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道德經》金剛經》之類的要看注釋麼?看每個版本的注釋多少都有點不一樣,可以背內容自己去慢慢理解麼?

時間 2021-06-03 06:10:29

1樓:「已登出」

竊以為讀經必讀注疏,而且是各自門內的注疏,把經典的注疏讀完之後,再自己去修,去體會,才能有所收穫。關鍵是要找修行的方法,儒釋道的經典沒有修養工夫作為支撐,是根本不可能真正看懂的。

2樓:大道光臨

學習道德經先不要去看註解,任何人的註解都不要看,反正先是看不懂,沒關係,不懂的字可以先查字典,目的就是方便以後看到一句話知道是道德經裡面的話就可以

其次,不要給道德經定性為關於什麼方向的,比如帝王,比如哲學,比如玄學等等。

其三,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了道德經中的話,那麼你就可以去找一句話的各種解釋,你就可以慢慢理解。

最後,就能形成自己的見解

3樓:月關先生

之前看過一本書,說明人是不喜歡思考的,更多的是生存本能。而我們所謂的思考,多數情況下士對本能的一種延續。或者說經驗主義,你想想,我們自己有多少事情所謂的深思熟慮,都不過是照抄以前遇到類似事情的解決辦法?!

而注釋此類,很多時候我們遇到了共鳴,是看到了自己理解方向的深化或者更有味道的解讀。但這是共鳴嗎?是觸類旁通嗎?還是進一步的懶得思索?!

知見障,我們的認知是需要不斷的推翻與完善的。就好比我們站的高度越高(角度不同),看到的風景越不一樣,對理解的層次也不一樣。比如我們站在已知的科學中得到,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大江大河,總體脈絡是向東方,但小的地域支脈裡面可能因為各種情況短暫的向西,這是真理嗎?

重力到了太空還成立嗎?

而各種批註也是這樣,大家都有自己的「經驗主義」和限制。而修行就是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認知,尋本朔源,「真常應物,真常得性。」

但並不是說不去看注釋,去客觀的看。盡量去屏除注釋者的主觀臆斷,諸多緣法其實應該向內尋找,外面的一切都是作為印證。經典是直指內心的,在不斷的修行中,自然有所辨別,有所選擇。

所以這些注釋更多的是參考,是資糧,需要用內心的火去煅燒,去蕪還精!

總之,看經典,必然看批註。而且喜歡看同時期不同的批註,去思考前人為何有多種批註,為何不一樣,內裡又有何一樣的地方。自己的認知究竟是對錯?

與前人是走在一條道上,還是岔道上而不自知。

批註,其實也是文化傳承的一種。而深藏在內裡的真是永恆的,只是換了名頭一而再再而三的「象」、「徼」。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

4樓:初見

不知道《道德經》的問題,作為乙個佛教徒,可以肯定的說,看《金剛經》必須看注釋,關鍵是看什麼人的注釋,不客氣的說,就是已經開悟的六祖慧能也非常有必要看注釋,因為有些注釋的人,證悟層次在六祖慧能之上。

金剛經和道德經到底哪個更實用?

鐸敏 你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根本不懂這兩本書說的是什麼,實用如何?不實用又如何?不過追求心安罷了,如果沒有領悟到自性性空是讀不懂金剛經的。 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 道家研究的是事相的發展規律。道家陰陽五行,生克制化,旺 相 休 囚 死 廢 沒,春夏秋冬各有所屬,這一切對應點,它的發展規律,就是道家修行的...

讀《道德經》和《金剛經》用結合他們的翻譯去讀嗎 ?

混沌思維 我個人認為 道德經 和 金剛經 就是 讀原著 翻譯 就不是原著味道 讀原著味道 就像蒸饅頭用老肥蒸 比用Xiaomu蒸好吃呦!必須讀原著。不懂在諮詢一下共同努力探索未知領域的古籍是我的Gongzuo DBA之道 要辯證的參考前人和大師的智慧型才有收穫 不然 金剛經 還要去找梵文去讀嗎?鳩摩...

金剛經講的東西,好像就是道德經第十二十三節的內容吧?

得一 沒這麼簡單。道德經12,13講的主要還是講有,講修身。12章講修身,13章又講了天下該託付給誰。金剛經在解空,解空離不開談有。金剛經講忍辱,講菩提心行,這些道德經12,13章沒有。 listener 不一樣。金剛經講的內容主要是破 法執 法執大概可以理解為對各種相的分別 以及闡釋概念和它所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