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觀的《滿庭芳 山抹微雲 》中為什麼「山抹微雲,天連衰草」而不是「微雲抹山,衰草連天」呢?

時間 2021-05-31 06:44:52

1樓:風大 可稍息否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山雄偉抹雲以增色,天遼闊連草以極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微雲抹山,衰草連天,雲壓山而斬其雄,草奪天而失其闊,喧賓奪主,點金成鐵。

2樓:白子殊

平仄的關係放在別的語句時可能大些,而這個看到第一眼就感覺整個味道都變了。

WHY?

舊詩、詞有乙個很大的優勢(或者說特點),那就是它的體驗是即時的,見字如見景事,所以先後固有所別。「山抹微雲,天連蓑草」兩種景象皆從硬到軟、由大而小,從巨集遠處到細微處,重心落處即微雲與蓑草,故而給人的感覺是柔的、內斂的、向我處收的。而「微雲抹山,蓑草連天」相反,呈上揚狀,是外溢的,是向遠處發散的、蕩人襟懷的。

故而給人帶來的體驗完全不同。

以草字結與以天字結,聲律上也有影響(一婉一放),但基本上符合上面的體驗。

3樓:汪二小

首先是格律的問題,上面的回答說過了,其次我想說說詩詞中語序的問題。

顯然,「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的正常語序是「微雲抹山,衰草連天」,但如果所有詩詞都用正常語序填寫,那麼會有各種出律、出韻等問題,所以不得不調整語序,以符合格律。

於是,「竹喧浣女歸,蓮動漁舟下」變成了「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香霧溼雲鬟,清輝寒玉臂」變成了「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綠水繞人家」變成了「綠水人家繞」;

「替花愁風雨」變成了「風雨替花愁」;

於是,「微雲抹山,衰草連天」變成了「山抹微雲,天連衰草」。

開始的時候,大家可能還是不得已而為之,可是漸漸的詩人們發現,正常語序平直流暢,固然是好,但是顛倒語序後,造成句子的斷裂、錯位、曲折,卻也別有一番風味。於是有的詩人開始嘗試有意為之,即不是為聲律而倒裝。最著名的是杜甫的「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正常語序應該是「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完全是符合格律的,但作者卻倒過來了,關於這句話學界有各種各樣的解讀,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後來越來越多的詩人開始這樣做,最喪心病狂的是黃庭堅,其「我目歸鴻送」、「江北江南天拍水」等句子的確讓人耳目一新,但不免佶屈聱牙,當然,江西詩派追求的就是這種艱新險怪,自成一家。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用文藝學的術語說,就是「陌生化」,即增加讀者理解難度,延長作者理解時間,故意給讀者設定障礙供其把玩、品評,避免了作品的一覽無遺、寡淡無味。

當然,「山抹微雲」這個倒裝屬於拘於格律、屬於初級階段的、比較常規倒裝,功效沒有上述的強,但也在平靜的水面上盪起一層漣漪,這樣的倒裝,和古文中比較嚴格的倒裝句及詞類活用一起,讓我著實感到漢語真是一門奇妙的語言!

另,如果拋去格律單獨論這句句子,我也覺得現在的這個語序更棒,因為「山抹微雲,天連衰草」,你首先看到的是山和天,這樣鋪開了一幅比較大的畫面,格局一下子就大了;反之則略顯零碎。

4樓:

平仄,其一。

山抹微雲,山是主體,雲是細節,是山中看見雲。微雲抹山,是順雲看見山。後者亦是遠望,唯前者是望極天涯,此其二。

雲抹山,有情趣。山為雲所抹,是冷峻。寫極遠之山,見遼闊。此其三。

5樓:思適

平仄(zè):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

在填詞時,要遵循一定的平仄規則,不能想怎麼用字就怎麼用字。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的平仄為: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而「微雲抹山,衰草連天」的平仄為: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這首詞的詞牌「滿庭芳」,要求首二句平仄為: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

(中:可平可仄)

所以,如果改成後者,不符合平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