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章 「萬物作而弗始」該如何解讀?

時間 2021-05-31 14:46:46

1樓:

原文是: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萬物興起卻不倡導」,是說聖人不去干預,讓萬物依循自己的本性自然生起

看幾句意思類似的話你就明白了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生萬物而不干涉不主宰,這是最高的道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道/君王不加干涉,萬物可以自己發展出無限可能

「我無為而民自化」: 我(聖人)不干涉,百姓可以自己發展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最好的統治者是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如同大道一般。若是百姓親近讚美他,那就是次一等的了。最好是當有功績完成,百姓都認為這是自己發展出的結果,(而看不見統治者的干涉)。

所以用現代觀點來看,老子提倡的是一種「看不見的手」式的管理之道,強調zf應該少干預少折騰,釋放百姓自己的積極性。

2樓:風間隱

萬物作而弗始。

老子道篇第二節這段話的意思是不可因為某種角度產生的看法而固執己見。

個人理解,承接前面的天下皆知美而美。。。說的是因為個人的喜好不同,區分出了美,善。擅長不同,分出會和不會的。

接下來用了五個相對的比較。類推因為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所以聖人也是因為大家的見解不同而行不言之教。

轉折向,萬物作而弗始。意思是,萬物的作用並不是一開始就固定的。在特定的環境中利用了物品的某個特性,卻不倚仗這個特性,不拘泥固化。

只有不成為固定的方式,才不會對物品本質的認知偏離太遠。

舉栗:一道菜,有人愛吃,就會說好吃,不愛吃則嫌難吃。同乙份菜,味道一樣,只是吃的人不同,得出結論也不一樣,只因喜好不一樣。

而做菜需要加鹽,炒菜,煲湯,煮炸,不可能使用一樣份量的鹽。需要根據份量,食材做法來調整。只有這樣,鹽還是調味佳品。放多了,放少了都不是。

同樣是鹽,不應當把功能固化成調味品,還可以是化學原料,也可以鋪路,冬天化雪,兌成生理鹽水能治病,。。。。。以後還有對鹽未知的特性應用。種種,這都是鹽的功能,只有不固化思維才能更好的利用鹽的各種特性服務於人。

3樓:chuanzhentongxue

「萬物作而弗始」主要難點在「作」和「始」這兩個字的理解,先說明「萬物」的意思,萬物這裡不是現代漢語的萬物,意指自然界的萬物,先秦萬物是「萬事」的意思,等同於「治人事天」。背景再說明一下,老子所在的年代已經不太相信筮蓍卜龜的作用了,孔子說的很明白,「敬鬼神而遠之」

一「作」在甲骨文(殷商時期)中的意思是用利刃刻畫占卜用的龜骨,怎麼正確理解作字呢,這得從作為」說起,「作為」就是先占卜再決定是否去實施具體的行「為」。現代漢語「作」字大體上等同於「為」字,但是古時,作字和為字稍有不同,「作」是「為」的初始,是「為」的依據。

二「始」字在先秦的寫法和「辭」字一樣,意思看上下文決定,到秦漢時期「始」「辭」才分清楚。

故萬物作而弗始的意思就是萬事作而弗辭

4樓:陽牧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理解是,不加外力,無為而為。

萬物之生,並不要誰來主持安排一番搞起來,萬物作就作唄,我弗干預,我弗用力,我弗始。——實際上,道法自然,你不順勢,定要搞事情,搞成了,都說你好,我看可能也不是最好的。

其他幾句都如此解。有無相生。以無生有,才切合天道。切合天道的路子,天道會反過來嘉獎你的,呵呵

5樓:Losng

萬物作而弗始,我就胡亂講一下自己的理解。六個字裡有乙個作字。在道德經作字出現了7次。

萬物作而弗始

萬物並作

不知常,妄作兇

化而欲作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我的理解,萬物作而弗始,這六個字裡的作字可以解釋為萬物並作。始字在道德經裡也出現了7次。

無名天地之始

能知古始

始制有名

道之華而愚之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始字在道德經裡出現了7次,如上所描述。我的理解,可以取第乙個,無名天地之始。結合前面的萬物並作,無名天地之始。

回過頭來再來看這句話,萬物作而弗始。我個人的理解,天地開始的時候,萬物並作,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下的區別。用現代人的理解,或者說萬物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無名?一開始,萬物都是沒有名字的。那麼萬物的名字又是如何而來的呢?這就是乙個疑問了。這個疑問,讀者也許可以從道德經裡自己找到答案。

6樓:文一刀

萬物由天道所生。

萬物生長天道也不會橫加干涉。 就這個意思。

多說兩句題外話。

萬物之所以天道不干涉而生長得很好,是因為萬物天生有德(有合道的屬性和行為在),是以「道生之,德蓄之」。

但人卻和其他被道生出的生物不同,人「異化」了,隨著長大「德」丟了,聖人治理天下就要把「德」交還給百姓,然後以至無為,而人自化。所以就有了第六十章最後的「故德交歸焉」。

多說兩句廢話。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如何理解?

青雲志和Nico 瀉藥。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那是因為有醜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世間萬物,如陰陽,有無,美醜,真假,善惡,高低,難易,大小,黑白,明暗,強弱,貧富,愛恨 是相互轉化,此消彼長,二元對立的。老子在這裡講出了相生相剋之理 任何事物的建立,都必定是正反同出的...

《道德經》中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表達的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不跟萬物增Sunny爭功勞。用資本家的話語來說,水要剩餘價值。水在陰陽論中屬於陰。又有說,萬物向陽,用能量躍遷的說法,因為曬太陽可以獲得能量。用商業言語叫互惠共贏。這句話容易被世家解讀成無為不爭。但是水會無私奉獻嗎?植物學中的,樹吸水變蒸汽,土中泥水變水汽,淨化了自己,還免費曬了太陽獲得了蒸騰熱量。...

怎麼理解道德經裡的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和「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有生於無」?

知音 無名者無也,無者無名也。有名者有也,有萬物母也。無和有,實乃一。無和有,其二狀。有無形之有,有有形之有。而大生於微,故有生於無。 雲物長樂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先原有此道,混淪未判孰得而名 T1 有名萬物之母 混淪既判,天地人物從此而生,聖人見是,萬物之母而無形,故強字 T2 之曰道,強為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