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只會扎樁搖如何改成懸腕?

時間 2021-05-30 20:37:51

1樓:

一開始學紮樁搖的練習者,換成懸腕的時候,會有乙個階段的過度。這是正常情況,不要擔心。

(我也經歷過,然而因為太小,並沒有自知力)

我不知道你扎樁搖指是怎麼學習起來的,因為不同的老師可能側重點有所不同。

如果掃搖還不錯的話,起碼靠在岳山附近的短搖是很OK的。

其實在嶽山邊上,一方面是比較靠近自己熟悉的地方,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因為靠近岳山,琴弦張力變小,相對硬一些,所以可以適當借力保證穩定性。

其實短搖(包括掃搖)的時候,手腕一定要放鬆,我個人感覺,實際上的支點在懸空的手腕上。

所謂在琴弦中間的遊搖(也不知道這個說法……是不是準確),其實真的放在樂曲中的實踐性並不是特別高。

依稀記得《將軍令》和《彝族舞曲》中有一小段,是可以這樣彈奏的。

(起碼我小時候是這樣學的)

一開始,會感覺在琴弦中練習搖指,音色不如在嶽山邊上那麼好控制。因為在中間琴弦張力變大,震動厲害。何況在中間,你會有「寶寶沒有支點……好不習慣」這種陌生的感覺。

但事實上,有時候為了表達樂曲的特點,會特別要求在中間搖指——就是追求那種並不是非常飽滿顆粒的搖指音色,而就是需要一種較為輕柔緩和的感覺。

我個人感覺搖指其實並不會跑到特別靠近琴碼的地方去彈奏——畢竟要給左手留點地皮……

相對來說一般好像也不超過中間的位置。

在這個位置上,對於手腕細微的轉動要求非常高,是個慢工出細活的事情。

你放鬆了,很容易搖不動;你不放鬆,又搖不起來;

你手腕轉動幅度大了,密度就低,聲音不連貫;

你手腕轉動幅度小了,就會碰到還在震動的琴弦,出現雜音。

所以是個要慢慢體會,慢慢練習的過程。

如果有老師的話,請老師多指導一下。

如果沒有老師的話……

那就自己多嘗試和體會吧。

站樁和扎馬步有什麼不同?

iEyuyu 其實是要看你要練什麼功,對應要訓練什麼地方,每個流派要訓練的部位不同,所以練習站樁的姿勢也不同。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一位實修的老師,按著老師教的去做。找個實修過的老師,會少走很多彎路,也會減少練出問題的可能。曾在 化龍需點睛 老師那裡看到 站樁能補腎,原理很簡單,就是調動了腎氣,只要發動...

站樁 扎馬步真的可以固本培元讓人精力充沛嗎?談談你們站樁或者扎馬步的經歷

微塵觀 這個問題先從血管與神經分布來看 從圖上可看出手和腿的血管和神經 都是比較豐富粗大而且是直通心臟的 俗話說人老腿先衰。人的衰老就是從心臟的末端 腳板開始逐漸老化。比如果下半身氣血不通 人就只有一半了 精力不充沛與下肢和雙手 氣血不通暢肯定是有關的。所以對下肢和手進行鍛鍊是很有必要的。站樁是利用...

古箏搖指和左手同時進行時容易斷,我習慣於扎樁搖,有什麼好的提高方法?

靡笄秋來 教學生過程中發現乙個好辦法 那就是數個數 首先,強制自己在搖指的時候以 劈 那個方向開始,成對完成。也有從託方向開始的,不過個人習慣而已,此舉可以方便你自己計數,拍子不容易亂 第二步,根據旋律確定一拍搖幾下。比如你的搖指旋律裡面有一些十六分音符,你至少要每個分兩下,也即劈方向一下 託方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