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時間 2021-05-05 23:23:01

1樓:昨天上帝

有個笑話忘了出自哪本書了。

秀才夜裡被蠍子蟄了,大喊賢妻速燃銀燭,爾夫為毒蟲所襲!他老婆嘟囔了句接著睡。秀才急了,老婆子趕快點蠟,你老頭子被蠍子蟄了!

2樓:Riquelme

顯然不是,如果古人日常都是文言文交流,那我們如今的白話又是怎麼來的?不可能如今白話是憑空而來,這不符合語言進化規,所以古人講話基本和如今是一脈相承漸漸演變而來。如果古人連啦家常都是文言文那基本沒有文盲!

文言文是寫作用格式,考試用的八股文也是寫作格式。起題破題成題層次分明,生活常用語和現在一樣的。見面就拽文,如同唱戲都成有文化的神經病人了!

3樓:Chris

在知乎上看過類似的乙個答案。說是古代記錄文字的載體不容易只要,比如一開始用絲娟記錄,後來用竹子,再後來用紙。古人為了在有限的地方記載更多了的內容,所以演變出了簡練的文言文。

4樓:田園大大

看哪個時期,先秦時期是文言文,不過那時候的華夏語發音是多音節顫舌音,類似俄語藏語,漢朝基本也是文言,五胡亂華以後漢語發音開始融合少數民族的特點,不過唐宋依然以漢語為主導民間開始流行白話。元清以後北方漢語進一步融合蒙清的發音和部分詞彙並徹底失去入聲,一馬平川的中部北部地區漢語在晚清時代定型,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西南官話都屬於北方漢語,跟普通話關係很近。

與此同時南方由於遍布崇山峻嶺水網密布,大量保留中古漢語特點並割裂成無數個方言島,但是優質的三角洲平原依然提供了南方漢語的聚集點並形成了較大的方言:長三角的吳語,珠三角的粵語,江淮地區的江淮語系,福建沿海的閩南話,贛江地區的贛語。還有很多小的方言島:

客家話、閩南話、潮汕話、平話等等,方言島再進一步割裂成不同鎮子的方言。

5樓:

那就要看是多古的古人了。

先秦和西漢的古人,他們的說話,應該和文言文相差無幾。當時的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區別,大概相當於日常交流和新聞聯播的區別,不過前提是他們懂得當時的普通話,也即所謂的「雅言」。

東漢到魏晉的古人,他們的口語和周秦西漢流傳下來的文言文已經不大相同了。鍾嶸《詩品》說曹丕的詩「率皆鄙質如偶語」,《晉書》也記載「(束皙)嘗為《勸農》及《餅》諸賦,文頗鄙俗」。認為詩文寫得口語一點就是鄙俗,也許和民初保守派看待胡適《嘗試集》的態度差不多。

南北朝以降,文言和口語的差距日益拉大。比如隋文帝普六茹堅聽不懂文言了。

上謂之曰:「卿亦悔不?」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上笑曰:「朕雖不解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也。

唐宋時代,口語和文言文差不多是兩個系統了。宋洪邁《夷堅志》記載契丹小孩讀書:

契丹小兒,初讀書,先以俗語顛倒其文句而習之,至有一字用兩三字者。頃奉使金國時,接伴副使秘書少監王補每為予言以為笑。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兩句,其讀書則曰「月明里和尚門子打,水底立樹上老鴉坐」,大率如此。

宋人《軒渠錄》裡記載過乙個段子,講口語和文言的不一致:

族嬸陳氏頃寓嚴州,諸子宦遊未歸,偶族侄大琮過嚴州,陳嬸令代作書寄其子,因口授雲:「孩兒耍劣妳子,又閱閱霍霍地。且買一柄小剪子來,要剪腳上骨出兒、肐胝兒也。

」大琮遲疑不能下筆,嬸笑曰:「元來這廝兒也不識字。」

南宋以後,許多答主已經貼過例子,整體趨勢是越來越接近現代漢語。

在清代中葉出現的《紅樓夢》中已經囊括了將盡三十種現代漢語中常用的詞語和格式,王力先生編寫《中國現代語法》,僅一本《紅樓夢》就堪堪夠用了。

在語言學家的漢語史分期中,晚唐五代以前,都屬於古代漢語的範疇;晚唐五代之後,都屬於近代漢語的範疇。甚至可以武斷地說,我們現在使用的現代漢語,也只是近代漢語內部的乙個分期,不能和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相提並論。也就是說,再過五百年,大概會認為20-21世紀的漢語和元代漢語、明代漢語一樣,有發展有差別,但是沒有根本的變化。

6樓:

上古時期應該是的,中古以後說的是古白話,只是書面文言仍承接了上古時期的口語,並進行藝術仿古。

可以看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練習冊中對「古代漢語」的概念作的說明

「古代漢語有兩個系統:①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即文言;②唐宋以來以北方話為基礎而形成的古白話。

7樓:蘭國滄海客

要想知道古人平時是怎麼說話的?只需要看看《紅樓夢》就知道了,遠一點可以看《金瓶梅》。裡面的人物對話,都是當時的口語,很多俗語,至今還在用!

雖然哪怕是王熙鳳、潘金蓮那些罵人的話,聽起來似乎也比現在的話文雅。

8樓:

如果幾百年後一群考古學家,挖到一堆電報文,在沒有其他記載證據的前提下會不會認為若干年前的地球文明都是靠這種「語言」交流的。

文言文早期純粹就是為了節省竹子。

中期是有部分人跟風。

後期是故意為之,壟斷知識。

9樓:Xiuquan Yu

文言文從春秋戰國時期成型,到漢朝基本固定,一開始就是書面語。

然後兩千年來文言文的基本結構就沒怎麼變。

而口語時刻處在變化中。

所以很可能古人的日常口語從來沒說過文言文。

尚書可能真的保留了一些先秦時期的口語乃至方言,但和我們今天學習的文言文差距太大了,

不經過專門的學習,很難看懂。

孔子第一次讀周誥時,估計臉上的表情和你差不了多少。

同樣難懂的還有青銅銘文和甲骨文,

語法和詞彙都和文言文有明顯的差別。

所以,文言文類似一種時空上的普通話,

各個時代的口語則是時間軸上的方言。

10樓:甲由

漢語多字同音的特點決定了,光憑語音你很難消除歧義。如果把單字詞擴充套件成兩字或多字詞,雖然會囉嗦一點,但能很好的消除歧義。所以文言文只能用於書面。

11樓:天外癲俠

用什麼文言文,用方言啊,就是你爺爺奶奶說的方言啊。筷子叫做箸,吃飯叫食飯,新娘叫新婦,你說這是文言文嗎?不,這只是方言。

12樓:理想的蘑菇

不要說民間說話和隨手朱批,就是皇家官方的教科書,也有用近似白話寫的。

《通鑑直解》是張居正給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朱翊鈞量身定做的宮內讀本。裡面的內容是這樣的:

通鑑原文:初,太祖幸洛,張齊賢以布衣獻策,條陳十事,內四說稱旨,齊賢堅執以為皆善。太祖怒,令拽出之。

及還,語帝曰:「我幸西都,惟得一張齊賢耳。我不欲官之,他日可使輔汝為相也。

」至是齊賢亦在選中,有司失於掄擇,寘於下第,帝不悅,故一榜盡賜及第,特與京官通判。

直解:宋時以洛陽為西都,即今河南府地方。布衣,是白身無官職的人。

先是太祖行幸洛陽,有個布衣之士,叫做張齊賢,獻策於太祖。條陳十件事:一件伐北漢,以取並、汾;一件富百姓,以固國本;一件廣封建,以藩本支;一件敦孝行,以廣至德;一件舉賢能,以備任使;一件興太學,以養人才;一件親籍田,以勸農桑;一件選良吏,以興教化;一件懲奸惡,以正風俗;一件謹刑罰,以重民命。

十事之中,太祖只取他四件事以為可行。齊賢固執,說他十事件件都好。太祖怒其不遜,令武士扯出去。

及回鑾到京,與太宗說:「朕昨行幸西都,他無所得,但得乙個賢士,叫做張齊賢。此人有經濟大才,但我要摧折他的英氣,不與之官,留在他日,待你做皇帝時,可使輔佐汝做宰相,致太平也。

」太宗牢記在心。到這年開科選士,齊賢也來應舉。考官一時失於選擇,將他名列於下等,不在取中人數。

太宗見之不悅,特命一榜裡面,不分上下,盡賜及第,故齊賢也得入選,又特與他做大理評事,以京官職銜通判衡州。宋時通判,職任最重。進士及第在高等者,乃得除授此官。

張齊賢甲第在後,而選授獨優。蓋太宗遵太祖之命,欲大用之也。其後齊賢果能慷慨任事,為一代名臣,亦可謂不負所舉矣。

張作為首輔和文人,已經習慣了文言寫文章,因此並不純粹口語化。但於明代的口語也可見一斑。

13樓:陸陽new

不是日常交流語言就是「白話」

白話的基本意思就是口語。

白是無色,有素、本色的意思,可引申出無、沒有修飾、原始、簡單、平凡、普通等等含義。白也指沒有染色的織物,是古代等級制度下平民衣著的主要顏色,白丁也指平民,白身則指沒有被授予職位等。

白話就是普通人日常的口語。

所以發音錯誤的字也被稱為「白字」,意思是音讀錯了,讀「白」了。

古代白話就是日常口語,受地域限制的就是與方言融合的口語,京都和官場通用的就是官話。

古代白話與今日白話相比,變化不大,除去一些具體的詞彙和方言俚語不被今人熟悉,語言模式和規則大體不變。這一點可以由古代面向大眾的話本讀物看出來。這些話本讀物中許多就是以文字記錄日常語言敘述的故事,既可作為藝人傳承的文字,也可作為面向大眾的通俗讀物,且通常也由身份較低的文人創作或記錄。

五四以來的新文化運動,則把白話,這種日常口語拓展到一切(尤其是官方的文化的政治)正式的文字寫作中。自此以後,中國的正式文字不再採用文言著述,而改以白話記述。

14樓:昈旿昤曨

先秦時期確實說的話和寫出來是一樣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詩經看似有很多生僻字但是其實若是翻譯出來很接近口語的原因。這就是所謂的言文合一。

其後從漢賦開始其實就已經有了言文分離的跡象了。但是直到唐代以後,文言文和古白話才真正分開。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文言文漸漸地失去活力,最終在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取代了文言文成為書面語的原因。

其實中文從古至今都是有逐漸平易近人,逐漸大眾化的趨勢。這在提公升大眾文化水平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一些漢語背後的文化內涵。現在在語言越發全球化,語言變化極快的當下,其實我們有理由憂慮那些網路用語以及外文可能會給漢語帶來一輪新的衝擊,讓言文分離的現象再次發生。

但這一次這種改變無法再推動語言的自我進步和更新公升級,只會導致漢語的特色與文化底蘊遭到破壞。所以我們應該提倡規範用語,避免我們的母語退化。

15樓:「已登出」

不是,古代人說話就是說白話,方言。

「出口成章」這個成語本意就是指某個人說話直接就是文言文,之乎者也。即使在士階層,這種人也是鳳毛麟角。所以用這個成語來誇讚某人有才華,如果人人都說文言文,那麼此成語就沒有必要存在。

二戰之前,胡適的新文化運動,解決文言不一致的問題,而日本也面臨這樣的問題。

效果顯而易見,就拿日本而言,二戰士兵平均初中水平(我說的是前期)。

16樓:思簡

我們所說的文言文正是古人的大白話。

深乎哉?不深矣。

我們會覺得晦澀難懂是因為語言文字習慣已經改變。

但對古人而言,晦澀難懂的是正是你我現在交談正在使用的遣詞用句。

哦,差點忘了,以及這乙個乙個的簡體字。

古代人說話是用什麼口音?

武林 其實是廣東話,你看日本人說話再結束字幕就知道了,當然我說的是唐後的,再往前說啥不知道了,估記也不會太大變化,長三角地區很多口音其實就是古漢語,你聽聽他們說筷子和古代的是不是一樣 張玄淵 首先你要知道一點,如今的漢語是四個音,但是古代據考證為六個音,比較相仿的是現在的粵語依舊保持六個音,且古代官...

古代的人平時說話是文言文麼?

李雲鵬 古人說話不用文言文,但是這個是跟隨時代一直在變化的。首先明確,語 和 文 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語 指口語,說話使用口語 文 是指用文字記錄的書面語,寫文章才用文言文。早期的文言文是以先秦兩漢的漢語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模仿這種書面語而寫作的語法形式。但是到了六朝 唐和宋的中古時期,漢語...

古代平民說話也用文言文嗎?

悠悠一評 看了幾個前排回答,我來說說吧。最根本的問題是,沒分時代,都是籠統說。但是,文言文與口語確實分時代。理論上,上古漢語到了秦漢文言分離就比較嚴重了。但是如果是商周的話,文言分離應該不明顯。按照目前理論,上古漢語是屈折語 應該也有孤立語成分 文言文則是意音文字適應屈折語體系而出現。秦漢時期,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