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門正宗到底是周公的敬德保民的「德政」,還是孔子的「仁政」?

時間 2021-05-06 23:29:30

1樓:Mars

孔子之前就有儒者,那時候的儒者是教授學習六藝的人。

這個六藝,就相當於是現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教授內容。

孔子把六藝教給了平民,而之前的情況是,六藝只教貴族小朋友。順帶述而不作,意思是只口述,不寫。但是夾帶私貨。

所謂儒門正宗,在孔子之前,儒門就存在。孔子之後,因為孔子夾帶私貨,又大量教授平民百姓,影響甚大,功勞也大,但是你說它不算正宗,也說的過去,因為已經不是最初的儒家了,而是夾帶私貨的儒家。你說它算正宗,也說的過去,因為它影響最大,話語權最大。

這也是為啥墨家,法家源於儒家的原因,因為那玩意就是現在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啊。不學這個你沒東西學。

那麼問題來了,你告訴我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正宗是什麼?

2樓:霄霄

如果說發展就是篡改。

是的中中國人的歷史就是一直在篡改。

從來沒有遵從正統,一直都是藉著大義來尋私利。

所以中國才有這2023年輝煌,也才有如今的盛世。

不然中國還處於西周封建諸侯國時期,真就是三千年未改之盛世。。。。

到底儒家思想是遵循孔子的君子不器,還是遵循孔子的克己復禮呢?

其實都是在遵循,中中國人思想一直都是兩手一起抓,兩手都要硬。

有些人一看,你們中中國人竟然如此矛盾,如此的虛偽,算了我不做中中國人了。

我說,你隨便吧!歷史上不做中中國人太多了。不缺你乙個。

周公是處於文明初創時期,他的做法錯了嗎沒錯。

孔子是處於文明既成,群雄爭霸未開,大家都在積攢力量時期,他的思想錯了嗎?當然也沒錯。

後來孟子處在天下群雄爭霸以現,他提出義他錯了嗎?當然也不錯。

荀子處在群雄相斥階段,之前做法都過時了,他提出禮。他錯了嗎?自然不錯。

而董仲舒處在大一統王朝事情,皇權已經確立,制衡皇權與相權平衡,他提出天人感應錯了嗎?當然不錯。

乙個事情說乙個時期的事情,這當然是對的。

有人用tg打天下比喻周公,說理學錯了,請問社會發展到如今,到底是周公「德政」有利於發展還是孔子「仁政」適合發展,換句話說是依法治國重要,還是摸著石頭過河重要。

難道要用今天依法治國來否定70年前tg奪取天下?這就是你們這些道學家的邏輯?

借用漢宣帝一句話「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3樓:常理

孔子周遊列國,孔子見老聃(注意和道德經有關的老子不是同乙個人),都有乙個重要的想法,就是推行周禮,所以孔子理論上來說,是實行周禮的的積極倡導者,自然孔子本人完全認可儒門正中是周公的周禮。

說孔子篡改,周公思想這個不客觀,應當是沒有完全繼承或理解周公的全面的核心思想,這些莊子也是有其明顯的觀點,莊子的觀點核心應當是,孔子片面的理解或部分曲解了周公的思想,但並非孔子本意,所以說篡改不確切,即便是有曲解並非其主觀故意的行為。

4樓:

周公與孔子的時代背景是不同的,周公時代還是奴隸制,而孔子時代已經進入了封建制,因此,周公所言的德政,就如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民主,只是針對城邦少數公民,而不是面向所有人,特別是廣大奴隸的,主要是一種憐憫,和施捨。而孔子的仁政思想,已經有了對等平等的思想,儘管也強調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但也主張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吾師。

所以,孔子已經有了對等平等思想的仁政,相對於周公那種主要是統治階級要有憐憫和施捨的德政,是巨大的進步。

孔子的等級制主張,現在被很多人抨擊,一方面忽略了孔子所處的時代,在那個時候提出平等對等的有教無類,絕對是乙個偉大的思想;另一方面則是誤解了孔子的等級制,孔子主張的等級制,主要是根據縝密的禮儀,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各盡本分,而不是一級高過一級,一級壓倒一級的階級壁壘,因此,儒家也被稱為名教,和禮教,但名與禮的絕對性從何而來?

所以,儒家其實是一種自我矛盾的思想,一方面主張基於倫理道德的人本主義,這是一種相對主義思想,另一方面又主張復禮,崇古,名與禮又是絕對主義的主張。

宗教教義的絕對性來自絕對的神靈,但儒家的名與禮的絕對性,到底來自何處呢?用家庭倫理的孤立性絕對,硬套社會倫理,是說不通的,因為父親既是自己後代的父親祖父,又是上代的兒子,君臣關係怎麼可能如此,難道君上死了,臣子就能成為君上?

不管怎麼說,從孔子開始的平等對等思想,和人本主義,相對主義,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與有教無類,分別是下層的平等對等思想,和上層的平等對等思想,都是偉大的。

平等對等,絕對勝過憐憫施捨,現在西方對於中國,對於廣大非西方國家,就主要不是平等對等,而最多只是憐憫施捨,所謂的普世價值,就是當今時代的德政思想,前提就是我們不一樣。

5樓:若有所思

如果,孔老師在世,他也許會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只要做到這三個的,都是孔老師的好孩子。

——《中庸》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6樓:

你們何故要對這些糟粕文字遊戲這麼樂此不疲呢,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一點價值、好比拆開「北韓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個名詞,對其進行逐個詞語的闡述,然後得出結論「妙不可言」,這真是個好東西。

學點人間文明世界的東西不好嗎,那點文字遊戲玩意能幫你造出你手裡的手機嗎。

7樓:究竟先生

儒家的宗旨在安世。

世代不同,安法也不盡相同。

亂世不同於治世,末世不同於盛世。

所以,儒也分大儒與小儒。

小儒墨守成規,為了儒而儒。往往為了名節,選擇玉石俱焚。

大儒如龍,不拘一格。為了安世可以無所不用,哪怕被全天下誤會。

周公之政,保大周社稷八百載。孔子之仁,安華夏上千年。於時於世,都為正宗。

若刻舟求劍,強複周公之治於後世,王莽之亂就是前車之鑑。

8樓:周瑩

你將「德政」「仁政」分別對待本身就錯了,所以你的問題就是錯的,就像你問真正的你是今天的「你」還是昨天的「你」一樣。

「仁」是「德」的內化,是告訴你怎樣讓自己的行為甚至思想都符合「德」的要求?怎麼能分別對待呢?

9樓:王初十

儒家向來實亊求是,只描述實亊,而無概念之定義。德政,本指政亊之既得,是亊物的現成性;仁政,本指政亊之功能,是亊物的可能性。前者是政亊之後顧,後者是政亊之前瞻,一體總有其不同的面向罷了。

"到底"之問,執一而不能周全其實而已。

10樓:股民充電寶

所謂,德政也只能是說說而已。歷代以來,無非都是以王霸之術獲得政權,打好一世到萬世的基礎後,才開始實施所謂的「仁、德「」,而仁德的標準都是自己制定的,也就是論語中所謂的: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

這便是所有社會群體的乙個總規律。比如美國,四處販賣的和平,民主,真的是和平民主嗎?比如一些慢慢做大的大型企業。

11樓:冥王.亞倫

首先,孔子並沒有主張「仁政」,主張「仁政」的是亞聖孟子。

其次,周公早於儒家,他雖然被儒家推崇,但其本身並不代表儒家思想。

最後,孔子最為推崇的並不是「德政」,而是「禮」

禮作為一種等級秩序以及儒家思想的核心,被後世儒家繼承發揚

12樓:張居正

根本就不存在周公的思想和孔子的思想的區別這件事。古代人熱衷於托古,喜歡把自己的思想託古人的口說出來。孔子託于文王、周公,墨子託于禹,孟子託于堯舜,老、莊託于傳說中堯舜以前的人物。

孔子整理古籍,說的是周公的事,其實就是自己的思想。

13樓:DaRenXin

一樣的,兩者沒有差別。

就如理學心學一樣的。

如果有差別,也就是你多想了。

禮義仁智信就是乙個東西,沒有禮也沒有義,更沒有仁,沒有智,信也沒有。

禮發乎誠。

禮記有云,仁義道德,非禮不成。

那麼是不是按照這個思路下去,問題又要變?

儒學到底是禮還是仁還是德呢?

舉個儒學例子,大學雲,德者,本也。中庸雲,仁者,人也。

中庸右第三十二章,惟天下之至誠,惟能經綸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依?

大本就是德。

所以中庸右第二十六章雲,今夫天到今夫水的境界,不過是想解釋文王的德行之純,純亦不已。

德純所以天下依。

而仁呢?

舉個例子,你去叫德行不好的二流子,跟他說明天你要好好工作與生活,你看他怎麼想你。

是不是兩個字把你打發了。要麼是sb要麼是gk.

不就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

所以儒學是人性化學科,純的學科。至於要領悟到那個境界,就看自己修為。

儒學上承三皇五帝下至平民百姓。就如大學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你看,又是修身為本了。那與前面的德矛盾了?

是不是,心理犯嘀咕了吧。

哈哈。也就是說你看到是什麼就是什麼,與知識無關,與本性有關。

按照萬物之理來說,在耳口王的儒學聖人眼裡,天地人為一體的。所以心學才有知行合一。

天地人三才就是儒學,禮儀仁智信缺一不可。

德純則為璞玉君子,德弱則為屎坑小人。

天地萬物,莫過於此。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14樓:東林赤心木

【周禮·地官】六德:知、仁、聖、義、中、和。

論語-為政: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仁是周禮的六德之一。孔子沒有在德上加仁,而只是在德中強調了仁。

缺德可以有很多形式,可以是不仁,也可以是不義。孔子之所以在當時強調仁,是因為那個時代缺德的突出特徵就是不仁。

15樓:阿蘭那

你有乙個理解不對。

周公所講的德並不是指自然規律,而是指社會規律。

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有時是相反的。

接受現代教育的現代人基本都有乙個普遍的真理認知,就是達爾文的演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但是,請注意,這是乙個生物學的理論,並不是社會學的理論,並不能完全套用過來的,因為,社會學中的天,就是社會本身,而並非自然。

那麼,問題又回到社會與自然這樣兩個在東方表現為天人之爭,和在西方表現為唯物與唯心之爭的經典問題上來。

對於這個經典問題的不同回答,正是東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所在。我們東方的答案是天人合一,而西方的答案是唯物勝唯心。

那麼,究竟哪乙個是正確的?

都對。區別只在於,我們東方最終立足於社會,以社會為人的根本。而社會是什麼呢?

最初,人們為了生存而聚集在一起,以便能戰勝那些比人類更強大的動物;後來,為了獲得穩定的食物,人們又聚集起了更大的社會;再然後,為了對抗巨大的自然災害,人類社會的規模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了現代社會。追根溯源,社會其實就是為了對抗自然才存在的。如果不是這樣,那按照自然規律,人類本就應該是虎豹的食物,人類還反抗什麼?

老老實實做豺狼虎豹的食物不就好了?所以,社會是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結合體,是天人合一的不可分割的陰陽兩面,人也同樣如此,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自然性與社會性不斷抗爭的歷史。而人類社會也正因為這種鬥爭才能不斷發展。

而西方不同,他們最終立足於自然。如果說,我們東方是選擇作為人而站在天的對立統一面的話。那麼,西方的選擇就是選擇成為那個自然,或者叫那個上帝。

無論是科學也好,上帝也罷。反正他們選擇的是一種超脫於人類之上的完美事物,用來指引人類的前進方向。而我們東方不是這樣的,我們是由人來選擇自己要去的方向。

所以,東西方的科研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東方的科研大多幹得是一些人幹得事情,而西方的科研就總會有很多讓我們覺得很蛋疼的上帝才會幹的事情。

孔子承周禮,和周公是一脈相承。周公講敬德保民,尊重社會規律。孔子就具體解釋了社會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那就是仁。

人類是因為乙個人無法生存,所以才聚集在一起,互相幫助,互通有無,匯聚成乙個強大的集體才能夠和強大的天地自然對抗而存在。這一點才是社會存在的根本,才是人類的初心,可惜,現代人早就忘了。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到底是周公的人品好,還是王莽的人品好?

北風呼嘯 這個王莽無疑。王莽再怎樣也是當時儒學大師們推上去的。周公對殷頑的鎮壓是血腥無比的。但從帝王家史來看王莽人品差,周公人品好。 週少 在竹書紀年出土以前,後世人們都相信五帝禪讓是真實的。可竹書紀年的記載卻大大超乎了人們的想象,成王敗寇,歷史往往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我們有理由懷疑禪讓其實是被...

霹靂裡面的儒門聖司墨傾池的設定到底是什麼鬼呢?

風之輕羽 儒門的人都差不多吧,只是墨傾池做到了極至 都是可以為自己堅持的理念,認定的親友犧牲一小部分人的那種 胸懷天下為摯友不惜命致力傳揚本門 葉月 墨總是個人才啊,我覺得他屬於有原則但也很冷情的人,他自己也說了,除了特別關心的幾個人之外,他對無關的人事很冷漠。不過我還是覺得他是個不錯的人,畢竟能養...

郭敬明學的到底是什麼體系?

營養教練傅康 郭是學過一些的,但是還在體系之內折騰,他回答的那些掉書袋的詞不是亂蓋的,但是表演和導演是需要創造力的,而他最缺的就是創造力。學習有乙個框架,但是市場不是考卷,沒有標準答案。郭是乙個努力學習,考個及格線分數上下的學生。但是每次都按自己對答案的理解去做題。趙薇就是乙個學霸,能揣摩出題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