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比起孔子孟子,給《荀子》做注的很少呢?

時間 2021-05-06 01:38:28

1樓:老者

孔子!儒釋道的大陸根加上所謂法荀子和韓非子商殃等等都是什麼貨色!愚弄百性!禍害大陸幾千年!他都無法站在世之林!為世人吐棄!

孔子無人格!無英雄主義精神!

滿紙荒塘言!禍害無窮!

2樓:尋道

荀子先生的性情與孟子先生不同,他不像孟子先生那麼至情至性,更像我們現在的很多任務科男,所以文字中沒有那麼多悲天憫人的情感,更多的是對自然真實、自然規律進行詳實的記錄。從這個角度來看,荀子先生頗有道家風采,看似不近人情,實則是守禮而行。當然這也源於荀子先生本身就是儒道大家、先王之學的集大成者。

走道家這路的也是要讀《荀子》的,由儒而道,人事盡而天道現^_^

然而正是這看似不近人情的文字,讓人會覺得枯燥無味乃至扎心。

《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能靜者也,修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今之所謂處士者,無能而雲能者也,無知而雲知者也,利心無足,而佯無慾者也,行偽險穢,而強高言謹愨者也,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

這段「今之處士」的描寫,很多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比如很多魏晉名士)看著,心都快被紮成篩子了,類似的描述還有很多。正是由於荀子先生這種類似工科思維,很直接地對人事物進行描述和批判,讓他很難受到待見。

尤其是當《孟子》一書被拔高地位之後(這個 @知止 兄的回覆中有講,和佛教的發展有很大關係),那麼對孟子學說進行猛烈批判的荀子先生必然會受到更大的排斥。一本不受待見和重視的書,又有多少人願意去為之作注呢?諸子中《墨子》一書與《荀子》相比,更加地寂寞;更有甚者,連原文都不復存在了!

《荀子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只敬之,曰:

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

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作為自稱孔孟傳人者,看到以上這一大段話,情感上必然是過不去的,即使去讀《荀子》,也很難帶著一種公正客觀的態度去讀。舉個不怎麼恰當的例子,看看最近肖戰粉227事件,粉絲們都瘋狂到了什麼程度?何況孟子先生是一位真正值得人們敬重的老先生,所以說梁啟超先生評價荀子是鄉愿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連很多大儒都折在了情緒上面,由此可見以禮治情的重要性。

後世的門戶之爭、門戶之見,很多其實都是人心人情之爭,而非自然真實之爭,不過這也是天道降本流末的必然。孟子先生的精神著實為人所欽佩和敬仰,那份公義也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本身也是天道的體現。但是《孟子》一書確如荀子先生所言「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所以後儒不得不造出道統論來去串《孟子》一書的內容,然而並不見得都是正確的,反而把很多東西給僵化了。

相比較之下,《荀子》一書更加細緻地描述了修身的具體步驟和路徑,重視禮、重視行動的積累,這樣其實更具備實操性,對於我輩能夠真正踐行先王之道意義重大。

其實不管是五經還是《荀子》還是漢代經學,更多的是對日常生活做事行動的細節進行刻畫,看上去瑣碎,但是這樣才保證學者能夠真正落實到行動上面去,行而知之,到了後面自然明白背後的自然真實為何,不需要弄一套僵化的道統論出來去腦補推演。

這個問題下面有人說「《荀子》是術」,不能說算錯,但是說「孔孟是道」這個就非常值得商榷了,五經諸子皆是術,道藏有雲:經者,徑也,指其徑路而歸焉。

《荀子勸學》: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

箸乎心者謂之術,所謂「心術」是也。知而行之,才有「道」可言。能夠踐行荀子、踐行五經所闡述的「術」才有可能明天道、參大道,「道」不是說出來的、想出來的、構建出來的,而是一步步踐行出來的。

太上有言:「修之於身,其德乃真」,誠非虛言也!

3樓:蔡玉志

像孔子這種自己認賊作父,而且誘導全體老百姓死心塌地認賊作父的奴才,本來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荀子和孔子相比,根本就毫無創意可言,所以,即使註解了也未必能引起共鳴!

為什麼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壽命大都很長?

桃主 剛剛發現,墨子90歲 錢穆 諸子生卒年約數 以墨翟生於西元前480年,卒於西元前390年 楊朱生於西元前390年,卒於西元前335年 莫雲深 如果孔子十幾歲死去,那麼歷史上就沒有他的名字。如果孔子三十歲死去,那麼齊魯之間少了一位開辦私學的學者。如果孔子四十歲死去,那麼他是刪定詩書的學者,會流傳...

為什麼孔子孟子懂得那麼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依然不得志?

晦明 因為 得志 這件事,並不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任何人,包括聖人,只能在 因 上努力,其他隨 緣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就像下棋,你就算步步下對,就一定贏嗎?孟子說的很清楚,有兩種追求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求在外者也 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求在我者也 沒有反例 牧風 老子西出,道可道,非常道。孔孟之道...

為什麼孔子的影響力遠大於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其他子?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掀起各種思潮,然而,除了蠻楚 吳越等蠻夷,諸國思潮都根源於 周禮 儒家 道家率先產生,戰國百家,法家 墨家等等是儒家的異化 這解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為什麼道家能倖免,而不是被儒家同化 稀釋掉,而董記儒學是百家的大雜燴 萬劍歸宗 有意思的是與周諸邦宗教習俗迥異的楚地卻成為道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