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麼多詩人都詠歎懷才不遇,但他們實際上真的有濟世安邦之才嗎?

時間 2021-05-31 02:23:07

1樓: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有沒有不是重點,只要你沒有展現的機會就無法證明這個問題。

詠歎懷才不遇只是感嘆沒有這個機會,畢竟封侯拜相是絕大多數人讀書人的理想,就像高傲如李白也得寫幾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當然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也是文人們極愛幹的事情,國家不幸詩家幸嘛。

2樓:徐貝

俗話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自古以來讀書人都是奔著「士農工商」裡的「士」去的。

私塾裡的先生就會拿著板子對你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裡的老爹說不准也得指著你鼻子說:你小子好好念書,將來給老子考個狀元。

古代儒學思想教育下,讀書人就應該是去當官,就應該是去給皇帝打工的。

而官帽子就那麼多,僧多粥少狼多肉少,可不得懷才不遇嗎?

唐代科舉考試的內容大概有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等。

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注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說白了就是名詞解釋,考對經義的理解。

帖經,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有如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

策問,即議論。依據考官提出的有關經義或政事問題,考生發表見解,提出對策。

詩賦,就是寫一篇詩一篇賦。相當於如今作文。

這些科目裡,能起到所謂的濟世安邦之才的,應該也就是「策問」了吧。其它幾樣,估計也就能提高你的「文學修養」。

而有些偏科的同學,就很不服氣了。我記憶力好呀,我作文寫的好啊,我辦法少但是我學問多啊。怎麼就不能當官了,我還要拯救黎明百姓與水深火熱啊。

李白就是出了名的嚷嚷自己懷才不遇,比如:

「假裝引用李白描述自己懷才不遇的詩句」

就拿李白讓高力士脫靴這個典故來說吧。我有文化肚子裡有墨水,讓你脫個鞋子,還唧唧歪歪。

說好聽點這叫藐視權貴。往難聽的說,你在一千年後的今天,注定一輩子都混不到個科級,沒被開除就祖墳冒青煙了。還談啥懷才不遇。

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描述南唐李煜李後主: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

大致意思詩說,李煜呀,在深宮夫人手裡長大,做皇帝不怎麼樣,寫詞還不錯。像李煜這種詩人呀,不需要涉世太深,如果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性情愈真則赤子之心愈純,赤子之心愈純則愈能創作出優秀作品。

李後主這種頂級公務員,寫詩還行,治國安邦經世濟民那就算了。要是有了濟世安邦之才,那估計詩又寫得不怎麼樣了。

所以呀,寫詩救不了中中國人。

3樓:heyyyyou

反過來想一下,歷史上能臣幹吏有多少寫得一手好詩呢,或者有時間寫得一手好詩,除了文采好以外,說白了,說難聽了,比鍵盤俠強多少呢,當然文采好那是真的足以流芳百世,那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再者他們感慨懷才不遇都是倒霉的時候,有沒有網路可噴,只好詠詩言志了

4樓:吳小燮

這個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其實吧,很多好的詩人並不能當好「官」,甚至很多時候當個「吏」都勉強。

文學水平和政治水平以及行政能力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可能存在部分聯絡,但相互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同樣的,文學水平和別的能力水平(例如生產能力、生活能力、生存能力等)也不存在必然的正相關。

所以「懷文采」而「官運不遇」乃至「命途多舛(淒涼)」的情況,很正常。畢竟很多時候,作者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幸」,對於他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來說就有多麼的「幸運」。

以及很多人……恩,不僅僅是詩人本身,是所有人中的很多人,往往會把「文學能力」等同於「政治能力」、「行政能力」甚至「絕對能力」來看。這情況就正如同對於當今某些明星,明明就只一張臉(還沒法帶表情),其它啥能力都沒有,偏偏在有些人眼裡卻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樣的道理。

要知道古代自詠「懷才不遇」這事,和現代「計程車政治家們」抨擊醜惡藿香正氣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當然我們不排除有極少數確實有能力但運氣太差和機遇無緣,但絕大多數都還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以及還要算上一部分在尚未能「遇」就死球了的……這部分是否「懷(文采以外的)才」都還是個未知數。

而「懷才能遇」的那些詩人……哪會整天閒的沒事寫詩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呢。

分割線PS:可以列舉各位詩人的生平,然後看看當他們「在位」時是否「在其位謀其政」,有沒有感嘆過懷才不遇,以及他們感嘆「懷才不遇」的時候都處於什麼狀態,就很容易搞明白這個問題。

古代詩人寫那麼多詩,可以變現嗎?

當然可以變現,還可以大量變現。但是變現的方式說出來不好聽,主要的方式就是替別人寫墓誌銘一類的東西,所得的報酬又叫潤筆 這就是稿費的最早版本了 典型的例子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韓愈存世的文章中,相當一部分是幫別人寫的墓誌銘。至於其他的變現方式,比如說題主說的間接方式,主要的還不是做官,在古代這個屬...

為什麼古代的詩人詞人總有那麼多惆悵?

世有三千嗜好,誰可盡歡?則暢快其詩,富帥得以獨炫。人唯數種哀傷,豈能倖免?故愁苦之詞,蒼生亦所同憐 不同階層不同處境的人的快樂,旁人難以共鳴,就如同我很難理解足球愛好者的狂熱。同樣我也很難理解集郵的快感。甚至很多的快樂,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道德上就說不過去,怎麼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哀愁是一種...

既然曹操和劉備都那麼優秀,為啥古代的詩人作詩的時候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呢?

月城 曹操,劉備,孫堅這三人是同輩,孫權是下一輩,和曹丕,劉禪是同輩。曹操是感慨孫堅後繼有人這麼說的,曹劉兩家主公還在。你要要說生子當如曹孟德,那得是曹操上一輩的人 例如董卓王允 說這話才對。 1 辛棄疾這麼說的。2 你讀書不夠。第二點我真沒冤枉你,因為讀書夠多的人不會產生這種無聊的 某人優秀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