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不是有問題?

時間 2021-06-01 14:49:03

1樓:同聲傳譯鹿醒醒

這句話根本的邏輯就是錯誤的點不在於【己所欲與不欲,能與不能,抑或是接受與不接受】與【可否施於人】之間的關係。根本上【施於人】本身這個行為就是荒謬的。在你做「己所欲與不欲」的個人價值判斷的時候,試圖與他人的行為產生關係,這本身就已經觸動了人與人基本距離的紅線,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線。

乙個人的價值判斷可以與人分享,但是涉及到「施」,無論是好意或是惡意,本身就是惡,沒有什麼好辯駁的,因為你無力承擔自己的價值判斷可能讓他人的實際操作出現的後果,你也不應因為自己的「正確」讓他人獲得樂果而沾沾自喜。在《論語》裡我這句話可以說是我最不喜歡的幾句之一,因為它low到根本不像是乙個力爭「天下大同」的學派所約束的道德底線,這是底線裡引燃炸藥的那根紅線而已。又有多少人拿著這句話,打著「己所欲」的幌子,無比慎重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或者說是給他人以甜蜜的「綁架」?

總之,無論這句話從前半句,還是後半句來看,都有那麼點low,因為你的價值判斷,我不問,就代表我並不想知道,也請不要要求我接受。

2樓:「已登出」

這句話說的很好,但是大家不怎麼理解。

這裡面要理解一句話「窮則兼濟天下,達則獨善其身」。(孟子原話在《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要解釋這句話很麻煩,人看的多我再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本身就是克己復禮的意思。注意,是靠克己來復禮,而不是齊桓公等人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克人縱己」

這八個字就是「善其身」的意思。

孔子並沒有說「己所欲,必施與人」,但孔子說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裡的關鍵是立人,達人,施於人乃至濟天下都是有條件的,就是獲得天下「公民」的同意、授權

己所欲而人亦欲,固當施之。

3樓:櫻吹雪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喜歡的,不要施加給他人=你所施加給他人的東西,不是你不喜歡的

論逆否命題的正確使用方法

至於己所欲則施於人,並不與原命題互為邏輯逆否,也無法構成邏輯對立(不欲【不喜歡】的對立面應該是喜歡+中立態度,「不欲」的前提下的「勿施」也無法成為「欲」前提下的「施」的對立,因為兩者的並集不構成行為空間的全集【至少還包含欲而不施,不欲而施兩種情況】),因而無法由此命題判斷原命題的真偽

4樓:leexiaofei

對於如何實行仁,儒家認為在於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有否定方面和肯定方面,孔子分別稱為「恕」和「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忠「即」己之所欲,亦施於人「。」恕「是沒有爭議的,而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既然稱為」忠「,就不是,有時候理解的我個人喜歡的事就一定要強加給別人,這裡應該想要表達的是一種」義「,即道德,我們要樂於幫助別人。

5樓:張伏天

這句話我理解的有這麼幾個意思:

1.你自己不想做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來做2.你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要求別人來做到3.自己不想被別人用某種方式對待,那麼你自己就不要用這種方式去對待別人。

打個比方,如果你早上睡覺不想被吵醒,那麼當你早起的時候就手腳輕點,不要吵著別人。否則,你被別人吵醒,那你就沒資格生氣,沒有臉生氣。因為你也是這麼對別人的。

總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多多設身處地的為對方想一想。當別人這麼對你的時候,想想自己是不是當初這麼對別人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就是這個道理啊。

當你不喜歡聽我對你呵呵的時候,你自己就不要整天在這兒呵呵。

6樓:黃冰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打心眼裡不想的幹事,就不要(施)強迫別人去幹。咋聽起來,確實很美,但仔細推敲覺得此話有毛病,孔子強調是「己」,又在「不欲」的前提下,才去「勿施於人」。

同樣,反過來,假如這個「己」,忽然間「欲」起來了呢?是不是就可以去「施加於人」呢?。我想孔子的潛台詞:

「己」假若「欲」將起來了,便可以去強迫「施加於人」。

其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適用範圍很窄。如小偷公司經理,不願下基層,脅迫小孩去偷,但主觀上小偷經理還是有「欲」的,所以,在這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不適用。最適用要算丐幫盟主了;如丐幫盟主嫌丟人再加年齡大,自己實在不願去乞討,於是,逼迫小孩乞討,還有就是;毒奶粉,自己造的自己絕對不吃,但也不存在「施」強迫的意思,只是種欺騙行為。

唯一適用的就是,假如乙個將軍去命令乙個士兵衝鋒陷陣,而士兵又怕死,但又不得而已的情況下最適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翻開歷史事件,有哪一件事是謀劃者或領導者,非但自己不願幹,反而還要求別人去幹的事?沒有!除去神經病!,再反過來說,歷史上哪一件事,不是謀劃者既想幹,又去鼓動別人的事。

7樓:馬浩

認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否命題【「己所欲,施於人」】不合道理,同意,同意,不能再同意了但是,【原命題】的【對錯】與【否命題】的【對錯】【沒有關係】。比如:命題正確,但其否命題錯誤;命題正確,其否命題也正確。

因此,從原命題的對錯,不能判斷其否命題的對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可以這樣說: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強迫別人去做。從命題的角度來看,如果它正確的話,可以推出它的逆否命題也對。

它的逆否命題是這樣的:「施於人,己所欲」,即——在你需要讓別人按照你安排的時候,這件事對於你自己來說一定是你想做的。但是,命題「己所欲,施於人」是命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否命題,它成立與否與原命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否成立沒有關係。

根據樓主的話,他認為從原命題成立可以推出原命題的否命題成立,存在邏輯上的錯誤。接下來看「施於人,己所欲」,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是合作,合作的基礎就是組織性,領導人再安排成員做事情的時候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對這件事存在心理上的排斥感,這樣做是很自然的。在領導準備安排事情的時候,判斷是否會引起成員反感可能是他第一時間考慮的事情。

而且,「己所欲」僅僅是「施於人」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考慮完「己所欲」之後,還需要考慮成員是否有能力去做,是否一定要讓這個人去做等等問題。

我舉出組織中的合作關係的例子只是這句話的應用場景之一,人們可以將這句話應用於各種合適的場合。

8樓:簡諧

說說我的理解吧

這句話完整的語境是學生問孔子「有乙個字可以終身照著做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以前一直不理解孔子前後兩句話有什麼聯絡,直到高中語文課上突然意識到後面這句話其實是對前面「恕」的補充和解釋。我們一生中需要以寬容的態度看待世界、看待他人,理解、原諒他人與你的差異。具體到這句話就是,當你想要他人去做某些事時,是不是應該抱著「恕」的心態想到,這些你自己也不願意去做呢?

而這又是為什麼?這種「恕」其實就是對他人的包容和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它在生活例項中的體現,而不是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

9樓:夢之懵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按照道德邏輯上正確的,但按照人性上來說,人會天性的想施於人,而不會在此之間摻雜很多概念思考,從而勿施於人。

10樓:

「己所欲,也勿施於人。」

「你以為你在伸張正義,可你所伸張的卻並不一定就是正義。」

蘿蔔青菜還各有所愛呢,我爸就特別喜歡吃甘蔗,我和我媽因為急性子肝火旺習慣性口腔潰瘍的原因就不喜歡吃這種硬的食物。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該遵守麼?

徐曉軼 恕是推己及人,也就是乙個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思考下對方的動機和根由,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對方的行為,然後才能在中庸的調和過程中更好的達成共贏局面。徐曉軼 哲學 當 己所不欲 和 施於人 相衝突怎麼辦?徐曉軼 拋開功利的角度,如何認識孔子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句話?當然,這主要是由於傳...

人生到底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往往發生在你對別人有所要求的時候,反映的是一種移情能力,會不會站在別人角度思考。以其人之道 這是你對別人行為的某種反饋,反映的是一種胸懷,是否包容善惡。這兩種都只是諸多人生態度的一部分而已。有時候,我們面對的物件更容易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這就是為什麼對某些人你會更寬容,對某些人...

我錯了嗎是我矯情還是我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清淺 首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的不太對,你爸如果用這句話應該改一下,按照你的意思應該是己所不欲強施於人。這麼點事你爸就要打你罵你,那我 單看這件事,簡直太小了,不值一提,你要單問這件事怎麼解決,也好說吧,我們這裡的鹹菜好多都是幹的,吃的時候用水泡一下,也不用放調料直接吃就好了,或者加一點香油,也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