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平時是怎樣用古漢語對話的?

時間 2021-05-06 14:05:05

1樓:之乎

有的網友舉朱子語類為例,說明宋代口語,這是對的。而唐代口語,大體就像王梵志的詩一樣,「他人騎大馬,我獨跨騾子」之類。韓柳等八大家的古文,那只是書面語,與口語有很大差距。

明清口語,只要看看金瓶梅與紅樓夢,就知道與現代幾乎完全一樣了。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不會隨著朝代的變更而變化,文字是人為的東西,變化快一些,但全民口語極為穩定,無論詞彙、語音,都是世代相傳的,不會有太大變化。至於有人說文言是先秦口語,那只是沒有根據的臆測,不可相信。

先秦文言與之後的文言一樣,都是書面語,孔子說話絕非《論語》那樣之乎者也滿篇,而更像《春秋》:「春二月,天王使家父來求車。」「使」「家父」「來」「求車」都是口語,完全沒有之乎者也。

再如尚書記商紂王說「我生不有命在天?」這是乙個反問句,意思是我的一生不是老天決定的嗎?「在天」與現在口語無異,所謂「富貴在天」,「去不去在你」,這個「在」的用法也與現代口語完全相同。

2樓:王老道

《朱子語類》:

問:"鬼神便是精神魂魄,如何?"

曰:"然。且就這一身看,自會笑語,有許多聰明知識,這是如何得恁地?

虛空之中,忽然有風有雨,忽然有雷有電,這是如何得恁地?這都是陰陽相感,都是鬼神。看得到這裡,見一身只是個軀殼在這裡,內外無非天地陰陽之氣。

所以夜來說道:'"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思量來只是乙個道理。'"又雲:

"如魚之在水,外面水便是肚裡面水。鱖魚肚裡水與鯉魚肚裡水,只一般。"

仁父問:"魂魄如何是陰陽?"

曰:"魂如火,魄如水。"《五燈會元》:

僧問:「如何是和尚急切為人處?」

師曰:「朝看東南,暮看西北。」

曰:「不會。」

師曰:「徒誇東陽客,不識西陽珍。」

問:「如何是正法眼?」

師曰:「我卻不知。」

曰:「和尚為甚麼不知?」

師曰:「不可青天白日尿床也。」

3樓:青春長歌行

歷朝歷代都很不一樣。

但凡研究說明古漢語,分朝代解釋會好一點,但,這是乙個很大的工程。

我舉乙個唐朝的問候例子。

假設,李白遇見朋友吳指南,已經一年沒見了,今天偶然遇見。

李: 指南,不謂竟遇於此!已別數月,比來無恙乎?

吳:勞相問,比來平安。數月以來,汝無疾耶?

在飲食場合,如果小輩吃相不怎麼雅觀,可以這樣說。

食非不足,齧骨有聲,失飲食之禮也。

湯非不足,入口如水流,失禮也。

菜非不足,含吞不嚼,失禮也。

這些是從唐代官方書籍記載,然後轉化使用的。也就是說,這是文化人的對話方式。對於底層沒文化的人的對話方式,只能找到唐朝後期的,通過敦煌文書查詢。

我再舉例乙個,混雜雅俗。

比如,李白出門一年了,於是回家。在路上遇到了僕人,然後回家中問候父母。

李:一年未面,吾父尊體何如?

僕:郎主無間冬夏,四季可可。

李:善。前,牽引駿馬,入城歸宅。

…李:大人萬福,十二郎叩問尊體。

父:無恙,起也。汝遠涉西域之地,獨面險惡,辛苦備嘗。且聊啜碗茶暫解旅途之困。

李: 勞苦微蔑,不足置齒牙間。

4樓:懶絲鬼

古漢語大致說來有兩個系統,一是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謂的文言,一是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至於例子,你分別看看《左傳》和《水滸傳》就差不多知道了。

僧人平時是怎麼修煉的?

一樣是打坐,有人安慰祥和,有人心亂如麻,更有那神志迷亂的。所以,我想,僧人如何修煉,對於在家人來說,不易直接模仿吧。咱還是自己先整明白要練啥呢。釋子恆澤師兄提到的書籍都很好,可以看到正確的方向。 備用 我所接觸的寺院日常功課作息表 網轉可能時間上有小誤差 2 00 起床 2 15 起香坐禪 3 15...

說粵語的人平時是怎麼寫話的?

狂羊捕狼 粵語書面表達具體來說至少有三種文體,分別是 1,文言文 古時常用,現在僅有少部分遺存。2,書面語 與標準書面語幾乎相同,夾雜少量方言詞彙,譬如這一段亦可視作粵語書面語。3,口語 使用日常語法和詞彙,使用俗字 諧音字來表達方言詞彙,不懂粵語則難以理解。 機甲 正如圖所示。這段話既是單純發音也...

古代的人平時說話是文言文麼?

李雲鵬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但是這個是跟隨時代一直在變化的。首先明確,語 和 文 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語 指口語,說話使用口語 文 是指用文字記錄的書面語,寫文章才用文言文。早期的文言文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 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