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樊小純寫給木心的 借我?

時間 2021-05-06 09:53:28

1樓:mler

對詩一首!

還你一場春天,

還你碎片拼接後的破鏡重圓,

還你人生搖擺之處內心的萬語千言,

還你少年的純粹,

還你在滄桑歲月裡對童真的眷戀,

還你暴風雨後的彩虹出現,

還你嬰孩般的笑聲和百花盛開後的爛漫,

還你永不老的容顏,

還你無邪的笑臉,

還你不滅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

還你行走在起點與終點的果斷,

還你情真意切的敏感,

還你一雙明眸,

他會帶你去發現那白雪皚皚後的水月洞天。

2樓:雨中旋轉的操場

假如生活能重來

可是生活沒彩排

正因沒有預演才是真實的精彩

才是如切的安排

也正是留有回憶的扼腕

從另乙個層面豐富了情感

充盈了對生活的感悟

有所留白就是留有餘地

或自我掩泣

或享受片刻臆想

回過神來

依然不減對世界的熱愛

假如能重來

就要學李白

詩意化日常世界的稀缺留白

3樓:Cynthia

很喜歡這首詩。

個人認為這首應該不是木心先生寫的。

木心先生曾三次被害入獄,受盡牢獄之苦。第三次入獄都50歲了。但他臉上沒有絲毫坐過牢的痕跡,還是那樣的平和、安詳,沒有抱怨。

但先生即將逝去前的最後一句是,「讓他們別來抓我」。先生一直把這些痛苦悲傷深深藏在心裡,不示於人。只有在臨終前,潛意識裡的思緒才突破他理智的屏障。

所以,私以為先生不會把自己的人生經歷的感受寫下來,寫成一首詩。他更會把這些藏在心底。

而我對這首詩的解讀是這樣的:

這首詩既然是寫給木心先生的,所以我就是以木心先生一生的經歷進行解讀的。

木心先生一生起起伏伏,顛沛流離。三次入獄,因文革忍痛親手將自己之前所有的作品、畫都燒毀。56歲,受不了世俗的阿諛奉承、虛情假意,而遠走美國。

那是2023年,他帶著40美元站在美國紐約街頭。上世紀80年代初,木心的作品才在台灣的報紙上刊登。2023年,木心的《上海賦·只認衣衫不認人》才在大陸的《上海文學》上出版。

2023年,在闊別故鄉26年後,才回到烏鎮。那年木心已80歲來歲了。之後一直在烏鎮呆到他逝世。

借我乙個暮年借我碎片:

覺得木心先生一生比較「碎片」,經歷了戰爭,文革,流浪,80歲才回到故鄉。把暮年比作他人生的一段碎片。而對於木心來說,暮年是他最為安詳的日子。

乙個人寫詩、作畫、做衣服,偶爾朋友前來聊聊天。想想就很幸福吧。

借我瞻前與顧後借我執拗如少年:

木心曾在文革期間,因為領導層的乙個人說了句海涅的不是,木心就罵了句,「你也配對海涅亂叫」。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那是個集體沉默的年代,但木心就會站起來去守護自己內心的真誠和純淨。他的一生有很多類似的故事。

但這也讓他一生不順。所以回頭想想若年少的自己瞻前顧後點,小心翼翼點,不至於如此。但更強烈的聲音是,希望自己依舊執拗如少年。

依舊保持自己的純淨。

借我後天長成的先天借我變如不曾改變:

這兩句,私以為也是跟「借我執拗如少年」想要表達的一樣。雖是後天長成的,卻希望如先天一般,植根於自己的心底。一生經歷那麼多事,自然會改變不少,但心裡的那份純淨希望一直未變,一直還在。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預知的臉:

木心先生這樣的人,是不肯為世俗低頭的。他寧願遠走美國。世故對於木心來說真是越素淡越好。

但又得有看得透世俗的眼睛,所以得明白。而「愚」,我認為是不做世俗認為的精明人,去趨炎附勢等等,而是恪守自己的內心,像乙個愚人一樣去堅守。「可預知的臉」:

那是一張怎樣的臉,那是一張看透世俗的臉,站在此時,眼及未來。知道那些在人際浮沉的人們,無論現在多麼風光,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樹倒猢猻散」。所以私以為,「借我可預知的臉」也是表達希望自己「出淤泥而不染」。

借我悲愴的磊落借我溫軟的魯莽和玩笑的莊嚴:

木心先生真的可以說是一生磊落,但真的有些悲愴,來的不容易,受盡苦難。魯莽若只是魯莽,恐怕就不值得讚頌,只能被稱之為莽夫。但若是溫柔的魯莽,那可能是想清楚後的,想順從自己的內心,不隨波逐流,和世界對抗一下。

「玩笑的莊嚴」,好像不用把一些事看的很驚天動地,很嚴重(即使在世俗眼中看來是這樣的),只是順從自己的內心而已。

借我最初和最終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

這兩句我不是很理解。(流汗)

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

我有兩種想法:①本小心翼翼,只敢借一場秋,沒想到只有冬天了。②以為那是秋天,想借,沒想到卻是冬天。

那生活該是多苦,把冬天錯當秋天,那他真正的冬天豈不更為淒涼。而我更偏向於第二種。首先第二種更有淒涼之感,更符合讀這兩句的無助感。

第二是木心先生一生真的有點悲涼。讓人心疼。

木心先生最讓我感動的是,最讓我佩服的是,他有自己的底線和審美標準,而他一直恪守著。他說他不能辜負藝術對他的培養。

4樓:大樹

《借我》

借我乙個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與顧後,

借我執拗如少年。

借我後天長成的先天,

借我變如不曾改變。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預知的臉。

借我悲愴的磊落,

借我溫軟的魯莽和玩笑的莊嚴。

借我最初與最終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見。

借我一場秋啊,可你說這已是冬天。

回首往事,哪些是我們念念不忘的呢?有再多的遺憾也不可能回去了啊!那些辛酸和壓抑,美好或甜蜜都過去了,但我還是想像個少年似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傻傻的相信。

人啊!如果不經歷那些苦難折磨就成熟該有多好!時光荏苒是我變了,還是大家都變了呢?

只希望那些曾經的溫暖和美好都不變就好。

所有的為人處世和精明算計到頭來得到的那些,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如果我從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對人情世故和精明算計也就沒那麼看重了。人生注定會有很多的變故,希望自己有胸懷能坦然接受一切。

努力提高自己的境界,即使無意間對他人的冒犯都是溫暖和綿軟的,即便是最嚴肅的事也能從中找到樂子。

朋友、親人、愛人都會乙個個離我而去,不能接受也好,不敢面對也罷,這些都會一件件地發生,我們能留住的還有什麼呢?恐怕只有回憶了吧!埋頭前行時總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可一回首卻已經白髮蒼蒼了,我們錯過了多少風景,又有多少往事可回頭呢?

5樓:鄭洪

私以為,既然是樊小純寫給木心先生的,那麼抒情的主角應是先生,所以我認為「借我」之後的那些東西,「碎片」、「暮年」……都應是描述先生的,是在讚揚先生的一些特質吧

6樓:清茶伴爐

個人以為

是向木心先生借暮年的智慧型以期望自己能夠對於社會生活更加游刃有餘。

人到暮年,許多事都看得很透徹。我想在樊的心裡,木心先生是乙個大智慧型家。

7樓:

我曾這樣想過,借來的是否是曾經沒有擁有過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想要追求的東西。為何沒有說借我一段青春歲月,而只是暮年,一定意義上有著謙虛的意思 ,只借暮年便好,借我乙個青春太過貪婪。

8樓:乙隻阿E

暮年借我,

碎片借我,

瞻前與顧後借我,

執拗如少年借我。

世故借我,險也借我。

悲愴的磊落借我,

溫軟的魯莽和玩笑的莊嚴都借我。

不敢借我,不見借我。

借我了,你就沒有了。

9樓:L冷

哈聽過謝春花的借我麼

借我十年

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借我說得出口的旦旦誓言

借我孤絕如初見

借我不懼碾壓的鮮活

借我生猛與莽撞不問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顏燦爛如春天

借我殺si庸碌的情懷

借我縱容的悲愴與哭喊

借我怦然心動如往昔

借我安適的清晨與傍晚

靜看光陰荏苒

借我喑啞無言

不管不顧不問不說

也不念靜看光陰荏苒

借我喑啞無言

不管不顧不問不說

也不念借我十年

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借我說得出口的旦旦誓言

借我孤絕如初見

借我不懼碾壓的鮮活

借我生猛與莽撞不問明天

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

借我笑顏燦爛如春天

借我殺si庸碌的情懷

借我縱容的悲愴與哭喊

借我怦然心動如往昔

借我安適的清晨與傍晚

靜看光陰荏苒

借我喑啞無言

不管不顧不問不說

也不念靜看光陰荏苒

借我喑啞無言

不管不顧不問不說

也不念其實跟樊小純的借我一樣吧之所以要借恰恰是因為自己沒有沒有當年的執拗勇敢和信誓旦旦

也沒能留下當年自己想要的悲愴情懷與磊落

到最後只有一借

可又有何用時已至冬想借也借不來想要的秋

說什麼不管不顧不問不說不念

裝作暗啞無言而已

不亢不卑不怒不嗔不悲不喜

做得到麼

到頭來只有一借

僅此而已

如何賞析賈樟柯的《小武》和《站台》?

foru just 其實我一直有乙個疑惑,賈科長早期紀實電影裡面,包括小武,站台之類的,裡面的群眾,是否知道自己被拍進去了,是否侵犯了他們的肖像權。我不是太懂,瞎問了,如果得罪了請見諒。 張致遠 今天才看完小武。整整遲了二十年。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故事發生在十八線小縣城。主人公名叫小武,是乙個靠手藝吃...

如何賞析英文詩歌,以此寫到800字賞析?

1解釋清楚詩歌,讓別人明白這首詩意思 2用了什麼手法 3詩人寫作背景,生平經歷 4詩人思想感情 這是賞析語文詩歌的方法,英文沒有賞析過,也許你可以看一些賞析,找它們的共同步驟 從歷史和當時social mores為背景,加上同時期的一些文學理論,最後一部分加上對詩歌的文字分析 從卵孵化出的小蠶叫做 ...

語文如何賞析句子?

已登出 很簡單的幾個方法 1.抓住關鍵字詞。乙個值得推敲的句子裡,肯定有一些精美的讓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如動詞,形容詞,甚至副詞,代詞等等。比如 朱自清的背影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 這句話相當經典,裡面的幾個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