一步也可以算「持戒」,是心持戒。

以上三種行為形成習氣以後,反薰回阿賴耶識時,都是消惡業增善業,沒有什麼不良反應。

然後我們要「精進」。就是要保持住,並不斷地做得更好更到位,把「習氣」越薰越重。這樣即使你以後投胎沒了前世記憶,這些習氣仍能有力量使你「公升起」這些習慣行為,保障你「跨世」修行的連續性和可能性。

「禪定」。以上那些做得挺到位了,你可以試著練禪定功夫。開始時的打坐行為離禪定遠著呢,心還定不下來,惡業還很多,不停擾亂你心境,「定」不了的。

先得「清一清」,然後還有良好的「習氣」助你,容易進入禪定。

然後禪啊禪四個禪,定啊定八個定,越來越「定」,突然有一刻你證悟到了如來真境,然後你什麼都明白了,那你隨便玩吧。這是最後「一渡」,「如來智慧型」。

修行境界就是這麼一步步提公升的。當然在做這些之前,還有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得理解大乘佛法的義理,不然你的所有行為會缺失正確的指導方向,很有可能南轅北轍,到頭來一場空,甚至還不如不練。就像是練武功,光有招式不行,還得有心法,這樣才能練出超常威力。

13樓:又餓又二的猴子

戒,明確知道哪些事不能做,為什麼不能做,自律,控好自己。

定,多做禪修,讓身與心培育一種環境,有利於自律,讓自律更輕鬆容易點。定可培育專注力,專注力的層次影響禪修的層次。

慧,在禪定中可得「觀」得更多事物,從而領悟智慧型,反過來,「知所以然」則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行為。

從戒定慧三方面行為來逐步提高心境。

心境,不論高低,沒有比較也不存在優越性,傲則劣。

14樓:邢台妙音

首先修行者為了提公升自己境界而修行發心就是錯誤的,修行者應以,慈,悲,喜,舍,荷擔如來家業,普度眾生而修行才能成為真正的修行者。

15樓:佳寧

提公升境界不是目的,面對不同境界不動心才是正道。如果境界裡都是鬼或是災難而自己穩如泰山,算是有些眉目了。提公升的是覺性,而非境界。

16樓:護法居士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

此四聖諦。漸次無間。非頓無間等。

佛告長者。

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

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

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

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教修行者如何在生活中堅持戒律?

絕影孤塵 我也有這方面的問題 思來想去 終於理清了一條思路分享一下給大家 理解戒律的順序 民法 公益 慈悲 戒律 完全個人觀點,如果不對自動突略,若有益十分高興 我個人的感受 凡是破戒,都是內在的煩惱妄想控制不住而導致的。經常憶念一些警句以保持清醒,是我自己的一點心得。比如 欲無後悔先修己,各有前因...

修行者說說一生有哪些曲折辛酸的經歷?

羅迦和 真髮心修行,會咬牙捨下一切,但多數人也不是真能馬上做到,內心會經常天人交戰,結果會導致密密運曲折辛酸,屬於正常現象,熬過去了,心太就平和了,才能在修行錄上快速前行 受邀。既然修行了,又有什麼必要回味所謂的曲折心酸經歷呢?題主還是放不下這個 我 呀。從佛法的角度說,真修行必須有出離心和空性見。...

如何才能提公升自己的境界?

嘿嘿嘿 如果乙個想提公升境界的人不能每天觀照自己的心,而任憑習氣公升起,被習性所控制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起落,作情緒的奴隸,睜開眼睛就看別人的短處,這就好像敞開了出口,讓習氣漏掉自己的正能量。看看自己在人間的生命時光吧 還剩餘多少?把自己真正的內眼開啟看看自己,每天進步了多少?我們不要心疼自己,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