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皆空於我等凡人是否只是另乙個烏托邦?何為修行?

時間 2021-06-01 07:02:27

1樓: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照見五蘊皆空就是覺知到五蘊裡面哪個都沒有我存在(之外不知道,但之內肯定沒有),自然也就不會沉浸在五蘊中的任何乙個裡面了,不沉浸了也就是沒有苦了(無我誰受苦?)。

2樓:司馬義

如果你能夠時時刻刻在當下知見自己的感受、想法、行為等,這就可以了。

一時一蘊生,當下此蘊真,

此蘊生彼蘊,如見色生受,

或有受生想,或有想生行,

或有種種蘊,故有其認識,

無明順五蘊,色受想行識,

此起故彼起,相續難有終,

五蘊逆則明,此蘊尋蘊因,

蘊因再有因,逆尋還見真,

因為無知或潛意識下在五蘊打轉而有業行。如果能觀察當下處於何蘊,從此蘊成的當下看其前身的蘊因,再由蘊因尋求再上乙個蘊因,則能如實知見當下五蘊相續的內容和以經驗了解五蘊相續的結構。

以當下經驗了解當下五蘊相續,就是知與見同步。知見同步這是「定」。在當下受蘊「苦與樂」觀察出源感受源自怎樣的貪、怎樣的嗔或怎樣的痴所致。

例如駕駛時前路被擋而起嗔心。如果如實觀察「受蘊」,是因為眼前色蘊顯示前路被擋才有「苦受蘊」(嗔心)。若無被擋根本無任何苦樂受蘊。

因為「痴」或潛意識不自覺認定自己在路上是理所當然暢通無阻到達目的地。如今被擋,與「痴」相違,轉而生嗔。才發現自己不自覺認定理所當然暢通無阻的觀念是原生的錯誤,所以當下痴自動破解,嗔心也自然消除,這是」慧「。

心與知見同步為定,如實觀察五蘊,每每心有貪嗔痴產生的苦樂必可不解而解,這是慧。定慧延續即見五蘊本無自性,本非自性,本來皆空。

3樓:張工

空是不存在。五蘊就在那裡,明明存在,怎麼可能不存在?

所以,五蘊皆空是錯的。

那麼怎麼理解心經裡面的這四個字?

玄奘翻譯梵文有時行文極簡,比如初禪,鳩摩羅什翻譯為「離生喜樂」,只省略了離的賓語,玄奘進一步簡化,翻譯為「離生」,生的賓語「喜樂」二字也省掉了。從邏輯分析可知,心經中的「五蘊皆空」應解為「五蘊引起的煩惱皆不存在」,玄奘省略了「煩惱」而已。止息痛苦煩惱是佛法的目的,心經的內容不可能離開佛法,故不可能離開煩惱二字,只是為行文簡約,省略了這兩個字,讀者理解時加上就是。

修行時修正行為。

4樓:

如何修行,這是乙個很好的問題。我想,無論如何,我等凡人總是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吧。從關注呼吸開始,盡力提高自己覺察和專注的能力,在每乙個身口意的行為上盡力練習理解和愛護

僅此。至於說,五蘊皆空,我想翻譯現代話,是不是,dont take it personal。比如說,有人罵女人,我一看就不開心了,為什麼呢,因為我是女人啊。但是,如果我能理解他剛失戀,火大。

也許就不生氣了。

5樓:離即離非

烏托邦,理想國的意思。比喻是個空想。

凡人,只看自己想不想不做凡人,投入一萬個小時可以掌握一門技藝,其它知識也是如此,只是看願意不願意了。

五蘊皆空,不是烏托邦,是釋迦牟尼實際觀察到的實相。做乙個簡單的介紹:人都認為自己的整個身體是我、是自己,如果乙個人遇事故,肢體分離成兩個,他是變成兩個我了嗎?

當然這種含義只用思維就可以了。

具體修行法門很多,不外乎深思與觀察。

既然五蘊皆空,證明五蘊皆空的邏輯也是空的,又如何證明五蘊皆空呢?

究竟先生 五蘊皆空,是佛菩薩見到的實相。但活在假象中的凡夫,五蘊非空。好比你醒來後,才知道夢境是夢境。如果在夢中就知道那是假的,當時就會醒,或者根本不會產生夢了。所以,這個邏輯對於你是實在的。你必須依靠這個實在的邏輯去實修,證取成就。哪天你成為了菩薩,五蘊對於你才是空的。那時這個邏輯自然也是空的。你...

為什麼說初學者應該觀察五蘊皆空,解五蘊皆空義呢?

楞嚴經 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觀察五蘊皆空是觀察五蘊的共性,苦,無常,非我,空。苦聖諦五取蘊是苦。集聖諦貪嗔痴慢疑是召集,集合苦的原因與條件。滅聖諦涅槃。道聖諦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觀五蘊皆空在正念。觀察明白什麼是五蘊。觀察明白什麼是五取蘊。什麼是五取蘊的集 什麼是五...

既然五蘊皆空,五蘊都不是我,那我是誰?

陳陳陳 遺憾的說,真理和生命的意義並不存在。人生是乙個夢,人們可以把這整個過程理解為真實的,但勿執著。人生的感受都是不真實的,但勿虛無。試著平衡 碧水淡如 我 是乙個逼真的幻覺。在事實上勘破 五蘊無我 五蘊的作用現象依然繼續,但是 我真實存在 的錯覺消失了。隨之而消失的,還有 我所有 的範疇,以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