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字為什麼是鼻音而不是邊音?

時間 2021-05-05 16:37:55

1樓:

首先,「糧」「釀」繁體聲旁不是「良」;「娘」是後起字,或為「娘」字分化。

其次,很多形聲字聲母都和聲旁對不上,這沒什麼奇怪的。

2樓:jointer

釀是娘母字,字音同娘,聲調不同。題主所說的鼻音指n,邊音指l,但釀的聲母既不是n也不是l,而是n和l的混合,混合後含有r y和的成分。從小就學拼音認字的年輕人被漢語拼音所誤導,區別不了娘母和泥母。

漢字字音用西方的拼音是解讀不了的,例如西方的ai需要從a向i過渡,像日本人的あい,而漢字的「愛〞不需要這個過渡,擺好口形,一呼即出,不需拐彎。

3樓:筆點酷玩-楊驄

沒錯,這個字我小時候剛認字時還一度迷茫過,後來外地上學還想到是不是因為南方口音ne le不分讀法上位成了主流剛才看到有人說「娘釀繁體字分別是娘釀,從襄聲。簡化字不知出現於何時。等高人。

」感覺按詞源來論證更靠譜,那麼就是繁體字簡化之後的鍋了。

目測文化不高的群體,一般這個字會唸錯音。

再比如說「獼猴桃」的獼,彌勒佛的,彌,都是謎的音[mí],不過也見過有人讀成尼姑的尼的。這個錯讀很可能就是按照象形誤讀,或者純粹讀錯了。

最近發現漢字讀音有不少有趣的地方,尤其字音在大江南北的變化不同的方言,相同的漢子 ,會出現有些有趣的讀音分化,比如客人的客,北方方言會有qiě的讀音「家裡來客了」讀成「家裡來qiě了」。

據說是古漢語的讀音,兩級分化的結果。

真的挺有意思的。

為什麼有的人能夠正確發出鼻音 n 和邊音 l ,但經常在詞語裡混用?

生理上的語音發生,只受生理條件的限制,生理上沒有缺陷,便足以製造出所有可能。心理上的音位範疇,跟言語社團後天習得天然關聯,在兒童期以後,通常需要人為干預才能形成與母語不同的範疇。會混用,就說明母語 n 和 l 是乙個音位,只有乙個範疇。經過有意識的訓練,是可以從不區分習得為區分的。如果你身邊正有這樣...

為什麼是 而不是 ?

王贇 Maigo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不過想必題主也並不是想要乙個追溯詞源式的答案,而只是單純地困惑 前面不是接 形嗎?的 形不是 嗎?怎麼接到一起就發生了乙個莫名奇妙的變化了呢?那麼題主只要這麼想就好了 表示否定的助動詞 有兩種 形,分別是 和 各自用於不同的句型中。兩種形式具體用於哪些句型中...

速達為什麼是 而不是

亜恵恵阿由 k t k s 本來就不會造成發音困難,況且你那圖里也根本沒有k t和k s的例子。你那個教材的 當兩個送氣音相遇時,就 的說法是扯淡的,這個教材可以點爐子了。答過類似的問題,供參考 日語的數詞和量詞的組合中,讀音的變化規律是什麼? 已登出 關於音讀單詞的促音變 日語中漢字音讀以 結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