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十分看中孝道,那麼如道教,佛教或者諸子百家的其他非儒家思想教派是如何看待孝的?

時間 2021-06-03 10:39:24

1樓:徐醫者

農耕經濟是中國傳統政治和傳統文化的基礎,文化的腐朽也是以農耕經濟條件的政治腐朽為基礎的,孝文化也不能不隨之而腐朽,後世之孝於孔孟之孝有天地之別,孔孟之孝於老子之孝且有區別,要建設乙個新的社會道德基礎,還是老子的孝較好。

2樓:

中國傳統上的民間觀念始終是家族本位的,而非個人本位的。同時,中國傳統上又有非常強的與家族傳承有關的民間信仰,比如祭祖就是個宗教活動(或者用現在的話說是個民間迷信)。就算是現在儒家思想早已衰落,「傳宗接代」這樣的觀念,以及祭祖上墳等活動在民間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把這種民間觀念進行了道德化、體系化的處理,並且將其概括為「孝」。當然,儒家的「孝」也反過來改造和強化了民間大眾的家族、親屬觀念。

其他思想和宗教同樣需要通過各種理論回應和滿足民間對於家族的重視,否則就是「自絕於人民」。所以先秦諸子的觀念並不會與這種民間觀念有太大的衝突,只是在理論和闡釋上和儒家有所不同。至於晚來的宗教,情況更複雜,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已經「儒家化」的社會觀念,所以通常會選擇向家庭觀念和「孝」讓步。

最典型的例子是天主教早期傳教中出現的「禮儀之爭」。

3樓:

道教向來是提倡孝道的,淨明派甚為提倡忠孝神仙為。但凡道教神仙,無一不提倡忠孝的說法,例如華光大帝地獄救母等傳說,道教對祖宗觀念,孝道觀念是很堅定的。佛教則有變化,初期佛教傳入中國是與傳統的中國思想有所背離的,例如削髮,脫離紅塵,這與傳統的孝道文化牴觸很大。

後來逐漸發展壯大與中華文化相結合,也就慢慢有了中華孝道的影響。

4樓:花燃山色

好問題,先說一點,

佛教講出家,為求般若需棄父母妻兒,絕塵世俗思,但在中國也未能免俗,隋以前,佛家多與道家融合,多尚玄談;隋以後兼與儒家融合,也講忠孝。

如「織蒲供母」的公案,就講的孝母。

唐·睦州陳尊宿,諱道明。初遊方,契旨於黃檗,住觀音院,常百餘眾。後舍眾入開元寺房,作蒲屢,施道路,貨屢養母,人號「陳蒲鞋」雲。

5樓:寧道奇

老子說,絕仁棄義,而民復孝茲。

莊子說: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6樓:黃昇陽

我知道道家:最早道家認為孝是自然而然的,特意去提倡說明這個社會早已缺乏孝了(道德經)。後來的道教就沒有老子那麼高冷了,畢竟人家聖人有高冷的資格,後來的道教就開始勸善勸孝,講賞善罰惡,畢竟上士實在太少要是都玩高階路線,那道教就不能經久不衰了。

7樓:

好問題!

最愛的老師(之一)正好研究這個。但是,我完全不懂^_*http://www.

buddhism.hku.hk/documents/research/filial.pdf

男生陪女生逛街她看中七百多的裙子十分糾結最後因為捨不得沒有買你會認為這個女孩勤儉還是會認為她有些廉價?

卞策 這問題是女生問的吧,如果是,那你就是乙個勤儉節約的好女孩,男生不會覺得你廉價。當然這個男生也沒有必要一定給你買這個裙子。總之是我我會買,一條七百多的裙子,中國大多數年輕人都承受得起這個價位的消費。如果你是個男生,我可去你媽的吧,給白傻子買瓜子,呸呸呸串戲了,買裙子去 小千代 先說個人結論,不會...

人們為什麼無法記住教訓?有時那感覺明明十分深刻十分強烈,但是過去之後還是我行我素,重返舊惡。

陳建康 你的問題已經給出了答案,因為你說的是 人 而不是神。千萬別小瞧人這種動物的自我療傷的能力,很快就填平了自己的傷口,等著下次挖。關鍵是,只有挖到骨頭了,才不會褪去,想忘記都難。 iamshaynez 人是感情驅動的生物,教訓這種東西終究是一種理性的邏輯而已。一次次的忘記教訓,重複遭罪,這才是人...

律詩絕句中十分忌諱重複,那為什麼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重複了兩次還是被人們認為是經典?

艾迪哥 蘇東坡有首詩更厲害,不是重複字,而是重複了一句詩,極具禪味,也一樣經典。廬山煙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未消。到得還來別無事,廬山煙雨浙江潮。不重複這首詩反而不好了。所以總要有創造性思維。 Chitanta 樓上已經說得很好了,我這裡再分享一首李商隱的詩 暮秋獨遊曲江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