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周禮,在當時的時代算不算逆歷史潮流。

時間 2021-06-02 04:07:53

1樓:

算,孔子的理想抱負是好的,但是當時那個時代混亂不休沒有統一,所以孔子的治國理念並不適合那個時代。就如同拿著現在的自由人權政治思想治理國家一樣,嚴重逆反了當時貴族世家地主的利益。所以道祖才說孔子是個好學生,但是確做了一些不合時宜的事情。

修身之要,要懂得進退。順風乘勢,逆風蟄伏。不過孔子能做到在那個時代如此也是不錯的了。

相比之屈原算是善終,屈原是為心中的道義而犧牲,我不知道把孔子換成屈原那個環境會怎麼樣,但是屈原選擇投江明志為後人留一盞明燈,也許孔子不會選擇投江,而是選擇蟄伏退隱吧。

2樓:雙截龍88

「至於孔老相爭,孔勝老敗,卻是我的意見:老,是尚柔的;「儒者,柔也」,孔也尚柔,但孔以柔進取,而老卻以柔退走。這關鍵,即在孔子為「知疾不可為而為之」的事無大小,均不放鬆的實行者,老則是「無為而無不為」的一事不做,徒做大言的空談家。

要無所不為,就只好一無所為,因為一有所為,就有了界限,不能算是「無不為」 了。我同意關尹子的嘲笑:他是連老婆也娶不成的。

於是加以漫畫化,送他出了關,毫無愛惜。」

-魯迅《論出關的關》

3樓:明道1968

不能算是逆歷史潮流。因為周禮一直都存在並被沿用,只是變的衰弱了。當時也並沒有出現一種新的禮法來取代周禮,而且也沒有形成一股新的潮流。

所以孔子只是積極倡導實行周禮,在天下恢復周禮的影響力而已。

4樓:厚水載物

孔子雖然推崇周禮,但這並不意味著它是完全照搬。孔子也有改良的一面。他對一些具體的禮也有變革的地方。(雖然是空說,但我一時半會想不起例子)

得承認,孔子(包括孟子)推行的禮不利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富國強兵,諸侯爭霸。真正有用的按理是法家的變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所以儒家並不受君王的重用。

這是他不符合社會現實的一面。

但你想想,漢代以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的三綱五常是不是很像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為儒學的開山鼻祖,孔子的思想對後世儒家發展影響很大。周禮是乙個很大的概念,它有已被時代淘汰的分封制的禮儀,也有孔子提倡的君臣父子倫理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孔子推行周禮確實落後於時代,但他對禮的發展又為後世的統治起到重要作用。

5樓:六十分鐘的知本家

讀書讀的挺不錯的嘛~

現在很多學者都是你這種看法。

但說句實話,我覺得,歷史通常沒什麼具體的潮流。人類科技的突飛猛進,都是近來兩三百年的結果,至於為什麼,也沒多少人說得清。歷史本來就是混沌的。

而西方的mz體制思想剛剛穿到中國的時候,儒家的原教旨主義者就很欣賞這種制度,覺得就是上古三代舉賢為王的制度版。你說mz制度這是對歷史的倒退呢?還是進步呢?

儒家的原教旨主義者的確喜歡上古三代。覺得今不如昔。天天批判現實。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儒家其實從來沒有真正掌權。只是被用來裝點門面了而已。

6樓:子推

不算,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而產生的這種想法,當是人們已經逐漸喪失禮制了,所以想著恢復。這不是逆歷史潮流,這是正本清源;這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讓人們恢復良知,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

7樓:空中散步

周禮其實本質上來說是封建王朝建立的一種階級制度。孔子當時周遊列國不受待見,就是因為各個諸侯王覺得,恢復了周禮,自己又變成臣子了。後世帝王為什麼喜歡孔子這一套,就是因為要宣揚階級制度,穩固統治。

後世的腐儒更將「復周禮」進一步拓展成「三代之治」,貶今崇古,天天想開歷史倒車。

說白了,內聖這一套,無論怎麼發展,都是貶今崇古的思維:多少人死後被聖化,神化,而活著的人總是要收到攻擊的。儒家這一套成為後世人們的思想禁錮,是一種必然的結果。

8樓:風往南吹

我覺得吧,算不算逆歷史潮流,要看歷史潮流是什麼?

春秋晚期,禮崩樂壞,生靈塗炭,從這個角度看,社會需要恢復秩序。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代表著舊的封建制,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預示著將來的郡縣制,從這個角度來看,社會發展的方向是郡縣制取代封建制。

綜上所述,當時的社會潮流就是建立新制度下的新的社會秩序。

孔子恢復周禮,希望穩定社會秩序,這個出發點沒錯,但周禮這種社會秩序從屬於舊的封建制,這種做法是逆社會潮流的。所以,孔子是乙個逆時代潮流的君子。

9樓:西你

孔子一生致力於仁,而不是周禮。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可見孔子和儒家體系中,仁是本,是第一性的,禮樂是可以隨著仁而變化的。

禮樂的目的和服務物件是仁。所以孔子一生的目標根本不是恢復周禮,而是致力於仁。因此,你提問的問題本身就錯了。

10樓: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

」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

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1樓:知音

算。時代的變遷,而認知的不及不達,因而老子說孔子的行為是「危害」社會。但統治者和腐儒們更差勁,一直搞了幾千年,雖然主要是來自於劣根性,但實質也就是為差貨。

12樓:徐亮

我認為不是。因為歷史說的是從前,『當此時』是前進時,前進時如浩瀚宇宙,無分前後左右上下。

偉人何其為偉人?只是在那個節點撥了一下潮流的方向。

循周禮說的是面,內裡說的是規矩次序,就是要有約束與自我約束,不能大家一起無法無天。

試問沒有孔夫子的恢復,世間難道就全都無法無天了?家裡的小崽子整天上房揭瓦了?顯然不是的,不然也就沒有婚喪嫁娶祭天祀地了。

而孔子把這些規律總結出來形成條文案牘,以示天下。權者家長看了,哎!這條可以用,那條可以管,嗯!那就是他了。於是就有了方圓尺寸,大家都按這個標準來,於是遼寧號航母就有了。

13樓:孫謙

後來的歷史上,無論七國之亂,八王之亂,哪怕是靖難之役,都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在搞什麼分封制的周禮,就是希望打內戰,絕不會實現和平,所以搞什麼周禮?就是希望開歷史倒車。

當然孔二又把周禮給亂改了一番。搞成了禮教。結果就更加錯誤的厲害。

以下是引用的檔案。

即使僅就倫理學而言,儒家也有嚴重失誤。一種規範是否具有正當性,這是需要由道德價值去證明的,就是說,禮的正當性必須由道德去解釋。可是儒家總是反過來以禮去定義道德,合乎禮的才被認為是道德的。

禮與道德的地位顛倒是乙個致命的倫理學錯誤,進而是乙個不可救藥的政治錯誤,正如老子敏銳的發現:「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13]。

很顯然,禮不能證明自身的正當性,因此不能把禮看作是無須價值辯護的規則。如果次序顛倒,規範被當成是對價值的解釋,事情就亂了,人們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去規定各種各樣的規範,這樣就會有各種各樣互相衝突的倫理,這就是為什麼老子說禮是「亂之首」的理由。

儒家一心希望建立良好社會,但不得其法。倫理不可能解決政治問題,禮治支撐不起政治,克己也不可能復禮。雖然任何一種政治都必須在某些方面限制自由,否則社會不可能有秩序,但是如果全面反自由,就非常危險了。

儒家禮教在限制重大罪惡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卻不遺餘力地去管制那些與道德基本無關的生活風格和細節,壞事沒有管住,卻限制了好事。管制不該管的事情就是規範的膨脹。尤其是宋儒之後,禮教壓制了與眾不同的人和創造性思想,抑制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使生活充滿虛偽、圓滑、懦弱、陰暗、諂媚、人心叵測、人言可畏的氣氛。

儒家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主流秩序對其治下的陰暗病弱中國恐怕難逃其責。這一事實不是儒家所能夠辯解的。社會學可以證明,主流話語和宣傳不能表明社會真實,民謠民諺才是社會真實的表達,而民諺民謠恰恰表明了儒家社會是乙個以不信任為主要風格的社會[14]。

最後也許需要再次思考這樣乙個問題:禮治本來是周的一項有著積極意義的文化工程,儒家卻使禮治變成壓抑人的制度,這到底是在什麼地方出了錯?可以注意到,周禮主要是儀禮制度,其基本功能是恰當地表達對他人以及對各種事物的尊重和敬意以促進互相理解和友善交往,因此,周禮是互動的善意表達和交往形式。

儒禮過分擴大了禮的涉及面、力度和功能,把禮變成對生活的全面規訓、管理和檢查制度,這樣就減弱甚至破壞了禮的互動性和交往性,代之以監督性、管制性和批評性,而且還把禮在生活中的區域性有效性變成全面有效性,這樣就取消了生活的自由空間。尤其嚴重的是,當禮獲得了全面控制生活的權威,就必定形成乙個變本加厲、吹毛求疵、刻毒苛刻的管理系統,什麼事情都可以上綱上線,最後走向生活的窒息(可以想想古代中國婦女、兒童、青年以及有創造性的人們的生活苦難)。這其中有個深刻的社會學定理,涂爾幹有過清楚的說明,大概是這樣的:

如果乙個規訓監督制度具有了絕對權威,就總要找出一些「不正確」的事情加以譴責和懲戒,否則無法證明其規訓和監督權威的存在,因此,不斷挑錯和懲戒是規訓制度的本性和動力。當人們完全服從規訓制度,行為已經完全合格,規訓制度就只好吹毛求疵,把一些本來不算錯誤的事情進一步定義為錯誤的,以便獲得繼續證明譴責和懲戒的權威。比如說,原來微不足道的過失就會被公升級為嚴重犯罪,與別人略有不同的行為就會公升級為道德醜聞,甚至看一眼美女或者掉個鈕扣也可能被定義為無禮,如此等等。

涂爾幹把這種吹毛求疵的規訓社會表達為「乙個模範的完美的修道院」[15],在那裡,根本沒有罪行,只好把雞毛蒜皮的過失定義為犯罪。儒家禮治社會的失敗就在於禮的過分膨脹以至於吞沒了社會各種生活空間而把社會變成乙個單調的規訓社會。顯然,乙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不能統一為乙個方面,各種生活空間不能合併為乙個生活空間,尤其是不能讓管理制度膨脹到取消自由的地步,否則就印證了「同則不繼」的原理。

14樓:旃蒙曲直

先問是不是。孔子口中的周禮,他或者認為是,但是真的是恢復嗎?

我們現在學語文,背李白魯迅的文章,那是魯迅李白,但是當翻譯成現代文,提煉中心思想的時候,那還是魯迅李白嘛?

反過來看孔子,孔子在春秋亂世,禮崩樂壞,周禮已經是一本殘缺的教科書了,而且沒有教輔,沒有教學大綱。孔子把這個書補齊,自己立了教學大綱來串講,他講的,是儒家稱之為「周禮」的東西,他自己大概是認為自己在返本歸元,但是他講的絕對不是周公旦的周禮,除非他夢周公時,周公給他講了一遍自己的思路。

中外古典時期的哲人,往往從形式上都不是創新的,而是在講,只有我最懂周公/孔子/老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聖經/真主。但是翻翻哲學史思想史,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兒,他們不過是在用古人的名義講當時自己的想法。

祖宗成法不可變幾乎是一種通例,我們爭的只是對祖宗的解釋權。當這種祖宗崇拜被破除,去魅,是近現代的事了。人們不再迷信祖宗,當然也不信專家。

那麼現在還有人在乎學者對倫理,對人生,對政治的設計嘛?

退回二千年前,孔老二說,我發明了一種新的理論可以去解釋去指導現實。我稱之為「孔禮」!那麼孔子估計乙個學生也收不到。

孟子荀子董子韓子程子朱子陸子王子說,我講的是孔子的道,也是周公的道,三王的道。大家鼓掌,他要是敢說講的是自己的道……這個人敢情是瘋了!

孔子一生致力於維護和恢復周禮,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冰熊 維護恢復周禮,哪些諸侯國最適用?親緣關係同周王室近的 爵位高的 軍事力量弱小的,孔子帶甲三千是個玩笑,這三千人有刀劍沒有甲冑,是一支可觀的力量,不足以被大諸侯國看重,尤其是晉國楚國秦國。孔子要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在小諸侯國當官,聯合其他小諸侯國,是唯一的途徑,所以提出對小國有利的政治綱領。 李...

宗喀巴大師一生致力於宗教改革,嚴持戒律,為什麼在他的著作《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有露骨的男女雙修的內容呢?

79人生 我們認為露骨,是因為我們有一些俗稱的觀念。但是這些露骨放在科學裡,一些科學家 醫生就會客觀地研究它 並從中開發出來了能夠幫助人類的藥物等。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知道了人死後中陰出現的景象,人體內風脈明點的執行機理,就能更加客觀地看待這些內容。 Carry 藏密喇嘛教和佛教不同,佛教講諸惡莫做...

如何看待研究生放棄科研,致力於公職考試,這是時代的悲哀嗎?

cengxuy 沒有條理的零碎想法 博士畢業不做科研的也不少人,貌似比例逐年增加。科研是情懷 大部分研究生很普通,畢業只是工作,哪怕高薪,也算不上 科研 這個社會碩士可能不是很適合,或者沒有機會做科研。以工科為例 就業是現實 我感覺普遍來說,研究生 生活的渠道和路徑 科研普遍來說,博士才能和科研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