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黃帝本紀中張守節注釋的「熊音雄,羆音碑」中的碑沒有pi的讀音是怎麼回事呢

時間 2021-06-05 01:07:09

1樓:Jointer

。比如we的音標為[wi]只考慮了w讀[w],e讀[i],但連讀後產生的效果則是[wei]。按這種標法,碑也可以標[pi]讀出來卻是[pei]。

如果題主是說子音,則pi也可以訛讀成bi,就像皮會在方言中讀成鼻一樣。

2樓:zzu微微笑

我們中學學古文就知道「罷」通「疲」,可這倆讀音現在差別這麼大,為啥就能通假呢?

其實是因為:上古有全濁子音,現代已經消失了。罷和疲上古都是全濁子音,後來仄聲的變成了全清子音,平聲的變成了次清子音。

羆的本字其實是羆,所以應該是從罷得聲。罷和罷一樣,也是全濁子音。

但碑不是全濁子音,是全清子音。我們剛才說了,仄聲的全濁子音後來變成了全清子音。所以羆音碑按理說是成立的,在張守節的時代應該就是對的。

可問題出在羆我們現在讀啤不讀碑啊(注意:啤和碑也是同聲符)這應該是後來又有新的因素

3樓:姚媯潁

中古漢語「羆」和「碑」是同音的,讀「敷羈反」或「彼為切」,折合今時二字都應該讀bēi

現在注「羆」為pí可能來自元朝《中原音韻》的「脾小韻」。(老白話了)【拼音】bēi

【漳文】bi

【漳白】bue

【王切】敷羈反

【裴切】彼為反

【廣韻】彼為切

幫母支B 平聲幫組止攝三等開口全淸唇音

《史記》中「黃帝崩,葬橋山」中的通假字「橋」的讀音應該是什麼?

gm zeng 橋山為如字讀,自然不必算錯,史記 三家注前二家 漢書 顏注皆不注音,以其體例,異音不可不注,則必是不取異音 自然改讀也有古注依據,也可以。此類與阿房宮 冒頓 吐 如字 蕃 入聲 陳寅恪等一樣,異讀最容易引人注目,而又有學習成本,花費了學習成本的人,發覺有的人不按異音讀,不去考察是否衹...

呂后該不該寫入史記本紀?

呂后該寫入本紀,就如同項羽該寫入本紀一樣,他們進入本紀就是對乙個時代最好的總結。這一點班固在 漢書 中將項羽改成列傳,就是他不如 太史公 的地方。但有乙個問題就是,不能厚此薄彼,假設呂后死去呂家還熬了幾年,那麼這幾年又該叫什麼呢?漢少帝既然是帝,那就不是臣,你既然給呂后立本紀,沒道理不給兩位漢少帝立...

請問《史記 五帝本紀第一》中?

盡性知命 按帝王世紀以及漢代諱書的說法,炎帝神農氏不是乙個人,而是乙個朝代,這個朝代的每一任首領都號 炎帝 神農氏一朝有很多位炎帝,路史中還給出了每位炎帝的名字。相傳最後一位炎帝叫榆罔,他在位時被蚩尤篡了位 相當於蚩尤也作過一段時間 炎帝 榆罔於是向軒轅氏求救兵,於是有了著名的逐鹿之戰。不過五帝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