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叔本華的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

時間 2021-06-02 21:52:22

1樓:李良懷666

我認為叔本華這個觀點是過於消極的。而且鐘擺的比喻也不是很合適,並不恰當。

他過於在意追求幸福的痛苦和滿足幸福的倦怠了,忽略了乙個事實。追求幸福不是只有痛苦,還有愉悅。滿足幸福也不會只有倦怠,還有享受。

當他過於看中痛苦和倦怠。便只能囿於此迴圈之中,認為如鐘擺一般。這是對人生相對消極的態度。

還有一種積極的態度。那種人認為人生應該不斷的去追求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應該不斷去追求幸福得到滿足的快樂享受。

他們積極地為叔本華所說的短暫的快樂付出大量的精力。那些人是積極的。相比於鐘擺,他們的人生更像是在登山。

對於這兩種態度,我並沒有說提倡那種好,那種不好。有人喜歡短暫的高潮,有人喜歡漫長的寧靜。只是兩種態度,並無差別。

首先,我想說的,是人生永遠不是停止不前的。它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向前進,是乙個無法回頭的過程,所以他不像鐘擺。其次,人生又是始於平靜,到最後又歸於平靜的,到最後並無太大不同,所以他不像登山。

那它像啥?

那它想啥呢?當你拋開這兩種人生態度,用一種極其客觀的態度去看待人生,你就會發現,他想一張心電圖。確實當慾望得到滿足時極其短暫,就像心跳。

隨後又陷入倦怠,又是下一次心跳的痛苦。可是下一次心跳前也是痛苦和喜悅交織。如此迴圈往復,不斷前進。

我不敢說如此心跳有何意義。但是人生確實波折坎坷,又不可回頭。

2樓:三文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所以他是悲觀主義者.

但他不知道,我們人類是有心流狀態的,在這狀態,自然就忘我快樂了.

原始人無聊,就會找事做. 事情太難,就會放棄.

原始人只會做一些能做到又不太難的事,自然就會進入心流狀態.

所以,快樂或心流是人類是最不費力的生活方式,也是人類的原始狀態,.

3樓:瓜子

很巧的是我前段時間給學生講生物化學的時候,也用了類似的乙個比方。每個生物都有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兩種,按照最簡化的理解,白天工作時身體偏向於分解代謝,晚上睡覺時身體偏向於合成代謝,用鞦韆來做比方,那麼鞦韆的上公升和下降就分別指代合成與分解的兩種狀態。

然後——悲觀主義者就說了,生命實如鞦韆,都是在這兩種代謝裡徘徊。不管是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還是單細胞的大腸桿菌,又有什麼區別?所謂的進化,又有什麼意義?

你們覺得呢?

4樓:自在哲學家

叔本華認為人的真正本質就是生存意志,人類只是生存意志客體化到最高端段的產物。生存意志沒有目的,它盲目不顧一切地爭取自我儲存,自我滿足。

但是在現實世界裡,作為具體的個人,每個人都要受到時空背景下的客體條件的制約,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而滿足慾望的條件卻是有限制的,所以人的慾望很難得到滿足,人活著注定充滿痛苦。

就算慾望僥倖得到了滿足,但快樂也只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感受到無聊,或者去追逐新的慾望,所以大部分人的一生就像鐘擺一樣,在痛苦與無聊之間徘徊。

在現實中,窮人的一生為了生存苦苦掙扎,一輩子都為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而忙碌。富人們則相反,他們的生存有了充足的物質基礎,擺脫了生存之苦,但是無聊就向他們襲來了,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富豪明星經常爆出醜聞。

而且所有人都不得不面臨乙個最終的結局:死亡。

乙個人的人生無論多麼輝煌燦爛,都只不過像吹肥皂泡一樣,肥皂泡吹得再大,最後都要破滅。

叔本華有句名言是對此最好的註解:「幸福不過是慾望的暫時停止。我們就像田野上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視下恣意歡愉。

所以,從整體來看,人生就是一場悲劇。

必須要說明的是,從區域性來看,人生還是有一些樂趣的,叔本華並沒有否認這點。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從整體上對叔本華的哲學觀點有乙個把握,然後就批評別人的說法,這是非常幼稚可笑的。

那麼面對人生的痛苦,應該怎麼解決呢?

叔本華主要給出了三條途徑:研究哲學、藝術審美、否定意志到達涅槃境界。

研究哲學可以提高我們的認識力,幫助我們把握這個世界,理解人生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的痛苦,可是並不能完全消除痛苦。

藝術審美可以讓我們暫時忘掉現實世界的煩惱,獲得短暫的寧靜平和,可是人終究得回到現實世界裡。因此這條途徑也不徹底。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尼采就把叔本華的這條藝術之路發揚光大了,尼采是要把整個人生都變成藝術,過一種審美式的生活。面對人生的痛苦和無意義,尼采從美學出發,用藝術和審美賦予人生以意義,提出了「酒神精神」,強調人生的創造性。說到這裡,我就想起了莊子,不過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以後有機會再說。

否定意志,簡單來說就是要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像那些宗教裡的聖人一樣,用同情心來對待別人,盡力幫助別人,直到最後徹底棄絕意志,達到類似佛教的「涅槃境界」。

必須要說明的是,叔本華並不提倡自殺,他反而認為自殺是肯定意志的表現,這跟他的主張完全相反。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哲學教授說叔本華提倡絕食自殺,這種說法實在是不負責任誤人子弟,很懷疑這些人沒有好好讀過叔本華的書。

5樓:Matt

你好,這是叔本華聞名的鐘擺理論,出自他的著作《作為意欲和表象的國際》,在叔本華《人生的才智》一書中,叔本華對這句話又做了進一步的彌補闡明。

*該書一般被譯為《作為意志和表象的國際》。但目前國內翻譯最為恰當的版本是韋啟昌先生譯的。為便利廣大讀者閱覽,韋啟昌先生對叔本華最底子的、在這本書裡重複出現的「意欲」一詞作出簡略的解說。

根據叔本華的理論,意欲是這個國際的根源,它逾越於時刻、空間和因果律以外,既沒有原因,也沒有意圖;它盲目、悍然不顧地爭奪客體化。咱們這個存在於時刻、空間、遵從著因果律的雜亂多樣的現象國際就是意欲的產品和體現,是意欲在時、空中的客體化。因為意欲在客體化的程序中遵從著個體化原理,亦即存在於現象國際中的詳細、單個組成部分的意欲各自為戰,為生計、開展而努力;在現象界中,這也體現在低一級的形狀向著高一級的形狀的爭奪、奮鬥之中,所以,意欲客體化的程序是一場永久的、無意圖的奮鬥和開展;它與苦楚和災難不可分割地聯絡在一起。

中文對德語的意欲(wille)的翻譯就是「意志」。但韋啟昌先生以為,「意志」一詞在中文裡是與人的認知,亦即與人為的詳細意圖、決議和方案有關的心思狀況,和「意志」一類的詞同一品種,但叔本華概念中的"wille」,其現象卻是盲目,沒有意圖的願望、意願、驚駭等,與認知沒有直接的聯絡。所以意欲實為愈加準確、恰當的中文譯詞。

原文如下:「苦楚和無聊是人類美好的兩個死敵,關於這一點,我可以作乙個彌補:每逢咱們感到快活,在咱們遠離上述的乙個敵人的時分,咱們也就接近了另乙個敵人,反之亦然。

所以說,咱們的日子的確就是在這兩者傍邊或強或弱地搖晃。這是因為苦楚與無聊之間的聯絡是兩層的敵對聯絡。一重是外在的,歸於客體;另一重則是內涵的,歸於主體。

外在的一重敵對聯絡其實也就是日子的艱辛和匱乏發作出了苦楚,而充盈和安靖就發作無聊。因而,咱們看見低下的勞作階級與匱乏亦即苦楚進行著永久的奮鬥,而有錢的上流社會卻長年累月地與無聊進行一場可謂失望的搏鬥。而內涵的或者說歸於主體的苦楚與無聊之間的敵對聯絡則根據以下這一現實:

乙個人對苦楚的感觸才能和對無聊的感觸才能成反比,這是由乙個人的精力才能的鉅細所決議的。也就是說,乙個人精力的愚鈍一般是和感覺的愚鈍和缺少興奮密切相關的,因而原因,精力愚鈍的人也就較少感觸到各種強度紛歧的苦楚和要求。可是,精力愚鈍的結果就是內涵的空無。

這種空無烙在了無數人的臉上。而且,人們關於外在國際發作的各種工作乃至最微乎其微的工作所體現出的一刻不斷的、強烈的重視,也暴露出他們的這種內涵空無。人的內涵空無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影響,企圖憑藉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力和心情活動起來。

他們做出的挑選真可謂飲鴆止渴,要找到這方面的證明只須看一看他們緊抓不放的匱乏、單調的消遣,還有同一樣性質的交際說話,以及許許多多的靠門站著的和從視窗往外張望的人。正是因為內涵的空無,他們才尋求五花八的交際、娛樂和奢華;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進窮奢極侈,然後以苦楚告終。」大叔是悲觀主義的,鐘的擺動沒有目標,沒有新意,一直重複乙個動作枯燥乏味,表明人脫離不了命運的規律,鐘擺又能標誌時刻(生命)在(重複中)一點一滴的丟失,用來表明大叔的悲觀主義再適宜不過。

6樓:秋葵蝦仁粥

留餘慶,留餘慶,忽遇恩人.幸娘親,幸娘親,積得陰功.勸人生,濟困扶貧.

我無法否定人生像乙個鐘擺,在苦楚與無聊中擺盪.但我無法忍受自己的人生充滿七宗罪曹公的這首詩,有乙個小道理那就是找乙個能飽滿本身,不斷尋求的願望於是,生命在於尋求不被自己的願望戲弄的尋求愛與生的苦惱 。

榜首卷榜首句。

7樓:Wird er

我的乙個哲學老師曾經這麼說,

當你想得到某樣東西卻得不到時,你就會陷入痛苦。

當你得到了這樣東西之後,你又會陷入倦怠。

故而,人生就在痛苦和倦怠中徘徊。

8樓:楊洋

叔本華的鐘擺理論也指出來了偏執慾望的結果:只會得到真實的痛苦而不是快樂。所以他認為慾望具有否定性;快樂具有否定性,慾望永遠不能滿足,也永遠無法獲得快樂。這是他的世界觀。

於是他提出來了他的方法:認為「痛苦是真實的,快樂是虛無的」所以要努力去減少痛苦而不是追求各種快樂。而幸福就是身心沒有痛苦的狀態。他還提到過無慾的方法。

叔本華非常喜歡東方哲學,而且讀過老子,我認為他的想法受到了老子的啟發。苦樂是相互依存互相補充的。可是人的慾望卻偏執與快樂,對痛苦存有偏見。

所以老子提出了復歸的思想既「致虛守靜」,復歸快樂之所以存在的根源「痛苦。老子提出了「無慾」的方法,超脫對慾望的偏執,對痛苦的偏見---不是沒有慾望。

人生有很多痛苦,所謂大成若缺,正是因為經歷了痛苦才能明白幸福的真諦,正是因為經理了九九八十一難才能得到正果。不要問別人幸福是什麼自己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9樓:劉小鴨

「人生實如鐘擺,在痛苦與倦怠中徘徊」

人的慾望,源於他產生了需要,需要不能被滿足,則痛苦。

需要一但被滿足,積極快樂的情緒產生,然而持續時間不會太久,就會被沖淡,接下來可能再次生出新的需要、新的慾望進入下乙個輪迴,但最終會因為沒有新的需要的出現,而陷入倦怠。

在叔本華看來,滿足不是一件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一方面滿足來自於慾望,慾望來自於需要,需要來自於欠缺。另一方面,滿足不是持續的情緒,它終將把人引向倦怠

怎麼去理解叔本華悲觀式的人生態度?

已登出 德國哲學家霍克海默是這麼說的 在叔本華逝世後的這個世紀裡,歷史不得不承認他看穿了歷史的本質,揭示了事情的全部真相。他是一位有著深刻洞察力的悲觀主義者。今天,世界所最需要的是叔本華的觀念 因為他的觀念正視著絕望,因而在面對絕望時,反而更知道希望。 雲外月 叔本華說 人們只是表面上被前面的東西牽...

如何結合自身來理解叔本華《人生的智慧型》中所提到的「天才」「高貴」和與之對應的「人類的六分之五」?

曉元夕 我沒看過 但我覺得人是極其複雜的生物 想要用高尚或者平庸這樣分類太過簡單粗暴 而且!這樣定義評估自己不是一件很糾結的事情麼!年少的時候,青年的時候,我們迷茫 尋找,去努力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你36歲了 該活的灑脫點了 是什麼樣子也基本定型了 能提高的提高些想追求的就去追求 其他自身好的壞的自己心...

你如何理解「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這句話的。

香草味的喵 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經說過他說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演出並非我們所選擇的劇本,各位同學有誰是自願來到這個世界。有誰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徵求過你的意見。我們登上並非我們所選擇的舞台,各位同學,有誰的人生劇本是你選擇的,大家是不是很羨慕別人的劇本,老實說我有的時候也很羨慕別人的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