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產文藝作品人物長相偏向歐美化

時間 2021-06-05 15:41:31

1樓:GameDiary

記得看過一期講述中國人審美逐漸歐洲人種化的節目,描述的是目前國內大部分遊戲作品、動漫作品中的男性角色,他們頂著一張雅利安女性的面孔,穿著著古香古色的傳統服飾,演繹著華人特色的武俠仙俠劇情,很是魔幻。

國內文化產業在早期(改革開放-2005時間段)缺少拿的出手的大眾作品,而同一時間無數西方文化作品輸入國內,可以說是制霸了整個國內市場,在這一步養成了國內玩家對於西式元素的審美,沒辦法,那個時候沒得選。

後續ZF與資本開始重視文化輸出和創造,但ZF主要在審核方面進行把控,給予的主題或建議總是又紅又專,難以大眾化。

資本因其逐利的特點,會在內容方面向已有的市場妥協,是選擇順應已有受眾的審美習慣(風險較小),還是另闢蹊徑開創新的審美體系呢(風險較大)?於是產出的內容大體偏向歐美文化作品,其中部分優秀作品進一步強化了已有受眾和新受眾的審美習慣。

最終整個市場陷入傳播學的【框架理論】中,已有內容規定了未來內容的發展方向。

2樓:西瓜生活美學

第一、市場導向。

許多製片人發現,中國人更傾向於歐美大片,只要是進口大片票房自然不差,錢掙得也更多,既然掙不到其他國家的錢,那就自己拍。模仿好萊塢的劇本和拍攝模式,各種國產「歐美大片」上映,製片人們也掙得盆滿缽滿。

不掙錢誰去拍電影啊。

第二、近些年本土電影雖說也在崛起,但電影終究是「舶來品」,起源於法國,國外的電影發展比國內的早很多,所以自然在故事和技術上領先於國內。加上本土電影優秀的一年能有一至兩部就很不錯了,走向國際的更是少之又少。自然國內的製片人更傾向於歐美審美了。

文藝作品都要三觀正嗎?

如果一定要依據 三觀正 做乙個嚴格的篩選,那真剩不下多少書供你讀多少電影供你看了。作為觀眾,對作品盡量包容一些。文藝作品本身就沒法拿固定人群的標準來衡量好壞,有那麼多符合自己 三觀 的作品可供選擇,欣賞的來的就看,不能欣賞的也沒必要抓住不放喊打喊殺。有多少佳作就是在這種所謂 自糾 的氛圍下被槍斃被掩...

文藝作品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現象?

後來 個人認為是存在的,比如說現在各個階段的語文課文,一字一句的剖析句子,自以為是的找人家字面下的意思,其實很多時候人家作者根本沒想那麼多吧。我們剖析出來的只是出題者想要的答案而已,這正是應試教育的弊端。很多藝術作品也是這樣,好好欣賞,體會藝術的美感不好麼?很多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過度解釋,...

有哪些與霍金有關的文藝作品?

杏仁桃子露 萬物理論 結婚時的 I love him,and he loves me.離開時的 I ve loved you I tried my best.淚目。 雲散時見月 當然我最喜歡的就是萬物理論了 最後,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迷茫的時候看一看,能增加很多動力和勇氣。 2001年出版的 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