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的人都說禪茶一味,可自己品茶的時候只覺得功利心更甚,為何?

時間 2021-05-30 12:43:25

1樓:茶起樂生

注重感官體驗,把注意力放在茶的湯色/香氣/滋味去感受,這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這個問題我也在思考,我也是乙個很愛聞香嘗滋味的人,無法理解那幫講「茶道」「禪茶一味」的人,覺得他們太不注重茶了。但最近我忽然理解了,他們只是以茶為載體,既然是載體是橋梁,那麼「有即可」,至於是什麼這並不重要,歸途是為了修自己的心,方向/側重點不同而已。

我們坦然看待,互相尊重對方的需求即可,才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多樣性了。

2樓:日常茶事

我個人認為品茶的時候注意感官體驗並不能算作是什麼功利心。品茶本來品的就是茶的香氣和滋味。平日我自己泡茶以及給客人泡茶時的著重點也在於此。

畢竟茶葉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比較特殊,它既不像吃飯喝水睡覺那樣離了活不了,也不像奢侈品有沒有也無所謂,它算是一件必不可少的「生活調劑品」吧,有了茶,平常的生活能夠更添些趣味,所以,為什麼不能「功利」一點,如果什麼味道都行都無所謂那喝茶還有什麼意義,喝白水不就行了嘛。

那些喝什麼都波瀾不驚的我覺得已經完全不是在喝茶,跟我們日常說的品茶已經是兩碼事,他們只是想借茶來表達或體驗一些其他形而上的東西。但請問真正能有所了悟的能有幾個?日本不也只出了乙個千利休麼?

如果大家都把禪茶一味掛在嘴邊,這所謂的「禪茶一味」到底還有多少精神價值在裡面?說的不好聽一點,就跟魯迅先生所刻畫的「阿Q」一樣,跟著吼兩嗓子也就自以為是革命黨了。我是個俗人,只想好好喝口茶,不想做「茶Q」。

3樓:芳齊茶業

嗯,怎麼說呢,因為我們年齡沒有到,我們體會不到所謂的禪茶一味,茶對於我們的年齡階段來講,就是乙個飲品那就好好喝他,所謂的禪茶一味,那需要生活上的體會,多讀書多學習,慢慢才能領悟,我們自己來說,修養和層次還沒到這個地位呢。正所謂什麼年齡做什麼年齡該做的事吧

4樓:公尺斯托吳

不要把茶的品鑑和所謂茶文化的哲學內涵放在一起比對,那是兩個不同的領域。

前者判定的是茶品質,你學會用感官來注意茶湯、茶色、茶底、氣味……你才知道茶優劣好壞,說明你已經有自己喝茶的要求了;

後者是在你有了一定要求的基礎上去感受茶背後的內涵而得出的心態,看茶不是茶,喝茶不是茶,在是你本身需要的一種生活態度。

前者是第一階段,後者是第二階段。

5樓:朱小妹

茶的滋味太多,能每次喝到口感好的並不多,學茶可以更好的了解它,口感不好的茶也可以通過沖泡的技藝讓它表現出更好的一面。

喝茶注重口感是第一層,每個人對直接的東西都會產生評價,更多的是思考,理解,包容才能更好的品味每一泡茶

第二層,茶湯是否柔順飽滿提現了沖泡人當時的心境,喝一口茶便能了解沖泡著當時的情緒,其實更多的是通過茶和人在交流。

禪茶一味,泡茶人心情平靜,內心溫暖,泡出來的茶也會表現的很好,喝茶著不一定能喝出來,但也會情緒平穩,心生Sunny。

一如茶門深似海,從此江湖是路人。

6樓:Summer

那你很優秀的。一點差別都能喝出來。我都是要很認真喝,同時兩種茶對比喝才能感覺出來差別。

苦澀不適的茶,一口過後就不喝好了。不好就是不好,不表現出來只是一種尊重和茶沒啥搭嘎吧。我覺得你重點有點偏。禪茶一味我認為在於人,而非在於茶。

應該如何理解 茶禪一味 ?

小茶控 在泡茶的過程裡,可以覺察我們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根的感受。首先眼睛可以欣賞茶具的造型和茶湯的色澤 耳朵可以聆聽煮水沸騰,和茶水灌進杯裡的聲音 鼻子可以嗅到茶的芳香 舌頭可以享受茶湯在口裡的味道和溫度,以及慢慢嚥下之後,那種回甘的感覺 身體可以觸控杯子的溫熱和質感 意念也要感受到,自己...

一定要懂茶才能喝茶嗎?

習茶記 柴公尺油鹽醬醋茶,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有句話說的很好 你可以不懂茶但一定要喝茶 見過很多人,喝了一輩子茶也是渾渾噩噩,自己覺得開心就好,不需要非要去懂它呀!每個人追求的點不一樣,對茶的看法也不一樣,真正想懂茶的人不用你說,肯定懷著滿腔的熱情想要弄懂它。我是一名習茶者,感恩與您一起分享學習!...

不經常喝茶的人或者剛喝茶的想要什麼樣的茶產品?

有家茶鋪 我的經驗是,如果只是銷售沒有茶座的話,沖泡方式簡單,包裝方便快捷就是小包裝一次一袋,香氣明顯,這些特點的茶好賣,還有就是功效明顯或者出名的 比如普洱降三高,六堡祛濕,白茶消炎去火 青檸 通常沒喝過或少喝茶的人,對綠茶的口感一般都能接受,較為清淡有純淨的山野清氣,熟茶味道重,一般人可能一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