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賈寶玉是貧困人家的孩子,紅樓夢背景是貧困人家的故事,還能寫出這麼偉大吸引人嗎?

時間 2021-05-29 23:29:33

1樓:塘栖

雖然不能很肯定的就下結論說「不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紅樓夢這本書描繪的不論是寶黛愛情,還說其他小姐丫鬟的各種心思都是基於那個大觀園的,可能沒有那種生活就沒有這麼多故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現實就是如此,不會讓古時候每天忙著耕田織布的小百姓有風花雪月的時間,當然平常百姓有平常百姓的生活和娛樂,他們或感動於生活中平淡的溫暖,或幸福於家人團聚的溫馨,這些在那些機關算盡的大家族是很難體會到的。純粹來說的話,如果寶玉出生在貧苦家庭的話,他可能不會嚐到小荷葉蓮蓬湯,可能不會有這麼多有才情的姐妹。

2樓:浮生悟道

沒有這種可能,如果有的話。也許就不會有這麼一部偉大的著作了。姑且做乙個大膽的猜想,個人倒是覺得題主所說的情況像是賈寶玉的爺爺輩的背景設定。

至於偉大不偉大也得看誰寫吧。天時、地利、人和等等一些不確定因素。

3樓:林小淮

紅樓夢吸引人,不是這裡面奢華的生活,而是,曹雪芹先生對裡面人物的刻畫,每個人不管寫詩做事兒都能符合人物設定,這個是很難的,你可以自己試著用文字寫兩個朋友或者家人,然後讓另外的人看,然後你就知道結果了。四大名著,之所以是四大名著,不僅是因為背景和故事,而是,因為作者,他用文字,把這些人給弄活了。

4樓:毛家玉樹倚蒹葭

未央宮成。高祖大朝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為太上皇壽,曰:

「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環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環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5樓:汀艼

你這說法就是不成立的啊,如果背景是貧困人家的孩子,那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初衷就完全不一樣了,那就是兩個互不干係的作品了,而且還有《紅樓夢》這個名字嗎?估計就是《茅屋記》吧,不過偉大不偉大也不一定,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很偉大,跟貧富無關!

6樓:庸人不自擾

個人覺得很難吧,紅樓夢的寫作背景其實跟作者本身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在康熙年間,曹家跟康熙的關係很近,康熙下江南也一直住在曹家,可以說那時候曹家無限風光。而到了雍正年間,曹家遭遇抄家,斬首示眾等一系列的悲慘命運,前後的反差才會讓曹雪芹能寫出這樣的曠世奇作,也注定紅樓夢是乙個悲劇的結尾!如果賈寶玉是貧困人家的孩子,多半從小就會適應這種生活,故事發現也多半是勵志故事,很難像紅樓夢這麼成功!

7樓:Emily

肯定不行噠,這個是我個人的了解,背景的偉大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猶如神來之筆,也正是因為是富貴人家才有錢財實力和閒情逸致玩兒些捕風捉影,春花秋月的事情,貧窮人家主線的內容估計主要就是為生活生存打拼了,背景不一樣,對於故事情節的發展起的效果就可能是天壤之別了!

8樓:大眼睛看美景

不可能!背景只能是富貴人家,寶玉必須或者只能是富貴人家的閒散公子。不僅得有錢,還得有閒。

生活無憂,方可活得自在從容,無憂無慮,混跡於女兒堆,不用操心於生活的柴公尺油鹽醬醋茶,生活是不接地氣的,更多的是琴棋書畫詩酒花。

寶玉是得天獨厚的,有全家的寵愛與呵護,因為親生哥哥賈珠的早亡,讓他的父母不敢也不願過多苛責於他;因為外貌的先天優勢,賈母口中的「就只這玉兒像他爺爺」,得到賈母的寵愛。他上有貴妃姐姐,下有侄兒賈蘭,賈府並不會將全部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因此,他出身於富而好禮之家,卻並不用承擔起家庭重擔,所以活得優游自在。

他和眾姐妹生活於類似於「象牙塔」的大觀園中,青春結伴、吟詩作賦,生活好不愜意。不曾經歷生活的磨難,不曾沾染風霜,因而是輕鬆快樂的。生活有眾丫頭伺候,還有一眾小跟班隨時討他歡心,大觀園中眾姐妹隨時陪著他玩耍取樂,和黛玉惺惺相惜自不必說,和其他姐妹也是關係融洽和樂。

若是生長於貧困之家,大概會過早的嘗盡人情冷暖,對於生活中的美好會過早的失去欣賞與嚮往。寶玉對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珍惜又珍惜的,甚至於大觀園的一草一木。而貧困之家的寶玉大概不僅要承受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生活困頓,也會遭到他人的冷言冷語,嘗盡世態炎涼,更悲哀的是他的精神世界沒有辦法這麼廣闊,也許他追求的將是仕途經濟文章。

更重要的是他不會遇到這些堪稱完美的姐姐妹妹們。

若成長於貧困之家,恐怕想象力都將是貧乏的,如劉姥姥所言,「我們鄉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來買畫兒帖…誰知我今兒進這園裡一瞧,竟比那畫兒還強十倍!」大觀園對劉姥姥的衝擊力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寶玉成長於貧困之家,大概賈雨村都將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偶像。賈雨村的起步,也是一步步受人接濟與推薦,才發展起來的。

9樓:賈創新

紅樓夢是「夢」,少年的賈寶玉與一眾姐妹成年之前的生活之夢、理想之夢。

生在富家,身為叛逆,逃脫了經濟上的壓力,疏離了名韁利鎖,這少年之夢才更容易做得下去。

成年人的世界,更像是《金瓶梅》與《儒林外史》的世界了。

10樓:白衣公子

故事是否偉大跟主人公是貧是富無關。

跟人物是否飽滿,故事是否精彩,主題是否深刻有關。

《平凡的世界》寫的人夠窮了吧?一樣可以成為經典。

11樓:小舟

你的重點是曹雪芹的文筆呢還是紅樓背景呢 ?。我不知道為何生出這麼乙個問題。難道必須是貧困人家逆襲才能如此偉大吸引人嗎?

愚鈍的認為重點是作者的構思情感積澱與閱歷。你會問別人為什麼要穿某種樣式衣服嗎?如果他是貧困人家的孩子 ,那麼這本書的開篇立意以及結局都會改變 。

偉大吸引人與否 ,與是否貧困無關。選擇溫柔富貴之鄉來敘事,可能也有古來人人大多都汲汲於富貴,戚戚於名利有關。曹雪芹出身本就不是困敝之輩,經歷又比較不同。

從富貴場出發,應該也有警示之意吧。

紅樓夢徹徹底底的反映了作者的情感。道理不談多,每個人都能看到不同的東西,每看一遍也都會有新的感受,並引以思考。只是塵世如潮人如水啊,又有什麼能一直激流勇進呢?

初時意氣風發的甄家,賈史王薛四大家,不都是這樣嗎?。。大廈將傾,無人能獨善其身。任她舊日笑魘如花,卻難抵現實風霜,人來人往,人去人散,物是人非。

從開篇賈雨村的出仕,甄士隱的待賢,甄家受火災由盛而衰,至賈雨村為官都的亂判糊塗案和他的不仁不義,到甄士隱解得 《好了歌》,隨跛足道人雲遊而去。不就是後面賈家盛衰之變的乙個縮影嗎?世事難料,人情冷暖更難料。

轉而至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變化。最初,受林如海之託接待舉薦賈雨村,到最後賈雨村的無情無義和四大家族的衰敗。即使探春為國遠嫁,賈家也沒能重新站起來。

黃粱一夢,讓人有盛筵必散之感。舞榭歌台,金銀滿箱。最終落得個,女眷流落煙花巷,路旁乞丐人皆謗,身死人議。

恍如隔世,曲終人散,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只可惜,紅樓中的女兒,命比紙薄。。

12樓:張明明

作者自己解釋過了:若生於公侯富貴之家,則為情痴情種;若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斷不能為走卒健僕,甘遭庸人驅制駕馭,必為奇優名娼。

故事就得換個背景了,能不能這麼吸引人那要看作者能不能駕馭這個寒門題材了

13樓:孩子王

時代不同,人創作的思路和感覺也就不同,所以在背景和故事上不可同日而語,就像你悲傷的時候和你快樂的時候寫出來的東西肯定不一樣。

14樓:麥麥

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如果。他之所以叫《紅樓夢》,是因為他想說,人生富貴就像一場夢一樣,像賈府一樣,最終都會破碎。

曹雪芹的這部作品也是對他個人生活的一種寫實。他的祖上曾受到乾隆皇帝的寵愛,不過後來家道中落,有了像賈府一樣結局。

這樣的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如果。你的說法根本就不成立。

15樓:

貧窮人家哪有這樣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網路,人物都塞不進一半,很多情節也是絕對不可能在寒門裡發生的。

每當看見這樣的問題,就會驚嘆一下人的腦子怎麼會這樣簡單,覺得金錢社會地位的條件會決定文學作品思想的高度和價值。

16樓:圖總裂夫司機

原著寫得很清楚了。「生於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縱再偶生於薄祚寒門,必為奇優名倡……」

這不就是蔣玉函麼。

紅樓人人有戲。從水靖王到焦大,展開寫都是乙個世界。所以續寫紅樓的這麼多。

所以紅樓是偉大作品,社會悲劇。是整個世界從頂端到下層的普遍悲劇。

而不是個別的、機緣巧合的悲劇。

這才是千紅一窟萬豔同杯。

17樓:龍少說紅樓

能不能偉大和吸引人其實不在主人公生活在大富之家或是窮門寒地,重點是故事情節敘述與所蘊含意義如何。

寒素之家呢?在余華的《活著》裡,主人公的孫子因為飢餓,在遇到可以吃炒豆的機會時,居然能吃到撐死。

所以一部著作偉大與否,不在描寫了什麼,而在於如何去描寫,如何把人性深處最觸動靈魂的東西通過平常的語言娓娓道來,即便撕肌裂膚,痛入骨髓,體現在表面上的仍然是平靜,因為描述者早已看透人生真相,領悟時空輪迴。他心裡在嘆息一聲:不過如此。

紅樓夢裡賈寶玉真正喜歡的是誰?

燕綏凝寧 之所以會有寶玉在薛寶釵林黛玉之間搖擺的感覺,其一是薛寶釵除了是金玉姻緣女主角的身份以為,她還是賈寶玉的嫡親表姐,即便是沒有愛情,也有親情。再則薛寶釵本身也是極其優秀的女子,寶玉對寶釵鳳姐乃至平兒香菱這樣的女子都是很尊重的,也願意盡己所能去愛護她們,但這並不是愛情。更重要的是因為三十六回以前...

如果你是賈寶玉,《紅樓夢》中的女子你會選擇和誰結婚?

陀螺小姐 林黛玉,在男權社會,作為男性,選擇能讓自己開心的人就行了,畢竟,對於賈寶玉來說,能選擇的女性裡也不存在娶了誰能帶來巨大的事業上的幫助 你的智多星 我 我覺得賈寶玉配不上那些女孩子 別打我紅樓夢裡對女孩子的評價是極高的 只是女孩子,不包括夫人太太奶媽等 賈寶玉自己也說過,女孩子是水做的,男孩...

如果賈寶玉最後娶的是史湘雲,那《紅樓夢》的結局會是乙個怎樣的走向?

盾牌座 寶釵湘雲都沒早死,活到兩鬢成霜,脂批提示了。寶玉結婚後又棄寶釵出家,也是脂批明確提示。但黛玉 伸出兩個指頭,說,做了兩個和尚了,我從今以後都記得你做和尚的遭數兒 由黛玉的口來強調,按曹公風格,恐怕也意有所指 即寶玉出家後又還俗。還俗不是回去找寶釵,他們已經永遠分離再未相會。可以從寶釵的詩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