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理解佛教的「普渡眾生」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時間 2021-06-01 14:02:26

1樓:準提法學院

阿彌陀佛,這首詩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所造。此句詩的意思是講「萬法皆空」,所反映的境界乃是眾生本就具足的,不生不滅,不染於外物的「真如空性」,即「空寂靈明」之心。《金剛經》雲:

「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是名為佛法」。菩提樹即非菩提,是名為菩提,明鏡台即非明鏡臺,是名為明鏡臺,內心不執著於外在名相,空無一物,自然心中沒有汙染,不起塵埃。在此處不能理解為空無一物,因為菩提樹和明鏡臺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應理解為內心不執著於外物,心中為「空」。

所以說「萬法歸心」,修佛即是修心

2樓:任天涯

蟹妖你這問題是因為對佛教不了解而提出的。

所謂普度眾生,就是大乘的精神。

佛教認為世界的本質是苦,我們要修行跳出輪迴徹底從苦中解脫出來,這就是佛教的核心理念。而大乘佛教就是要帶更多的人認識到這個世界苦的本質,帶領更多的人跳出輪迴從苦中解脫出來,這個就叫大乘,大乘者大車也,能帶更多眾生的向幸福彼岸而去的大車也。這個就是普度眾生。

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說的卻是對無為法對佛性的認識,是解脫的關鍵,與不為外界打擾保持本心清淨其實並無關係。

你把這二者放在一塊當做對立的兩端說是不對的,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了。

當你對佛教佛法有些認識時就不會如是說了。

關於佛教的「業力」該如何理解?

風口上的豬 業可以分身業,口業,意業 也可分為共業,個業 也可分為善業,惡業,不定業 又可分為定業和不定業。業力是指從業因到果報的乙個力量,佛教有因果論思想,一切事出有因,有因必有報。生物科學的基因學說和佛教的業力說都是在從不同角度對世間萬物做乙個詮釋,就像我們認知乙個物品,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

如何理解佛教中對於精進和執著的區分?

牧童 執著是於有為法的我執,精進則分為有為法精進及無為法精進,無為法精進是要建立在明心見性這一基礎上的。禪宗在這一問題上分辯得非常好,執著精進就是我執,真理 實相 不在表相之上,不在有為法中,只有超脫形相才可見實相,當你見到了實相,便會啞口無言,繼而精進。僅供參考。 張和 學佛中的精進是六度之一,達...

該如何去理解和感悟魯迅的作品?

一葉孤舟 說實在的,對於魯迅的文章讀的不多,初讀時感覺憤慨,感覺,怎麼說呢,那時候文化水平不是特別高,理解的不是特別深刻,但是讀進去了,感覺人肯定沒有迅哥筆下那麼壞。曾經還幻想,如果我在當時,看到類似的文章肯定會向作者證明中國人沒有他筆下那麼不堪。慢慢的,現在大致懂了,或許先生當時用的就是激將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