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專業的欣賞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

時間 2021-05-30 11:46:27

1樓:

你知道樂高積木麼,那就是來自立體主義。

過去的建築有這麼搭的麼,沒有。 這也來自於立體主義。

數不清的平面和廣告,一樣來自立體主義

簡直是無處不在。

2樓:西遊漫記

立體主義(Cubism)是上世紀初發源於法國的一場藝術運動,為時大約是1907到1915,代表人物是布拉克與畢卡索。

與馬列主義比較,立體主義也許是茶杯裡的風波而已,但它也一樣進入了歷史——藝術史。

公認的第一張立體主義作品是畢卡索的《亞威農少女》,而事實上,在此之前,後印象派的塞尚已經作出過近似意味的實踐,如抽取本質(秩序)並和諧重構,後來的布拉克甚至有乙個創作時期被稱之為「塞尚式立體主義」。

中國民眾對畢卡索比較熟悉,但熟悉的可能僅僅是這個名字,許多人內心,是把他作為「鬼畫符」的象徵的,並且對他在西方藝術史的地位理解無能。

對文科部類的疑問,人們很少有對理科部類那樣的謙遜,如前前前輩文人畫家對西洋古典油畫的嘲諷就是「陰陽臉」、「醬油色」,話很妙,但,乙個龐大且堅如磐石的藝術道統,豈是幾句機靈就能抖坍塌的?

回到立體主義。

對現代藝術影響巨大的事件是,上世紀初攝影登上了時代舞台,可以說,顛覆了整個西方美術界,一種躁動、混亂的狀態,很大一部分藝術家的方向,是如何對抗、如何避開這個瘟神。

我們知道,自文藝復興以降,傳統的視覺經驗是「窺窗式」的,每個畫框,或畫的邊緣,都等於窗框,畫面上也即在非常科學的透視法則下模擬出來的、符合正常人的視覺感受的錯覺空間。從拉斐爾到梵谷甚至杜桑的《走下樓梯的女人》,數百年來風格千變萬化,這個原則卻一以貫之。

另乙個傳統創作法則是審美的「定格」,即,以某一具有代表性的瞬間凝固的場面,完成內容與形式的完整表達,並引發連續想像空間的釋放。(如達文西《最後的晚餐》,亦可參看萊辛的著作《拉奧孔》。)

立體主義(Cubism)是這些傳統法則籠罩下的突圍。

它不再窺窗,甚至放棄了空間的深度,以二維手法處理紛繁的元素;

它不是對某一瞬間衝突場面的描摹,而是多角度的陳述,並把「多個瞬間」野蠻地解構後,將眾多碎片拉進同一畫幅中。

它為了「多個瞬間」在同一畫面上的和諧相處而自行建構了自己的秩序,畫面各個部分的關係不再強調主次,而是平等的對待,因此,立體主義作品的欣賞,不再是某個G點。

在早期現代藝術中,立體主義比未來派更成熟,更有拓展性和啟發性。

個人認為,立體主義的解構與重建,在某種程度上很可能受東方藝術的啟發,如中國山水就從來不是窺窗式與瞬間定格,而且,立體主義是一種理性的結果,中國的山水畫的背後也是一種非常極致的理性——雖然它的外表往往是張揚或飄逸的。

畢卡索:

布拉克:

3樓:

從最純粹的感覺出發,欣賞不來,不喜歡。

即使它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我仍然感覺其過於前衛,而且會一直前衛下去。

故意的破壞,支離破碎,毫無美感。

無法將它視為一種可以津津有味去欣賞的藝術,事實上也不是。它不好玩,不好看,毫無樂趣。

那些大作有什麼用呢?

大多數的讚美都是出於其他目的的。

結合印象派和立體主義,談談繪畫與時代的關係,你應該畫什麼

Vennol 你應該畫什麼?這跟印象派和立體主義有什麼關係?意思是像郭潤文那樣的作畫就是跟不上潮流的?像龐茂琨那樣的作畫就是落伍的?都得像莫奈和畢卡索那樣才算正確的嗎?古典在現代一文不值?我應該畫什麼?當然是我想畫什麼就畫什麼,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什麼我畫什麼,這跟印象派和立體主義有什麼關係?當代藝術家...

立體主義將不同角度的觀察拼接在一起有何意義?

藝閃迪思 立體主義在做什麼?立體主義核心想做的就是探尋一條不同於傳統繪畫 過去的繪畫核心是模仿自然 的道路,建立一套新的美學體系和藝術理論。布拉克和畢卡索是立體主義的先鋒代表,他們先把一切繪畫物像破壞和肢解,即把自然形體用各種幾何圖形來代替。在畫面中消除了透視視角 背景和前景的空間三維感消失 意味著...

女權主義者如何看待百合向的ACG與文學作品?

瘋子智乃 我是標準的直男 雖然我懷疑自己略雙性戀,但即使YY男性也都是YY偽娘類的 但我對整個二次元對待GL和同性戀的看法感到很奇怪。B站到處都是 性別不同怎麼談戀愛 這個刷屏,還有 真愛 啊這個詞,更可怕的是粉絲支援百合的理由動機是男權主義作祟,就是有些強大的女性角色找不到好男人 他們標準的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