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表達的意思是滋養萬物,奉獻不求回報嗎?

時間 2021-05-05 18:00:11

1樓:

~不跟萬物增Sunny爭功勞。用資本家的話語來說,水要剩餘價值。水在陰陽論中屬於陰。又有說,萬物向陽,用能量躍遷的說法,因為曬太陽可以獲得能量。用商業言語叫互惠共贏。

這句話容易被世家解讀成無為不爭。但是水會無私奉獻嗎?植物學中的,樹吸水變蒸汽,~~土中泥水變水汽,淨化了自己,還免費曬了太陽獲得了蒸騰熱量。即便是水中水草,吸的也是泥土中的水~

我對自己這解釋非常滿意

2樓:Vicars

水真的利萬物嗎?那大洪水來的時候為什麼幾乎滅絕萬物?

「利」的理解很關鍵,利,本意從刀,路有雜草,用鋒利的道把雜草割掉然後就通過,在這裡用本意,為通利之意。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為水善於通利萬物,從萬物間的縫隙穿行而不與萬物正面撞擊,不硬剛,硬剛的結果會是兩敗俱傷。

道不也是這樣嗎?道無所不在,沿著人們看不見的虛空穿行。人們厭惡的是什麼,不正是虛嗎?

人們從一出生開始就不斷的向外抓取,不斷地占有資源。人們最喜歡「實」,最討厭「虛」,所以說處眾人之所惡

3樓:道士呂岩

當然不是。幾千年來,多少道家愛好者,甚至有的自詡門檻內人,都把這搞錯了。

悟性不好的自己胡亂解釋,悟性好的往往笑而不語看那些如同傻子。

善惡本身就是等級很低,一旦離開個體,上公升到國家民族層面,政治性導致其就會發生改變

道德經中的善很多時候,善是善於,高明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按它們的翻譯,最高品質善就如同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那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在陰溝裡面的就是大道。。。很顯然,這樣的翻譯絕對錯誤

4樓:渣渣輝

道德經第八章

(甲本、帛書版):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乙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靜)

王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們說重點,甲本,第一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第二種因為帛書版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其中有字,有求取的意思,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求取清淨。這兩種解釋目前都通,僅供參考。

然而我們光看這一句會覺得邏輯不通,所以要聯絡下面三句、並且下面三句話是對第一句的補充,

大意是: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住在好地方(禮論篇:

地者,下之極也。居善地,比喻水好居下。)心好深藏若虛。

與善仁(天)(根據帛書校注推斷應該是天)形容水施惠萬物而功成身退好如天。說話真誠守信,用遵守自然規律的方式帶領民眾,用事無事的態度(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發揮所長,任其自作自己息。

所以因為它的不爭,所以天下沒有怨水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老子是用水,給我們描述道是怎麼個回事,同時也是給我們描述如何學習道。

5樓:李澤志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道」自身有一些特性,而這些特性是靠規律體現出來的。

「道」化生萬物靠的是「至善」這種特性,這也是最高的德。

《易》中的坤卦,厚德載物,所體現的就是這樣一種「至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水是至善的,萬物的生息都離不開水,但水卻從來不和萬物爭高下。

水往低處流,而人喜歡往高處走,低處正是是常人所厭惡之地。這種不爭先後的質樸謙遜和利他都是合乎道的。

6樓:出師無名

上善是最高的能和狀態並且這種能力和狀態是合於道的這種能力是你認為自己能而實際是你不能

這種狀態你是想而卻不得

至善不是去得去想去知而是去合道返樸歸真

7樓:道家大師兄

關於修道,有乙個很大的誤區,那便是總有人欲與天比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不是地,也不是天,更不是道,那為什麼要把自己往地、天、道的高度去修呢?

法,是遵法、守法、取法,而不是效法。螻蟻效法不了人類,人類也效法不了天地,更遑論道。

8樓:流星劃空

這是乙個理想狀態,簡單講,就是要像水一樣可以滋潤萬物,自身卻沒有任何需求。

能做到的人無疑是超人,因為即使自身沒有需求,也並非是杜絕被他人的索取。單看這句話,會感覺好像是在說乙個無實際意義的空中樓閣。

可是,如果以道德經全文去推測,會發現道德經不是給普通人看的,而是給精英階層,跟貴族給統治者們看的,於是就很好理解了——這一類人確實能利許多的他人,還可以無求不爭。

所以說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在告訴那些精英貴族統治者,你們要追求這樣一種至高的道德,讓治下的人活得好,並且不要同下面的人爭什麼東西,你們有吃有喝有住,過得無憂無愁無威脅,你們既然能讓他人過得更好,又不需要他人來讓自己過得更好,為什麼不像水一樣成就至高的道德呢?

道德經裡有乙個基調,那就是規勸統治者不要勞民傷財,不要做那些一己之私的事情。

古人有其思維認識等等的缺陷,但今人仍有許多白痴。

若以為這跟雷鋒那種無私奉獻是同一種東西,那我只能說,你信歸自己信,別扯上我跟你一起無私奉獻就行,我可不是能滋養萬物的統治者。

9樓:人物圖書館

這句話跟學雷鋒一點關係都沒有。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如果你能做到這樣,那你絕對是大徹大悟大哲人這一類,結果就是誰都爭不過你。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阿甘這類人,默默行動,不求回報,單純至極。

李嘉誠這類人也差不多是這樣,你看他對誰都是笑眯眯的,但是他眼光毒辣、出手果斷、給人好處的時候絕不手軟,想戰勝這樣的人太難太難,這樣的人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註解。

試想你如果是老闆,有這樣的員工,你會不會捧著好好供著,給他加薪公升職?

假如老闆是瞎子,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識人的老闆,最終這樣的人是無法阻擋的。

當然光不爭還遠遠不夠,不爭不意味著傻。

同時還要做到: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這就難了,關鍵地方就是這裡:甘居卑下的環境,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遠博大,待人善於相助、真誠可親,說話善於信守諾言,為政善於治理,辦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當你做到以上內容,結局就是: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當然做人的方法不止一條,很多人渾身帶刺,跟誰都剛正面,自己行動力腦子都很強,比如董明珠、周鴻禕、賈伯斯這樣的也能成功,但相比之下老子的方法簡單一些。

10樓:zhai

有點那個意思,但不完全是。這句話的重點是:……故幾於道,也就是說,水的行為差不多就是道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11樓:喬貝斯

個人認為不求回報的這個理解角度有點偏。

因為講「回報」是對個人有好處的利,每個人對所謂的利需求都不一樣,站在不同角度可能你的利是別人的弊,你的弊是別人的利,乙個人不同階段的利也在變化。因此不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不求回報,因為站在自然規律來講就是因果,奔著果去做事往往本末倒置,比如現在大多數人追求錢,但錢只是有價值時間的副產品。

另外說「奉獻」,這本身和「利萬物」不是乙個層次的意思,奉獻有點犧牲自我的意思,現實社會中犧牲自我奉獻必定會想到為了什麼目的,就會產生你說的奉獻不求回報。而「利萬物」的利是自然規律,水本來就是這個特性,順從自然規律的德。它沒有目的,滋養萬物也好,發洪水海嘯也好,都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自然使之。

總之我個人理解為,順從自然規律為人做事不摻雜個人慾望即是順從天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沒有標準,每個人理解也不一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自然就是這麼轉的,豐年災年的好壞只是站在人本身的立場理解的,對自然來講按照規律執行而已,你們愛咋咋。

12樓:diego9898

不是,道德經通篇揭示的是一陰一陽之謂道,或者說一正一反之謂道。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反面是洪水滔天,一片汪洋,水過之處,一片狼藉。孰優孰劣?每乙個人內心的答案都是一樣的,這時候把個人的利益得失套上去,答案就不一樣了。

這是道德經的精髓內涵,人類社會一切概念,邏輯都是一正一反架構的。萬物在一正一反兩點之間永無止境的運動變化,總是乙個方向是良性迴圈,相反方向必定惡性迴圈。人類社會所能使用的一切方法手段也是從這個原理繁衍出來的。

通此原理,世間事不再有困惑。

13樓:貞貞

這句話的前一句是說聖人無私。這一句是說聖人怎麼做到無私的。

上善若水,譯:最高等級善於為道的聖人處理事情時就像水的品質一樣。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譯:水的品質是善於對萬物有利,而不是與萬物爭奪利益。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譯:聖人處在眾人所厭惡的狀態,眾人喜愛的狀態是在領導崗位想盡辦法以權謀私,眾人所厭惡的狀態是大公無私,而聖人就處在大公無私的狀態。

所以聖人領導乙個機構處事幾乎合乎道即能做到大公無私按客觀規律辦事。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譯:聖人善於腳踏實地,善於心胸開闊包容一切,行事善於處仁,言論善於符合客觀實際可以信賴,為政善於治理,有能力善於處理突發事件,行動善於抓住時機。

夫唯不爭故無尤。譯:就是由於聖人不與民爭利所以就沒有人怨恨他。

14樓:輝輝

大部分回答長的看著頭疼,其實很簡單,用兩句話解釋。

1 執政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人民才會擁護。

2 企業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才能持續的賺到錢。

15樓:一東

是的。水滋養萬物,即與萬物同體,回報即在其中,不與萬物相爭。

人在天地間,猶水在人體,體液滋養臟腑百骸,水即人體一部分,人立德行德於天下,人也天地一分子。

16樓:稚子

不爭,是為最大的爭!

爭,只是兩個小孩子打架,你得到了還是失去了都是一時之利!

不爭,要麼是沒爭的資格,要麼就是已經無敵了!

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

水已經無敵了,就沒必要在你爭我奪了!

因為我們都是碳基生物,最離不開的就是水!

17樓:Gru

世間萬物本無善無惡水也並非至善

只是老子所處戰國時期那時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國於國之間是:道天地將法的全面軍備競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整個社會處於一種成王敗寇的競爭中的意識形態

老子深知國與中國人與人之間不應該只有競爭的關係更應是團結互助友善的關係是互幫互助是團結友善是相互成就

所以借用水的特質為這個時代開的一副藥方來至時代的中庸老子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于闇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

《道德經》第二章 「萬物作而弗始」該如何解讀?

原文是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萬物興起卻不倡導 是說聖人不去干預,讓萬物依循自己的本性自然生起。看幾句意思類似的話你就明白了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 生萬物而不干涉不主宰,這是最高的道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

怎麼理解道德經裡的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和「有,是萬物之所始,無,是萬物之所母,有生於無」?

知音 無名者無也,無者無名也。有名者有也,有萬物母也。無和有,實乃一。無和有,其二狀。有無形之有,有有形之有。而大生於微,故有生於無。 雲物長樂 無名天地之始 天地之先原有此道,混淪未判孰得而名 T1 有名萬物之母 混淪既判,天地人物從此而生,聖人見是,萬物之母而無形,故強字 T2 之曰道,強為之名...

為什麼道德經裡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後文卻又說「天道無親,獨與善人」呢?

天 地 君 親 師 友為人生六道,此道知乎?天字卷 天外還有更遠處,知道這一點並不是為了到達遠方,而是為了以外觀內,知道自己處在乙個什麼位置上。大衍之數,不可追一。圓滿即是不圓滿,因為物極必反,事張則虧。地字卷 地球是乙個整體,而人類似乎從沒有將自己當作整體的一部分。在這個圈子裡,除了悲劇的重演,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