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宦官權傾朝野操縱國家大權,唐朝後期宦官甚至可以殺死皇帝,為什麼明朝宦官卻威脅不了皇帝的位置?

時間 2021-05-06 06:23:56

1樓:王長年

唐代宦官廢立皇帝,只有兩種目的。

一,自保。

二,以元從謀勢位,同時自保。

三,因為元從所以愈不自安(更受忌憚),加劇緊張關係,還是要自保。

當然了,宦官的不自安——起碼得是中尉,副使,觀軍容,樞密使等儕——與皇權的艱難和退縮一體。

不自安主要是神策軍,樞密系統好一點。

即關中藩鎮化,從帝國制度找不到權力格局大壞後新的平衡,到逐漸確立以宦官典禁軍,閹寺官僚化為主線索的中晚唐歷史。

中晚唐宦官集團,一定要說,那就是貌似激進的保守官僚——比外朝官可靠百倍,畢竟李德裕這樣能跟宦官合作好搞改革的太少了。

宦官經歷藩鎮,回來還是宦官。

世家經歷藩鎮,不管入不入朝都不好講——自有進退了就。

所以宦官基本是在因循守舊的基礎上搞政治,利益也不願被觸動,僅此而已——皇帝要是有能力,也可以跟著你銳意進取,這本也是帝國制度下的常理,不過是非常時,只有宦官能跟的比較緊了。

屬於不可脫離李唐皇室的另一套高度保險的官僚體系和城防+邊防設計。

中晚唐存在的「中興」局面,宦官集團作為支柱之一,是發揮了很大主觀能動性的。

不管是在禁中籌畫,隨軍征討,藩鎮監察,還是最起碼的內外協調,奏呈宣付。

藩鎮化是理解中晚唐的乙個關鍵概念。

鎮兵看節帥,禁軍望宦官,除非皇帝有決斷,不然旁人指揮不動。

當然,這也是個簡單化的表述,不過神策左右軍是實在的非宦官不行。

因為如上所述,官僚化了,官僚化的意思就是軍器,糧料,宴設乃至遷轉都是大小宦官控制——遷轉問題後來與外朝有妥協——神策軍將有事必先白中尉,這就叫制度入人心,利益關係結構化。

殺不殺皇帝是很複雜,且事多曖昧突發,不必要多講。

馬存亮還揹著皇帝脫難呢,不是他,邪教教徒殺進宮廷的「從來未有事」不用等到嘉慶了,甚至可以說嘉慶又沒死,而清思殿這次可懸得很。

外朝有為那就是跟宦官合作,外朝無為那就是井水不犯河水瞅著自己被宦官侵奪職權,最後找上藩鎮為奧援。

甚至在宋人看來,宮廷的建築格局都可以是宦官作亂的理由——比如應該把住哪個門。

但關鍵還是藩鎮化和皇權振不振,這只看皇帝有沒有底。

要有底,誰會讓宦官典兵,還是典禁軍成為制度?

為啥沒底?

不就是安史之亂,涇原之變嗎?

不就是世家不走門蔭,乙個個搶著內定通過科舉,開個宴會都要搜刮民間不肯自己出錢的政治,經濟嚴重腐敗嗎?

不就是外朝朋黨滿腦子對藩鎮化現狀無限認可,大談什麼封建好,封建妙,因為藩鎮化有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利益,對子弟來說有幕府前途,州縣道路,入朝宰相/清貴來去自由嗎?

宦官索要財貨,世家就不要了?

備邊庫成延資庫,不是三分財權有其一嗎?

宦官最多是想用聲色死死糊弄住皇帝,事實有意無意造成大家一塊沉底玩完。

世家官僚說賣也就賣了,比宦官可賣的多,賣得好。

陳寅恪不是說了嗎?

中晚唐外朝是禁中的影子,而不是反之。

至於明代,明代宦官原則上到頭也就是個拒不草詔+祖制。

明代有儒士閹割以宦官入仕的——還不少——可沒有連續百年的宦官家系——不止乙個。

為什麼沒有,這就是不同時代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經濟格局迥異了——我並沒有扯唐宋變革。

2樓:履霜

明代權力制衡做得好,歷代之中可謂登峰造極。

唐朝宦官掌握禁軍系統,可以擁立皇帝,但基本上不掌握朝政的決策大權,朝政基本上仍由皇帝和宰相們決定,權力制衡做得很一般,造成的惡果也很明顯。

明代宦官不直接掌握軍權,但掌握著朝政部分決策大權和情報機構,他們與朝臣、武將互相牽制。而且在宦官系統內部也有分權制衡,司禮監掌印太監、首席秉筆太監各有執掌,誰也無法獨佔權力,皇帝的位置便極為穩固,宦官即便再厲害,想去掉也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3樓:

因為晚唐是乙個士族衰弱,職業軍人崛起,科舉官僚體系尚未形成的時代。

其他朝代,東漢的宦官本質上是要依靠豪族的,不依靠豪族,就是立了皇帝,也頂多成了十常侍。但只要依靠豪族,還是可以換皇帝的。

而晚唐的文官就是職業文官,根本不是統治基礎,依靠的是職業軍人,只要宦官有軍權,掌握了首都的職業軍人,皇帝換了也就換了。

到了明朝,誰都要依靠科舉官僚,而舊皇帝一死,作為科舉官僚多少年敵人的宦官根本找不到人來支援自己。

4樓:秦蜀風雨

中國歷史上那些宦官代表

縱觀歷代留名宦官,憎惡者實多,可愛者誠少!

歷史話柄在文士,文士當政,名為黜宦,實侵皇權,即使不成,亦要紙上痛罵,高呼重振朝綱,暗裡據權自固。

然以權宦,惡跡斑斑者繁,臭名昭著者眾,最劣者弒帝窺神器,其次囚帝、廢后,再次黨天下、帝呼為父,又次害王、戮相,又次立帝、封王、拜相,最次亦要權盛一時。

試論歷代權宦,合錄《惡劣宦官十五強榜》

01.立帝拜相,弒帝葬國——秦·趙高 (?-前207)

02.掌兵封侯,廢后立帝——東漢·孫程 (?-132)

03.黨錮之禍,囚後戮相——東漢·曹節 (?-181)

04.十常侍首,帝呼為父——東漢·張讓 (?-189)

05.政變弒帝,封王立帝——北魏·宗愛 (?-452)

06.位列三公,廢后戮相——北魏·劉騰 (?-523)

07.欺主廢后,拜相封王——唐·李輔國 (704-762)

08.政變囚帝,殺王戮相——唐·仇士良 (781-843)

09.賣官亂國,帝呼為父——唐·田令孜 (?-893)

10.政變囚帝,立帝葬國——唐·劉季述 (?-901)

11.掌兵四方,封王葬國——宋·童貫 (1054-1126)

12.帝呼先生,師喪君俘——明·王振 (?-1449)

13.奪門復帝,政變圍宮——明·曹吉祥 (?-1461)

14.八虎之首,號立皇帝——明·劉謹 (1452-1510)

15.閹黨之魁,號九千歲——明·魏忠賢 (1568-1627)

後世人言,有以宦官政治著稱者三:東漢、中晚唐、明朝,而唐之閹禍尤烈,諸帝生殺立廢皆操權宦之手。

然誠以史論,東漢之宦何可比趙高,唐代之宦何可比宗愛,明代之宦何可比劉騰,閹禍最烈者,舍拓跋魏、嬴秦而誰?蓋秦祚短而魏偏居。有言趙高非宦官者,然以君主集權制論,有集權之君主,必有趁勢而起之宦官,趙高之勢,若丞相李斯之流亦避之五分,可仿歷代權宦。

商鞅得勢於秦孝公,宦官之力也,贏秦宦權早已有之。

是故,有天下久者,居天下中者,一瑕疵而百目聚集,一劣現而千年留名。以唐之宦官而論,良莠不齊,錄二十人於下,供墨客評議。

01.楊思勖(659-740),嗜殺之將

02.高力士(684-762),老誠謀國

03.邊令誠(?-757),讒言殺二將

04.李輔國(704-762),封王拜相

05.程元振(?-764),權壓諸節度

06.魚朝恩(722-770),監軍天下兵馬

07.駱奉仙(?-776),掌畿親信

08.楊良瑤(736-806),出使大食

09.竇文場(?-?),神策中尉始

10.俱文珍(?-813),逼帝退位

11.吐突承璀(?-820),元和寵臣

12.梁守謙(779-827),四朝權宦

13.劉克明(?-827),弒君謀功

14.王守澄(?-835),擁立三帝

15.仇士良(781-843),甘露之變

16.田令孜(?-893),帝之阿父

17.楊復光(843-884),剿滅黃巢

18.楊復恭(?-894),扶挽危局

19.劉季述(?-901),末日瘋狂

20.張承業(846-922),大唐遺忠

略論唐代的宦官專權

士大夫政治與牛李黨爭

5樓:

明代的宦官主要對手是紙上談兵的文官集團,實際上就是攀爬在皇帝身上的一棵藤,爬得再高,也離不開皇帝這棵大樹。

唐代的宦官主要對手是手握重兵藩鎮節度使,實際上就是皇帝手中的一把刀,掌控不好,就會失控。

東廠、西廠再NB也不過是小打小鬧的特務機構,跟神策軍這樣的正規軍比起來簡直就是渣!

如何以「我是權傾朝野的女官」為開頭寫乙個故事?

月見裡綺楽 我是權傾朝野的女官,卻碰到了乙個處處壓我一頭的將軍。我看著擋在門前那個高大的身影,皺起眉頭,不悅道 給我讓開。我若是不讓呢?大人是不是要將我捉拿歸案?男人的臉上帶著越有若無的嘲諷之意。 九州算命的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女官這個,真的戳我!之前寫的每篇古言都有這個人設!摁爪!要...

同樣是軍閥混戰,為什麼感覺《權遊》的各個家族都不是吃素的,而《三國演義》的很多諸侯都是小菜一碟?

鹹魚 權遊裡的家族應該模擬戰國七雄,都有以血緣為紐帶穩定傳承的地盤。三國演義背景是王朝崩潰的亂世,一些與其說是諸侯不如說是不知道幹啥的官吏。比如孔融,陶謙,劉虞之類的。權遊家族都是已歷N世,國險而民附。三國演義開篇的諸侯都是一代目,政權穩定程度自然不一樣。再加上家族之間在政治軍事智慧型上半斤八兩,沒...

同樣是把國家變成戰爭機器,為什麼秦國的商鞅能成功,但是德國的希特拉卻失敗了呢?

待宰的豬 希特拉在把國家變成戰爭機器的水平上已經算基本成功了。魏瑪共和國可是一民主政權,希特拉上台幾年就把國家從民主政權變成高度集權的國家,削羅姆,統軍心,在這點上可以說是為自己的軍國主義大業邁出了重要一步。至於納粹黨內部,幾個高層之間勾心鬥角是日常,希特拉算是比較能鎮的住手下的。希特拉輸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