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苦得樂,苦樂已是分別。為何寂滅為樂?

時間 2021-05-30 00:27:55

1樓:混元大羅蛇尾巴

墨子把上帝鬼神(當時佛教還沒傳入中原)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然後,就是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典故。

到處都能看到一幫莊子(裝孫子)在詭辯,解惑呢。

啊哈哈哈哈哈~~~~~~~~

你覺得什麼是樂,什麼就是樂。

什麼是苦,什麼就是苦。

狗咬自己的尾巴轉圈圈,覺得是樂。

怎麼,難道你轉圈圈咬自己的屁股也會是樂嗎?

等你成了佛,你就明白了。

一日不成佛,你一日不懂為何寂滅為樂。

2樓:明鏡

真如不生不滅,當然也沒有苦樂,苦樂是你的心與外境產生的,凡夫相對於苦,離開苦的境,當然會受得樂的境,離開樂的境也就有苦的境,寂滅為樂是指涅槃後,不再輪迴,離開苦的境,佛用乙個樂說明,離苦得樂,因為你不再受輪迴,苦的基礎不再了,當然是樂了,但本性是不生不滅,是沒有感受的,這裡的樂,也是假樂,假有,空性的。

3樓:

你要明白快樂是怎麼來的。你站了很長時間感到很累,這時剛一坐下會覺得很舒服很快樂,但坐的時間長了又會覺得很難受,站起來走走又覺得很舒服。年輕人努力工作創業奮鬥時候覺得很苦,渴望成功後財務自由可以隨心所欲,真的財務自由後會覺得心裡很輕鬆很快樂,但一段時間後又會覺得很無聊空虛寂寞冷,覺得以前奮鬥的時光是多麼充實。

所以快樂就是出離,是從負擔中的解放,但我們平時的快樂只是出離乙個較重的負擔並轉移到另乙個較輕的負擔中所產生的樂受。而當樂受漸弱,較輕負擔的苦受逐漸明顯變重,就又會渴望從這個負擔中解放,從而形成乙個無盡的迴圈,這就是無常。

而寂滅就是從這無盡的迴圈中出離出來,從無數的負擔中解放出來,所以寂滅是常,是安穩,是無上大樂。

4樓:寶寶

大哥,能不能先詳細了解下四聖諦,這世間沒有苦樂。。。佛陀說樂也是苦,世間一切都是苦,所以寂滅為樂,因為不會出生不會來這苦逼世界受苦了。。。不能說寂滅為樂,只是這世間一切都是苦,那麼寂滅就只能說是樂了,寂滅就是不出生,也就徹底離了苦。。。

好理解點不就說是樂羅

5樓:開開心心一輩子

3我這樣舉例。

每個人都在慾望中沉浮,有人說慾望那一剎那是快樂的,其餘滿足不了慾望是痛苦的。其實不是如此。

這個世界因為有開端,就有結束。所有開端,都是痛苦。因為都有結束一天。

因為在這些開端中沉浮,結束中沉浮,他們很難離開端和結束。他們也很難發現開端和結束。開端就是心經中的生,結束就是心經中的死。

不僅僅生命如此。有很多。

而寂滅,就是告訴菩薩們。不要在妄起開端了,離開這些開端。讓自己智慧型圓滿,徹查一切。

心經中,五蘊皆空。就如同鐘錶,12時出發,依舊會回到12點。很多人以為自己經歷過等等。

其實凡有開端,皆是苦厄。我並沒有說是什麼都不做的意思。我僅僅在闡述乙個概念,不必糾結於我所說概念。

既然回到原點,菩薩們就明白沒有什麼能得到或者失去,也沒有得證的過程。等等也沒有得到什麼智慧型。因為有得就有失。

而菩薩們就是使光明不斷增加,使自身漏洞不斷完善。回到了本來面目。回到本來面目,不能稱得。

所以無所得。

正因為佛陀菩薩證的了這一點,才明白眾生圓滿具足。自己圓滿具足,沒有了一切掛礙。離開了掛礙。

自然達到應無所住境界。應無所住不是去刻意做,而是明白了萬法起因。了解了真實的究竟的,圓滿的真理,而心無掛礙。

我不用佛法固定概念,來為大家釋義佛法。

6樓:普波居士

有點不究竟,指一下吧。

離苦得樂不是凡夫見,此樂是究竟樂,是解脫之樂,非眾生貪嗔痴之樂,眾生之樂,實屬苦,不離煩惱心故。不落兩邊是不落空有兩邊,無苦亦無樂恰落了頑空邊見。

靜妙為何是樂?靜妙即是樂,離染著故。

菩薩度眾亦無可度,是菩薩心解脫故;眾生未得解脫,不離我執,就有輪迴,就有善惡。若諸眾生悉皆解脫,即是善。什麼是善?

離一切善不善相,即是善。故六祖大師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就是離一切分別妄想,即清淨本心。善之善者也。

說自性沒有真實與虛假,只因為眾生有真實與虛假的分別心,故做此方便說。其實,無論說沒有真實與虛假,還是說有真實與虛假,都妄心所致。有妄皆苦,苦是煩惱心,不起煩惱心即是寂滅,是究竟樂。

不能說你說的全是錯的,但是你一會用勝義心說,一會用凡夫心說,參雜附會,這就成了雜修。說明你的認識,基本都是來自書本、網路,沒有真正善知識親自教授。而書本、網路所傳授的基本都是普及性的知識,離實際修行還差很多。

7樓:三幻

如來所有的教化,都是依照凡夫的煩惱來講的

凡夫有苦的煩惱,如來才講離苦得樂

凡夫有生死的煩惱,如來才講解脫生死

若眾生皆證無苦無樂,如來也啥都不消說了

8樓:難得不糊塗

個人認為「寂滅」可能是翻譯的問題,「寂滅」的翻譯偏向於斷滅見。請看坦尼沙羅尊者在《呼吸禪定步驟》的描述:

因此當你以同樣方式看待你的一切經驗,看見製造它們時付出的那一切努力,問自己是否值得時:那個時候你就真正開始看穿幻相、開始覺醒,那個時候你就真的能放下了。你放下的不僅是來來去去的辨知與感覺,而且放下了製造它們的行為。

你看見這種製造行為無處不在,包括了你的一切經驗。你無論善巧還是缺乏技巧,總是在製造什麼。心智每公升起乙個願望、每作一次選擇,就是在不斷地製造。

這樣看,就有了壓迫感;這也在最後促使你捨棄。

你捨棄了製造、捨棄了創造。捨棄之後豁然開朗。心智面向了乙個全新的維度,非創造、無公升起、無消逝。

儘管那一刻沒有呼吸感、沒有身體感、沒有心智的操作與創造、作為體驗者與製造者的感覺,但也是直接與當下相接觸。佛陀談到這裡時,他的所有言辭都是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有關於自由。你試圖描述那個狀態,也只能說到這裡,但是怎樣達到那個狀態,卻可以說很多。

那就是為什麼佛陀的教導如此詳細。他列出了所有的步驟, 詳細解說怎樣到達那裡。但是假如你想知道終點究竟如何,不要去尋找它的詳細描述。

只要跟隨那些步驟,你在當下就會有親身的了解。

9樓:「已登出」

只要是個有情生命,就不可能「無分別」。因為「分別」的本質是內六處和外六處聚集、摩擦時產生的想,或者說是相。你看乙個蘋果,知道它是紅色的,這就是色想。

然而這裡的關鍵在於,你需要知道這「分別」是如何產生的。比如你看紅綠燈,有紅綠想;而乙個紅綠色盲看紅綠燈就不會有紅綠想。所以想的產生以及狀態,取決於十二處,只是乙個觀察結果而已。

在一些漢傳的派系裡,關於這種「無分別」的說法,往往會先假設乙個脫離觀察者的絕對客觀的「實相」,比如你看乙個蘋果是紅色的,然而並非所有人看蘋果都是紅色的,甚至某些有情看這個蘋果根本不是蘋果形狀,甚至連固體都不是,更可能完全看不到這個蘋果。所以,這個蘋果的「實相」是什麼樣,那是不可知的;所有關於蘋果的描述,都是主觀的觀察結果,都是想。而所謂的」無分別「,則是能夠意識到這個」實相無相「的事實的一種方便說法。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並沒有建立過」實相「、」本來面目「這種概念,而是通過緣起法來描述在無明的籠罩下,由行開始的一整個作意流程。修行者通過如理作意佛陀教法,在實踐中如實智見這個作意流程,最終會了解到這一整個作意流程都是無常、苦、無我的。當修行者完成了這個階段,自然會搞清楚想的來龍去脈和特性,最終不執取任何相和細相而解脫。

關於寂滅,實際上是這樣的:

當修行者徹底的搞清楚了這種分別產生的根源後,自然就會不執取,即不會對六處所生想而貪愛或者疑惑。這就好比是當你小時候看到別人變魔術,你會覺得很厲害,很神奇;後來你知道了這是魔術,然而你並不能夠看透所有魔術的原理,所以你不會覺得很神奇,但是你會有疑惑;最後你知道了所有魔術背後的原理和手法,你會感到看魔術是個索然無味的事情。

「沒有貪愛,不執取」,這個事實帶來的乙個必然結果,就是寂滅。如果把輪迴看作是蹬自行車,「執取」就是你一直在蹬車;如果某乙個時間,你徹底的停止了蹬車,那麼在車停下來後,就不會再繼續前行了。其實如果你修行到一定程度,你會非常明確清晰的知道,你從來沒停止過執取,執取佔據了你絕大多數的行為。

而所有的佛、闢支佛、阿羅漢都是不執取相的,也就是你所說的「不分別」。所以佛、闢支佛、阿羅漢不會再生。

所以,不執取於苦、樂,並不是感受不到苦、樂,而是隨順苦、樂,而並不會貪愛、執取苦、樂。

什麼是苦?一種感受、體驗,你不願意接觸到,就是苦。苦的定義決定了除非你完全沒有受蘊,否則你必然是時刻都在離苦的。

佛、闢支佛、阿羅漢依然有苦、樂的感受,然而並不會對苦、樂的存在而執取,而是隨順著離苦得樂的特性存在著,直到身體壞滅或者自行捨壽,無餘涅槃。

10樓:事實需要時間

生而為人,就要受制於人的身心。

從人的色受想行識而言,寂滅就是樂,因為永遠遠離無常,而無常本來就是一種苦。

至於分別心,乙個正常人本來不就應該有正確的分別心?你可以去修習不區分人的外貌美醜,但連善惡、法與非法、苦與樂都不去區分,那不就是落入妄想了?個人認為無分別心是涅槃後的一種表現,而不是追求的乙個目標,佛教唯一的目標就是離苦。

11樓:齊天大聖

這個問題是很有深度的,寂滅為樂是佛陀的分別之心,你必須認同他的這種思想才能成為佛教的聖人,所以佛教中無分別只是相對而言的,在終極問題上,佛陀依然體現出了他自己的分別心,就是輪迴是苦,寂滅為樂。

如果你問為什麼,我個人猜測,這是因為普遍的宗教中都追求永恆的存在,並且所追求的永恆的事物往往都被認為是美好的,而佛陀認為,只有寂滅可以永恆,所以就形成了「寂滅為樂」的思想。

12樓:釋迦摩尼佛

你這個人,知見太多了!

佛法佛理,亂學一通,毫無次第,毫無頭緒。

禪定不足,智慧型就淺,必然對法生疑,疑見必然存在。

尤其那些深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疑,因為禪定智慧型不足,福德也不足的緣故,不能實證,不能現量觀察,疑就更深了。

所以佛在金剛經中就讓眾生斷疑生信。

在自己不能實證的情況下,有疑在所難免,但是一定不要下定論,定論錯了,就是謗,果報嚴重。

有智慧型的人對自己無法實證的法義,都不輕易肯定,也不輕易否定,不給自己新增業障。

附文:樓上那麼多善知識,說了一大堆,理解了嗎?

難道不是又徒增了知見?

有什麼用?

答題是要雪中送炭。解決題主現階段遇到的困惑。

不是錦上添花,頭上安頭!無明更深了!

我不怕得罪人!我就敢這麼說!

就像考試,題主出乙個問題。

佛學家就開始作答。簡直就是一本活著的佛教百科全書!

佛學家的回答,倒是很符合知乎的答題規範。

但是卻不符合世尊的規範!

世尊說法,從來不是這樣的。

世尊能夠指出提問者現階段所遇到的困惑,進而解決問題。

還是那句話,戒定慧,福慧雙修,才是當務之急!

持戒不夠,禪定不足,智慧型就淺,

福德不足,智慧型不足,不能實證!疑惑就更深了!!!

好樂佛法,為求身心清淨 離苦得樂,而來學佛,是不是也是貪心執著的表現?

太一子 貪心者,不知足,私心自用,本已擁有,卻欲求占有更多。執著者,本為積極奮發之意,然大多執著者,執念深植,固執拘泥,不明圓融智慧型,乃至言行舉止,傷人又傷己。你喜好佛法,以達身心清淨,超脫六道輪迴之苦,源於積極之心態,非是貪心不足及執著掛礙之心。希望你繼續努力精進,好好修行,誠正為人,度人度己,...

感覺煩惱太多,想出家離苦得樂是不是很中二的想法,目前24歲?

因明 佛法就是知苦滅苦。不一定要出家,可以先嘗試學習學習。建議請一本正果法師的 佛教基本知識 和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背一背搞透。平時誦誦 金剛經 心經 法句經 等。有疑惑了不妨交流交流。 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降服芥子細微的煩惱比降服須彌山一般的煩惱還艱難,因為它看不到!而須彌山一般的煩惱,又...

離苦得樂和諸受皆苦?

雜阿含經四七四經節選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 苦受 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