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爭還是爭霸戰爭為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更殘酷的滅國統一戰爭?

時間 2021-05-06 15:38:08

1樓:諾諾思考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先說結論:

「 春秋是大魚吃小魚,戰國是大魚吃大魚。」

1、西周時代:分封諸侯國71個,再度分封有上百個。2、春秋時代:主要諸侯國是秦、楚、齊、燕、晉、陳、鄭、魯、宋、衛。

伴隨周禮的式微,以上諸侯國無不是吞併了周邊小型諸侯進行成長的。

春秋時期諸侯分布圖

3、戰國初期:除了周天子所在東周國以及七大戰國(韓、趙、魏、楚、燕、齊、秦),也還有三十多個諸侯國。

包含西南方巴國、蜀國這兩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另外還有義渠、中山等較為出名的小諸侯國。

戰國時期諸侯分布圖

4、戰國末期: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所消滅了,比如鄭國、滕國、邾國、薛國等。

直到秦國的大魚吃大魚,伴隨著殘酷的大型戰爭,最終形成了統一的國家結構。

戰國後期七雄分布圖

所以,滅國戰爭伴隨著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只是大吞小不怎麼顯眼罷了,以上。

2樓:豈不夙夜

沒有那麼複雜,原因就是三家分晉晉國被滅了,「週之東徙,晉鄭焉依」晉是周的同姓兄弟之國,有晉國霸主尊王攘夷齊秦楚佔不到中原便宜,但是韓趙魏可不會尊王攘夷本身就是叛逆,跟周天子又沒有親戚關係,實力又強,那就到戰國了

3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3·宜昌)《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據考證,該詩為讚美齊桓公幫助衛中國人打敗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證了齊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

與以上資訊相關的史實是春秋爭霸。

(2015·孝感)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鐵器與牛耕。

4樓:PANSINITIST

這麼說吧,春秋並不是不存在滅國,而是滅掉的大部分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後世沒有什麼歷史記憶而已。

我老家是山東,你可以去wiki查一下西周時期山東境內有多少封國,然後到戰國初期又剩多少。比如紀國,譚國,州國,牟國,向國,萊國,偪陽國,薄姑國等等,我們在談論周代歷史時,也很少提及上述國家的名字,所以題主會有山東只有齊魯這些大國的感覺,其實它們一開始也是小城邦罷了。

至於戰國,其他答案講的很清楚了,就不贅述了,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5樓:

都怪李斯本來六國還能gou一段時間

當秦王政剛即位的時候,李斯就在向秦王政的上書中指出:秦國已具備了統一天下的條件,六國實際上已降到秦的郡縣的地位了。這說明由秦國統一中國,已經是水到渠成了。

6樓:江何

幾條標準:

1 政治上,東周小朝廷由尚有一定價值的獎狀頒發者變成毫無影響力的存在2 軍事上,主要國家間的戰爭從車兵+步兵變為騎兵+步兵;戰爭的規模也從幾千人的有約束的戰爭(宋襄公:mmp)發展到數以十萬人規模的毫無下限的戰爭(趙括:mmp)

3 疆域上,小國和蠻族基本被兼併完畢,大國之間直接接壤,不存在緩衝區;並且逐漸在後期逐漸形成秦對陣關東六國的格局

4 文化上,春秋時期還僅僅是禮崩樂壞,戰國時則是諸子百家爭鳴的格局開始形成。每個流派都在試圖回答「天下惡乎定」這個問題。天下即將走向新的時代,而不是被視為舊時代的延續

7樓:謙仔

我這人讀書少,只能夠這麼說,以前有一條水果街,突然有一一天乙個叫阿貓或者阿狗的水果檔出了乙個很能打的檔主,於是乎整條街都被他打服了,大夥決定稱呼他龍頭大哥,每個月給他一定數額的保護費,阿貓阿狗很滿足就算了。

後來後來水果街換了許多的龍頭老大,突然間有乙個叫二愣子的龍頭老大想到了乙個新思路,為什麼要收10%的保護費而不把整條水果街變成我的生意讓那些小檔主成為我的打工仔呢?

8樓:荒丘

1.春秋大國間為什麼爭霸?

周王室還有一定控制力,禮樂尚未崩壞,對各國有一定影響力,大國間不能做太絕,而且也沒能力做太絕,人太少。

那為啥吳越就做的絕?當時荊楚吳越這一帶還是野蠻人,不搞中原那一套,不過也被教育過幾次。所以大家傾向於稱霸,就是把那些沒啥存在感的小國家偷吃了,棘手的就嚇唬嚇唬,認我當老大就行。

2.戰國後期為什麼滅國?

戰國後期周王室衰微,沒什麼影響力,大國在瓜分眾小國、解體超級大國後紛紛完成原始積累,開始有了一統天下的心思與能力。最後秦國最先開始變革,變成超級大國,有能力一統天下!

戰國前期不也是大家打打鬧鬧也沒怎麼著麼。期間只有趙武靈王北進,秦惠文王北攻義渠南滅巴蜀,但這幾個地位都低不算大國。

真正改變局勢的是商鞅變法,製造了秦這樣乙個超級大國。商鞅變法之後,秦收復河西,從此三晉大地門戶大開!秦國從此揭開統一中國的序幕。

9樓:

不論春秋還是戰國,征戰的根源都是統治階層的規模過於龐大,需要更多的資源供養。

至於春秋是爭霸戰,而戰國是滅國戰,根源在於

1、春秋時期,中原的爭霸戰,主要是擺脫周國的進貢要求;而齊楚這些外國,則是獲得附庸國的進貢。

2、戰國時期,各國紛紛想要一統天下,則是戰爭時間太久,軍事及貴族的兩方面財政要求,不得不孤注一擲。

3、青史留名的,大多數斂財高手,這一點說明了經濟是戰略取向的根本原因。

10樓:科技先生

戰國的開始是三家分晉,但是原本是中航范氏智氏韓趙魏 6個老大,然後中航範裝X 滅趙打到晉陽,然後被剩下的4家滅了,然後後面智氏聯合韓魏滅趙,又到晉陽,然後韓魏反水 ,反過來滅了智。最後三家分了晉,所以春秋戰國一直都是滅國戰。 沒辦法滅國只能消耗了,然後就是報仇。

11樓:八斗

第一,春秋時各國諸侯心中還是覺得周天子為正統的,所以無論道德上還是實際中只能爭霸,不敢說統一。

第二,戰國時期,一些小國漸漸被吞併,各個大國實力達到頂峰,周天子的威嚴下滑,自然野心開始擴大,要開始謀劃統一大業了

12樓:

春秋時候各國有道德規範,而戰國時候,除了楚國,其它國家尤其是秦國,已經毫無節操了,只會勝敗論英雄。 中中國人的價值觀便是從秦國以無節操的方式統一中原而傳遞下來,也就是功利主義,笑貧不笑娼。

13樓:陳聰

首先,我要反問乙個問題,第乙個皇帝是秦始皇那麼第乙個皇后是誰?

答案由上展開,我看過一部紀錄片,根據旁證推測始皇帝的皇后很可能是楚中國人,為了發動一統天下的戰爭順利,外戚勢力被連根拔起徹底抹殺。

相信大家對爭霸時期的通婚聯姻結盟的盤根錯節都有了解,皇帝要滅你母國你會怎樣?皇太后會怎樣?你外嫁的女兒會怎樣?你在他國的質子會怎樣?

14樓:DQiChaoS

春秋時期起碼大家還尊重周王室,心中有一桿秤的,齊桓公還打著尊王的旗號,晉文公還把別人被滅的國家復國了,只是到了後來這種禮法的觀念越來越淡,主不主,臣不臣,主公玩臣下的老婆,臣下就要了主公的小命,隨著觀念的淡薄,各國也就放肆起來,也就不用掩飾為了自己利益的野心了。

其實從戰國開始的標誌就能知道,三家分晉,田陳代齊。

15樓:致一

看了前面的人的回答 @張英鋒 ,對答主的觀點表示不認可,於是自己也想談一下看法,答主的論述完全是建立在所謂的馬爾薩斯陷阱,換句話說,就是在講戰國後期的滅國兼併戰爭的原因全部鑲嵌在這個框架中,然而答主明顯有很多邏輯和時間上的錯誤。以此為出發點,我認為的戰國後期戰爭規模與性質發生改變的原因主有有去下幾點:首先,人口的指數化增長只是理想條件,在戰國時期的物質文化完全不足以達到飽和的閾值,戰國時期的重農抑商等很多政策都是鼓勵人口生育,就證明了這一點;其次,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完全以是一種人類的自耗行為,戰爭以消滅敵方戰鬥力為勝利的途徑,對軍隊人口數量的依賴極大,春秋戰國時期在相同的生產關係和生產力條件下,誰能更合理分配資源誰就會有更強大的戰爭優勢。

這裡就要提到春秋戰國的劃分的主要判據,主要有一下幾個歷史事件為起點,即眾所周知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段時期,然後開始魏國的文侯時期的李鯉變法和吳起的軍事擴張,從此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天下霸主,之所以這短時期無法完成統一的兼併戰爭,是由於在前期統一戰爭所需要的國力積累不夠,而相比於春秋時期的諸侯會盟稱霸戰爭,春秋時期由於周室的禮制在中原地區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破壞,周王室的王權還具備一定的影響,所以不具備那種大規模戰爭的政治社會環境的基礎,諸侯會盟公推的盟主國將負責維護周室禮制的討伐大權。但是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導致周禮徹底崩潰,加上戰國前期魏國的崛起導致天下勢均的格局轉變為一強獨霸,列國之間的關係更加趨利化,從而兼併戰爭這種暴力手段掠奪資源成為主要的方式。為了避免被他國掠奪及兼併,諸國展開了發展生產力和改良生產關係的變法浪潮,戰國前期的秦國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率先取得成功,相比於楚國悼王時期吳起變法,齊國威王時期吏治改革以及南韓申不害變法這些不徹底或失敗的改革,還有戰國中期趙國武靈王時期的胡服騎射也是比較成功的改良。

通過改革迅速的國力積累,完成了大型戰爭出現的必要條件,從而其餘小國猶豫在周氏體制坍塌後迅速也衰退滅亡,列國之間的資源掠奪更加白熱化,不進則退是必然的,這裡要說的就是秦國昭王時期的白起主導的眾多殲滅戰,使秦國成為真正的超級強國,綜合國力極大提高,具備了統一諸國的基礎。我想說的,兼併戰爭雖然是以吞併土地增大主權範圍為目的的,但是必須以獲得人口為條件;最後,樓主完全沒有考慮研究歷史現象必須找對研究的主體,這裡決定戰國後期兼併戰爭的重要原因,除了戰爭的物質條件,更要考慮發動戰爭的動機,以人類的行為為主體的研究,研究人的心理意識是必不可少的,意識的能動性這是人類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原因,這可以用諾斯的路徑依賴原理來解釋,趨利統一的兼併戰爭這只是人類行為的乙個學習效應而已。

16樓:陳普兄弟

其實這種問題本身就不嚴謹,春秋時期各個主要諸侯國兼併的小國不計其數,實際上已完成區域性統一;戰國時期只是完成對最後十幾個大國的統一。

17樓:隨會在秦

春秋時期,如同顧德容《春秋史》中所說,秦國吞併二十多個國家成為西方的大國,齊國吞併十幾個國家成為東方的大國,楚國吞併五十多個國家成為南方的大國,晉國吞併三十多個國家,征服四十多個國家,成為北方的大國。

春秋時期的諸侯兼併程度遠遠不是戰國時期的國家兼併數量可以比的。春秋初期諸侯國數量當在200個左右,戰國初期諸侯國的數量細細數來,也就20個左右。春秋時期的諸侯兼併程度遠遠多於戰國時期。

我們之所以會認為「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爭以稱霸為主,戰國時期大國間的戰爭以兼併為主」,是因為戰國時期強大的國家已經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弱小的國家已經滅亡,會盟已經不能滿足大國的需求了。

春秋時期的霸主並非虛名,而是有很多的實際利益。霸主可以得到小國國君的覲見,每次覲見都會攜帶大量的禮品,甚至有很多小國朝貢大國的情況發生,而貢品則是小國的統治階級在不斷搜刮人民的基礎上得到的。

看到一些得到贊同量比較多的答案,還是有一些想法。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社會結構大調整、大動盪的時期,社會轉型的劇烈程度遠非後世朝代變更可比。兩千年的帝制封建社會就是建立在春秋戰國之後的秦朝的基礎上的。

絕對不能把春秋戰國這段歷史當作一段普通的中國歷史來看待,更不能等同於其他時期的歷史,因為它的重要程度絕對不是中國其他歷史時段可以比較的。

社會結構的大調整、大變化用一句話概括:周朝建立的封土建邦的領主封建社會向帝制封建社會的轉型。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國時期的人口數量遠遠多於春秋時期。按照童書業《春秋史》所說,春秋時期的人口密度不論在東西南北哪個方向都是很稀少的,甚至就是人口密度相對來說最為稠密的鄭宋魯衛周的周文化圈,到春秋後期還有大量的無人區空地出現,兩個國家甚至還因此產生一些外交故事。

而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春秋時期社會生產力低所導致的。牛耕還根本不可能應用到農業中,而農業用具還是以青銅器為主,效率遠遠不及春秋末期出現的鐵器。雖然人均土地占有數量跟戰國大約相同,為「百畝」,但是此百畝非彼百畝。

出土的《孫子兵法·吳問》中,孫武回答吳王的問題,晉國六卿普遍打破了百步一畝的制度,改變最少的范氏和中行氏都以「百二十步」為一畝,是舊有畝制的1.44倍,而改變最大的趙氏,畝制已經達到了「二百又四十步」,是舊有畝制的5.76倍。

充分說明,人民的生產能力得到提高,人均可耕地數量達到了乙個新的高峰。

春秋與戰國的交接點是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的點,生鐵冶煉技術尤為重要,鐵器普遍取代了青銅器,農耕文明達到了新的高度。戰國時期的人口數量當在2000萬左右,絕非春秋時期可比的。商業、手工業、製造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春秋末期已經有了非常完備的商業寶典(計然),甚至有了放高利貸而發財的大戶(范蠡就是其中之一)。

那麼春秋時期為什麼大規模戰爭不以兼併為目的很好回答了:根本兼併不了。生產力孱弱就會導致農業人口數量少,可供養的士兵數量很少,兵器也極其有限,還是易脆的青銅器。

這種情況下,某個國家經歷一場「大規模失敗」根本不算什麼,因為國家本身也沒有什麼。

春秋戰國之交的生產力大飛躍,為後面的事情提供了很好的解釋。因為有了生產力的大幅度提高,各個國家實力得到了普遍的公升高,然而曾今的大國相比於小國更是拉大差距。打個比方:

齊國和魯國,西周時期都是東方大國,春秋時期有了實力的差距,這個差距也就是2000對1000,有1000的差距。但是到了戰國時期,生產力提高,兩個國家實力都有增強(實際上很多生產力的提高都不涉及小國),都多了60%,那麼,實力對比就是3200:1600,有了1600的差距,3200對1600進行大規模的兼併戰爭,仗著這麼大的實力優勢,很好進行。

戰國初期,齊國對魯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兼併戰爭,讓魯國一夜之間從乙個在東方還能說話的國家淪為乙個芝麻小國。這不是哪個齊國國君腦子一熱就想出來的,而是長時間的生產力堆積壘出來的。

戰國時期,只要有差距,就很難是長時間的差距。大國戰爭不以霸主為目的,因為相比於春秋時期,小國的進貢根本不值一提了。而真正劇烈的兼併,也僅僅發生在西元前232-前221十幾年而已,之前的戰爭只是實力上的此消彼長。

為什麼不能七雄共存?

其實有人存在這個問題,比如齊宣王就問孟子,天下會平定麼?這個問題既然會產生,就說明,當時有人抱著這種心思,即幾個國家相安無事平穩度過歷史的歲月。

但是兼併戰爭還是不斷地到來,戰國時期幾乎無年不戰,跨年戰爭也時常有,動輒死幾萬人(這就是少的了),兩方兵力拿出來,沒幾十萬你都不好意思打仗(田單因為這個問題和趙奢爭論,結果被辯得面紅耳赤)。

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兼併呢?

答案是思想,而非人口需要。

為什麼不是人口需要?難道不是因為人太多,所以大家會爭取有限的資源?

當然不是,戰國時期,縱使戰爭激烈,但人口數量仍然在增長。韓、魏這種實力強勁但是土地面積狹小的國家,會通過「務盡地利之教」這種方式緩和矛盾,也就是精耕細作。當然,人口矛盾是兼併的原因之一,可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早在上古傳說年代,就有了《禹貢九州》,有了天下大一統的觀念,而第一次書面表達出來則是在《公羊傳》中,戰國時期鄒衍更是提出了「大九州」的觀念。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因為我們曾經擁有統一的歷史(西周)。縱觀中國的歷史,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會只分不合,因為大家都想要統一。

這是儒家思想的作用。

為什麼發生很悲傷的事時不會第一時間哭

使用者名稱HAO 發生悲傷的事不等於產生悲傷情緒表達悲傷情緒的方式不一定是哭。樓主是想問為什麼事發到產生情感體驗會有個延時嗎?如果事情只是發生不過腦子你不去想它就自然不覺得這事兒有啥大不了的了,反之你多多反芻還能對同一件事再多品出來些不同程度的別的情緒。 峰迴路轉 w會不會哭,其實取決於兩個方面。乙...

為什麼羅振宇2023年《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聽後索然無味?除了賣書外,網路上也沒有什麼熱度?

tt ni 受大環境影響,撒雞湯比較多。可能確實現在大家都更需要鼓勵和慰藉吧。你像前幾年一樣大講創業也不合適啊,總會有鏈條上的某乙個點是不支援的。大家都平平安安 多看點書,把這個時期度過再說吧。 子書治善 1.廣告比重過大。不是說時長,是說給人的感覺。本來要支撐一場盛大的跨年演講確實很難,找商業投資...

為什麼小孩哭的時候父母第一時間總是安慰制止,哄著讓小孩不哭?

小櫻 我現在21歲不理解為什么小的時候哭的時候大人們總覺得你很小氣總是在說 大氣點嘛,有什麼好哭的嘛?難道小時候讓孩子憋著不哭長大了就會變得很 大氣 嗎?現在的我自己都不會哭了 也許是變得比以前成熟了 所以我覺得大人的行為並不能讓孩子改變什麼啊?為什麼要強迫娃娃不哭呢?可是他們沒有經歷過小時候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