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儒家文化背景》中所提及的儒家文化會導致自戀性人格的產生

時間 2021-06-03 07:58:35

1樓:震陽

摘要:該文作者運用精神分析學對自戀和自戀性障礙研究的成果,通過對一組受過良好教育,有較濃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且有一定的工作業績,但缺乏基本共情能力的人格障礙患者的臨床觀察,試圖闡述儒家文化對這類人格障礙形成的影響,以及這種文化的哪能些要素在家庭互動中導致了這種人格障礙的形成.作者結合臨床觀察認為,這與儒家文化中的內在本質有必然的聯絡.儒家思想中過份強調理性,貶低情感的"君子""聖人"的理想人格的社會期待;"人人關係"將"己"作為人際關係中的一點,缺乏對個人承諾所致的"自我客體"式家庭人際關係;"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已欲立而立人...

1.精神分析學,法蘭克福學派那套,懂得人自然知道他們之目的何在,不過作者拿他來批儒算是用對地方了。

2.受過良好教育,有較濃儒家文化的家庭背景。這能代表儒家文化嗎?該家庭是否接觸到儒家文化核心?儒家文化是需要師承的,和道家無二。再者,該家庭是否知行合

一、克己復禮?只說不做不能謂之儒。

3.儒家文化過分強調理性,貶低情感……。西方學派文化和儒家文化是不同的,不能套用名詞。

西方之理性,是用心的;儒家之理性,乃是天理,無善無惡之謂。情感,心發為情,感物而動,理學謂之人欲,貶低情感,滅人欲。

4.法蘭克福學派,生產了無數白左。是生產,不是培養,如工業品,是要為人用的,懂自懂。

儒家文化應該往怎樣的方向發展?

儒家被統治者拿來用後,雜糅一番,就已不是單純的儒文化了,還是要揚棄的。

陽明子就是榜樣,知行合一,心外無物,二六時中,隨時皆可體認天理,這樣。

上至權貴,下至貧乞,皆有本性,洗心退藏於密,皆可復見本來面目,如是可。

2樓:

……有人控制,就有人被控制。

如果儒家文化導致自戀型人格障礙,那麼必然伴隨著大量的迴避型人格障礙、依戀型人格障礙,巴掌與蜜棗交替教育出的國民在自卑與自負、地獄與天堂之間反覆橫跳,誕生一群邊緣型人格障礙……

最後,大家都有人格障礙,那豈不是天下大同?既然都有貓餅,就憋說障礙不障礙了!

對三綱五常有怨念很正常,想太多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總結:一派胡言

3樓:GloriousSoul心理工作室

儒家文化強調「順」,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有特權,長者對晚輩,上級對下級等等,這真的是非常坑人的,兩部分人其實都是深受其害的。享有權力的一方沒有被真誠的對待,而人際關係最寶貴、最激發人成長的就是真實。不真實會加劇腐朽、虛偽、刻板、衰老、焦慮、對喪失權力的恐懼,以及創造力的消亡。

如果說自戀型人格與這種文化有關,那當然可以這麼說,自戀傾向的本質就是為了對抗不曾被允許做真實的自己而產生的羞恥和空虛的防禦系統。

自戀型人格障礙和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異同點有哪些?

很多人格障礙其實是同時存在於乙個人身上的,尤其是那些病史較久或程度過重的患者,症狀已經模糊和複雜。自戀型人格障礙把自己想象的盡善盡美,他人只不過是展現自己的陪襯和舞台,他們生活在自己的夢幻世界 偏執型人格障礙因為自卑和不安全感產生自大心理過於注重自己藐視他人,廣泛懷疑自己認知體系外的人和場景對自己的...

為什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有的時候讓人覺得這麼可愛和難忘?

看來這段關係對你的影響很大。不知道你是不是想問,為什麼你明明恨他,卻還惦記他。說明這段關係在你的心理,並沒有真正死去,它能夠不受你的意識控制來影響你。其實每一段親密關係,一定會有潛意識的部分,所以你也不要怪自己忘不了 渣男 有一句話說得好,如果還沒有忘記前任,要麼是還沒有遇到新的伴侶,要麼就是現任還...

請問我要怎麼擺脫乙個邊緣型 自戀型人格障礙者?

情緒賦能師丁丁 請把注意力放在讓自己轉變上,同時在這個轉變的過程裡要給予多些時間 耐心和愛。1 當我們覺得自己很痛苦時,需要改變的是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是自己人生的全程參與者,也從來都不是被動的承受者。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試圖去改變造成我們痛苦的人 事 物,這樣對外在的 怪罪 是很容易的,但這會讓我們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