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從問世以來到現在,是否每個歷史時期都有過度解讀之嫌?

時間 2021-05-29 22:56:32

1樓:

是因為讀道德經是有很高的門檻的。

題主你看各個答案,都是用自己的腦子裡那點所謂的知識和思維去框道德經,試圖把道德經框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然後他們的結論必然是道德經不過如此。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不過如此。

夏蟲不可語冰,此之謂也。

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道德經沒啥可讀的,沒有意義。這裡沒有輕視誰的意思,能讀懂的也就是能讀懂而已,也成不了仙,也不比誰強到哪去。

從另乙個角度看,道德經沒錯,錯的確實是這個世界。

2樓:

道德經成書較早,行文風格和戰國後期以及西漢的常規文言文不同。同時期的文獻傳世的很少,很難通過材料對比來判斷文意,基本要靠腦補。

中國的古典文獻,從戰國中期後,專家就基本可讀。主要依靠不同文獻資料的交叉對比。再早的傳世文獻很少,缺乏材料進行交叉對比。

且傳世文獻流傳無序,後世反覆軼失,反覆增補偽作刪改,大失原意。h

對於非專項研究的專家以外,戰國早期之前的文獻,可以看作「技術性失傳」。

論語可看作是可懂可不懂之間。論語由於內容,句型,比較簡單,且歷代研究的比較多。再早的就不是非專家之外的人能輕易看看的了。

一般人讀文言文,從戰國後期到兩漢的入手,(孟子)再早的可看作「技術性失傳」。

我也讀過道德經,易經,尚書,人問起就說沒讀過。因為這些早起文獻,不是業餘人員能「讀」的,看看注釋而已啦。

我認為所謂「文言文」不是自古就有的。我認為傳世文言文的基本語法和常用詞高頻詞,基本成型於戰國和西漢。再早的可看作另外一種文體。

我們業餘人員只能看懂這種經典文言文體,再早的我不知道怎麼稱呼,叫「高古文言」?

專家也不是神。專家如何解讀,無非就是對比。他們讀過同時期和更早期的幾乎所有傳世文獻,對比同樣的詞,句法,在不同文獻中的解讀,找共同點,找演化源流,流變。

高古文獻,同時期的材料都是鴻爪雪泥,很少有機會能看到可以交叉對比的機會。專家也是巧婦難為。

高古文獻自古至今都無定解。現在看到的主流「正解」並非專家共議,而是某個朝代的皇家欽定,純腦補,不足為訓。

戰國後期以後的文獻,基本都有專家主流意見作為「正解」,因為這種正解是基於材料交叉比對得來,有可證偽性。

道德經為什麼稱之為道德經?

平安 未有德先有道,這是先天次序。然後就是有德即有道,有道更守德。這是後天執行。這就是道德經的核心精義!先道德在德道然後在道德。 明見 道德經也只是因為胡說八道不好聽,有個道德來定性就如聖人加持,兩全其美。誠名 觀音山中觀山水 對聯本有道想實入魔念,修羅道中修道想 天下念無非胡說八道,哥帥妹甜是姻緣...

學習《道德經》入門推薦?

靜而後能安 這個問題首先要看你學 道德經 是為了什麼,如果沒什麼速成要求或者功利想法的話,單是熱愛的話,我的笨方法,可以給你做參考,但不一定適合。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我這裡就乙個字,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經典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所以建議在自己熟讀乃至能背誦的基礎上再去看各位大德老師的...

如何才讀懂《道德經》?

所謂讀懂是怎麼個懂法?單以收穫面來說,應該都可以懂,只不過效果和程度因人而異。其實無論讀什麼書,肯定應該首先會獲取那些根據你天賦或本領所能獲取的新能力。道德經 不止乙個版本,我接下來說的,只是通行版。譬如有人看 道德經 看到的是它在教人為人處世,要注意在和別人交流中的高情商,如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