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中的意象有著怎樣的審美傾向?

時間 2021-05-29 22:16:24

1樓:

′詞是文藝,美是藝術特點,它是創造出來的。創造想象既要依現實為基礎,又要超越現實。藝術創造在未傳達前是再現想象,匕只有把它剪裁綜合成一新形式才稱藝術e品。

想象有分想聯想兩種,在藝術創造中互動活動。剪裁是把平常材料加以不平常綜合,這心靈活動有極強審美傾向。填詞要把物相意象化,再按格律。

詞譜。傳達出來,技巧是極重要的。藝術是傳達感情的媒介木,媒介就是意象、傳達效果在技巧。

媒介的綜合及傳達都要審美。

2樓:喵小妖

畢竟星月不變變得都是人心

3樓:甄昊元

唐詩相對來說偏向白話。不僅僅是白居易的詩如此,四位李杜也是如此。李白的將進酒,基本上大家都能懂。

而且內容也淺顯明白,翻譯出來就是酒桌上半酣的醉話。回頭可以扯一篇來看看。所以唐詩基本上是貼近了庶民的生活庶民的情感和庶民的文化……要我說,就是質樸直接,基本上沒什麼文化,這也是唐詩能流傳廣、流傳久遠的原因。

千年下來,鄉村私塾,依然朗朗書聲。

如果做詞頻和白話程度的研究,估計會發現宋詩宋詞的白話程度要少一些,文言比例、文言詞的比例、書面語的比例和典故的比例都要多得多。兩相比較,雖然唐詩也是文人在寫,但基本上讀者的基礎是粗樸的庶人。而文人和官吏貴族中大概平均文化程度也不怎麼高。

唐代總體的教育普及和教育程度遠遠不及後世,唐宋兩代時間長度差不多,但是宋代的教育水平超唐代無數條街。

不完全考證,唐代290年進士總數7448人,宋代310年取士總數有說達到10萬餘人的。還有說是唐代5倍明代4倍的。總之規模巨大。

知識分子數量巨大、對民間的文風和欣賞趣味也有巨大的影響。詩詞傾向於文人氣,這是本質的區別。和知識分子生活相關的主題也佔據更大的比重,而類似唐代的邊塞詩之類,就少很多。

至於個別詞句意趣,基礎也是這個平均文化程度和知識分子在社會中的地位導致的。

4樓:墨先生

-楊柳:情感外化,人生體悟,折柳送別,恨不重逢。

-庭院:悠遠寧靜,寂寞寥落。

-欄杆(闌干):思婦倚欄,志士拍欄,遊子憑欄,離人哀欄。

-登樓:孤獨,閨怨,思鄉。

-植物(梧桐、芭蕉、荷葉等):落寞,孤寂,相思,高潔。

-風雨:愁苦傷時,悲歡離合。

-酒: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舉杯消愁愁更愁。

-夢:懷古人,思今朝。

-水:言志,言愁,惜時。

(就不具體舉栗子了……)

5樓:

瀉藥大言不慚胡謅一句,宋詞好看就在於憋屈,滿腔壯志也好,怒火也好,怨憤也好,無法好好說,於是就借題發揮,什麼宮怨啦、閨怨啦,如出一轍,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國文化裡很獨特的一樣美學理念:

殘缺美影響到後世的各類藝術,在盆景、造園裡體現得特別具體,病梅、曲徑,都是無處發洩又無可奈何的情緒,於是文字上更加幽幽地表現在這些細枝末節上了,於是就有題主說的「斜風」、「微雨」、「疏星」、「淡月」、「遠峰」、「煙渚」、「殘紅」、「危欄」的林林總總了。對比唐詩歌的汪洋恣肆,那真真是中國的陽的一面呀,喜歡的人會喜歡得不得了,就象喜歡狗狗的人一樣熱烈,而宋詞,則是中國文化的陰的一面,喜歡的人也喜歡得不得了,就象喜歡貓貓的人一樣婉轉,可憐我這雙性戀,偏偏都喜歡,讀不過來了。

千年下來,以至於影響到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城府啊、謙虛啊,這些都成了民族性格了,不敢張揚輕狂地活一世,極端害怕瀟灑蝤勁地動作一下,立馬會遭到打擊,確實也屢屢遭到打擊,於是更加強化了這類宿命的感覺。宋的這點性格,還影響了日本,甚至更加幽怨,連個毛片都不好好拍,大力地日,大力地射嘛,黏糊糊地舔半天,每次都看睡著。

不過那個枯山水的禪意,我倒是喜歡得不得了。要是能穿越回去,漢末到元初那一千年實在發生了太多太多的狗血劇情,願作枯石守山水,閱盡中原無數秋啊

母親審美傾向對兒童的影響及建議?

一顆會飛的大花生 我喜歡藍色,我兒子衣服,鞋子基本都是淺藍,深藍,藍。兒子兩歲,穿衣服鞋子已經挑的很厲害,我拿個綠鞋說你穿綠色的鞋吧,可好看了,他還是死命說我要穿藍色。穿了不喜歡的會哭一兩個小時,直到換掉。我應該是影響他了。 我媽不喜歡留長指甲,覺得不好看還不衛生,從小到大我的指甲都是特別短,我也覺...

如何分析月湧大江流中月的意象?

北之南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此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乃名副其實的千古名句,化自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亦是千古名句。如果只單單分析乙個月,結合全詩不難理解。孤苦淒涼,月是乙個美好團圓的象徵,但是古詩中的月,自古以來多離愁別緒,是渴望美好的一種表達方式。此句景闊氣雄,讀著氣勢磅礴,但全詩來看是...

你喜歡的郵票有著怎樣的故事?

怪談 這本集郵冊是我媽媽送給我的,裡面的郵票大多是她年輕時和我爸以及她的朋友寫信收集的,大部分都是關於她們年輕時的故事了。我媽和我爸從小認識,乙個院子裡長大,我奶奶和外婆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但有親緣關係,類似於二婚帶過來的孩子那種。後來我爸復讀考大學時,他們就相互寄信鼓勵對方。後來我爸去了另一座城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