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為什麼孔子不同意?

時間 2021-05-31 01:11:09

1樓:陳春宇

就是論語讀少了

前面有人說禮制的問題,而且它本身就是禮制的問題,如果題主是懷疑孔子只是捨不得錢。。看下面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與不才,宜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以徒行也。

人家兒子死了都只是給個棺,憑什麼給你個槨呢普天之下,誰不知道這倆孩子對我來說都一樣。

天喪予,天喪予。

2樓:徐曉軼

儒學有本有用,本就是仁,仁是一套原則,一種精神,一種態度。而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勢下,具體到每個人,是需要根據具體情勢而有所側重。這個不同,也就是在當下、在每個儒者該如何行仁,就是儒學的用。

這就是中庸,也就是圍繞著仁的根本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就是說,仁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個體的相對性。這個普遍性是大的原則,所謂終日不可違仁,而這個相對性就是每個儒者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具體的行仁。

比如,子路千里驅馳,正冠而死,這就是子路的仁,而夫子只能登高遠望默默的看著子路消失在天際。以己之仁而強他人,有違恕道:

徐曉軼:為何孔子用個"恕"來歸納他的教學,而不是"仁"?

說了仁的普遍性和相對性,再回到這個問題。在夫子看來,仁就是禮,禮就是仁,文治就是夫子的行仁之用,而夫子的文治=禮樂+教化。在夫子那,仁=禮,當然我們今天要區分開,仁是本,而禮只是夫子提出的用,還是不成功的行仁之用。

所以,在夫子看來,喪禮有慎終追遠的教化意義,就不只是乙個簡單的事了。顏回再賢,但顏回一無功、二無份,義者宜也,所以顏回的厚葬就是不宜、就是逾越,就是因情而背義違仁。更嚴重點,夫子乃至後世儒者,如何據德依仁而行教化也?!

也就是說,仁的原則不能因顏回是聖賢就可以更改啊。

義者,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