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從左到右,古人為什麼從右到左逆著筆畫寫字?

時間 2021-06-01 20:35:40

1樓:梁叔達

中國長久以來的書寫習慣都是從上到下再從右向左。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種無法理解的書寫格式。以毛筆為例,毛筆作為書寫用具的使用歷史非常長,可是毛筆寫後不易幹,那麼右撇子(大多數人都是右手寫字)從右向左寫是非常不方便的,寫到下一列的時候,必須提起袖子,小心不要讓袖子抹到了右邊業已寫好的字。

那麼中國從上到下再從右向左的書寫習慣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追溯起來,這種寫法的歷史極為悠久。悠久到什麼程度呢?在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現時,其書寫的格式就是這樣的了。

下乙個問題,為什麼甲骨文要從上到下再從左向右寫呢?基於已經出土的甲骨文龜殼骨片,我們已經得出了乙個可能的解釋。我們都知道甲骨文是用尖銳石塊或者金屬物體刻寫在龜殼骨片上的,甲骨文這個詞也正由此得名。

可是挖出來的龜殼骨片有很多並未有刻字,而只是用類似硃砂顏料一類東西塗寫為字在上面。還有很多一半顏料一半刻字的龜殼骨片,顯然是沒有刻完。從這些考古發現我們可以猜測:

乙份正式的甲骨文作品需要至少兩道工序,第一道工序續是先用顏料在龜殼骨片上「打草稿」,草稿打好之後,再做第二道工序,就是在草稿的基礎上面刻寫,完成乙份甲骨文作品。這種慎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在遙遠的四千年前,對於敬天事鬼的商人來說,書寫更多是一種有著神聖味道的行為,刻刀下的慎重是必要的。

如果是先寫再刻,你覺得是從左往右刻還是從右往左刻方便呢?顯然是從右往左刻方便。如果從左往右刻,那麼手會擦糊掉右邊的顏料(還是以右撇子為主要考量)。

而從右往左刻,右邊留下的是刻痕,就不怕手部腕部的碰擦了。於是從上往下,再從左往右的書寫習慣就形成了。

這種為了甲骨文書寫方便的習慣形成之後,保持了極大的慣性。幾千年來,雖然明顯對於毛筆的書寫非常不利,但是這個習慣沒人可以動搖。直到新中國成立,以「鐵帚一掃光」的大無畏精神清掃一切「封建餘孽」。

公元紀年、簡體字、新的書寫格式,這些本來離經叛道的事物,在政治機器的高壓下以摧枯拉朽之勢得以施行,重塑了長在紅旗下的新中國下一代的心理結構。

所以,這是乙個典型的「路徑依賴」現象。

2樓:漸廬

這是從秦漢簡牘沿襲下來的習慣。

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開啟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

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古時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

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書寫順序為什麼不是從左到右然後從右到左

Romeo Bush He 是有這樣的書寫順序的,叫做牛耕地式。希臘語早期的耕地式書寫是一種更優的書寫 閱讀 方式嗎?有何缺點?歷史 不過現在世界上使用較多的語言基本上要麼單一左至右,要麼單一右至左 如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波斯語等 如果題主問中文的話,傳統中文書寫是由上往下豎行為主的,近代受歐洲語言...

古人為什麼感嘆人生苦短?

湖心亭看雪客 我們每個人總是無法掌握和丈量生命的長度,無常的警示每每上演。常言道 人生苦短,莫負今生。日子總會在不覺中匆匆流逝,不管此生我們在自己或他人的生命中扮演什麼角色,擔當什麼責任和義務,但我們習慣於隨波逐流而忽視反省與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住好的?丈夫或老婆體...

古人為什麼不給女人地位?

敗者食塵 原始部落時代先是母系社會,因為那時候女性掌管生育,採集和一些工具的製作,而男性只能去打獵和製作工具,打獵的過程中死亡率還高,總體生產力比不上女性,所以女性地位高。後來進入到農耕文明,封建奴隸主時代,這個時代的話,擅長重體力活和戰鬥的男性在生產力上有優勢,很自然就進入到父系社會。工業革命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