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在朱子四書怎麼解讀的,在論語注疏中又是怎樣,對比下哪個說的更好,為什麼

時間 2021-05-12 04:37:25

1樓:別焰雲

孔子是易學大家,溫故而知新其實是夫子對明夷卦的解讀。

溫故對應明夷初變地山。山為專家,為已有之得;地為博採眾長。是為溫故,虛心尊左。

知新對應明夷再變地風公升。風為自由之思想,為心得發揚;地為融匯貫通。是為知新,別出心裁。

為師對應明夷三變地水。水為啟者激發,別開生面;地為聽者雲集。是為可以為師,貴出其右矣。

朱子《四書章句集注》:「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

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聞之學,則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發也。

可見朱子的回答是正解

2樓:聞玉

關於此節,影響最大的是朱子和皇侃的注。

《四書章句集注》:「溫,尋繹也。故者,舊所聞。

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不窮,故可以為人師。若夫記聞之學,則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學記譏其『不足以為人師』,正與此意互發也。

朱子以溫故為時時尋繹舊聞,知新為每有新得而應不窮。並引《學記》:「記聞之學,不足以為人師」,認為正與此意互發。

《論語子路》: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也是這個意思。

楊伯峻《論語譯註》把朱子此解簡化為:「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做老師了。」 同時他認為皇侃《論語義疏》的說法也通。

《論語義疏》:「此章明為師之難也。溫,溫燖也。

故謂所學已得之事也。所學已得者,則溫燖之不使忘失,此是「月無忘其所能」也。新謂實時所學新得者也,知新謂「日知其所亡」也。

若學能日知所亡,月無忘所能,此乃可為人師也。」

皇侃義疏引《論語子張》: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認為溫故便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即「日知其所亡」。此解影響甚大,劉寶楠《論語正義》亦採此說。皇侃解讀方式是「以經解經」,似比喻法,如詩之比興,有所體悟的人一看就懂,但無所體會的則是覺得非常玄乎。

對比之下,朱子的解法是「誨人不倦」,皇侃的解法是「脫然超悟」。初學者宜從朱子,論語讀得爛熟於心的人可從皇侃。故此朱子與門生之間談「溫故知新章」時也引皇侃的解釋,畢竟「以經解經」是貫通的學問,熟讀之後可以把前後章句互釋,看到義理呼應之處,便是把書讀通了,此為上乘之學。

《朱子語類》:若溫習舊聞,則義理日通,無有窮已。若記問之學,雖是記得多,雖是讀得多,雖是聞得多,雖是千卷萬卷,只是千卷萬卷,未有不窮。

然而這一句說師,亦只說平常恁地師,卻不說是孔子這般師。兼是這主意,只為世上有不溫故知新而便欲為人師,故發此一句,卻不是說如此便可以為師。言如此方可以為師,以證人不如此而遽欲為師者。

」朱子以為此章論「可以為師矣」,其重點在「知新」,只懂得「溫故」是不夠的,就是不要死讀書,要多從事上磨鍊才悟得多道理,現代的話講就是要有問題意識,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是為人師的基本要求,不然就只能教學生讀死書。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不能發現問題舉一反三的,他認為是沒有培養前途的。又說:「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 博聞強記但無新創,不善於發現問題,則學不到切實的思想。

荀子也有類似意見,《荀子致士》:「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

「溫故而知新」在《中庸》也出現過,「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朱子認為《中庸》與《論語》側重不同。《朱子語類》:(《論語》)"溫故而知新",此處知新是重。

《中庸》"溫故而知新"乃是溫故重。」 此處朱子偏重《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故說溫故重,有一定道理。

但雖有人只能溫故而不知新,但只求知新而不溫故也是不行的,溫故可以為知新提供依據和基礎。所以也有人認為「溫故而知新」應作一整體來看。

王陽明曰:「溫故知新」,朱子亦以「溫故」屬之尊德性矣。德性豈可以外求哉?唯夫「知新」必由於「溫故」,而「溫故」乃所以「知新」,則亦可以驗知行之非兩節矣。」

經典的章句,往往微言大義,在解釋時必須分開來講,以便人易於理解,故朱子偏重章句字義,這是學問基礎。若悟則是貫通其道理,打通其關節,故陽明要說合一。各有其道理所在。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行之有悟,學有所用,初學時見之皮毛,偶有所得,便以為盡得其要,然後再經過許多努力,回頭再看知其不足,又有新知。此是源頭活水,百變不窮。

看注釋亦是如此,所謂「詩無達詁」,讀經不是讀數學,經典文字的解釋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若是為了尋乙個最準確解釋去讀古注,往往容易跟著走偏了。各個注家各有其學問背景,解釋角度各有不同,若能時時在生活實踐中體味,便不同的時候知道不同的好處,這便是學而時習,得其所樂的趣味,亦溫故知新之精義所在。

中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方式,與其文字相關。象形文本本身就是畫圖比喻法,字就是意蘊豐富的象徵符號,是觀察生活之中得來的體認。這種思維也深深影響文字。

經典的文句皆充滿象徵意涵,此種傳統也為詮釋者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間,甚至解發布來的東西可以另出新意,搞出另外乙個學問出來,形成「化古開新」之文脈。也如同我們的文字的演化,古義逐漸演變為今義。魏晉玄學,最著名的書都是注釋,如郭象注莊子,王弼注老子。

宋明理學則以朱子《四書章句集注》為代表。清代樸學如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每個時代都不斷通過知行的體驗對祖先的學問進行創造性詮釋。

「溫故而知新」的傳統,深深烙在民族文化歷史中。逝者未去,繼者己至,連綿無已。

此傳統的可貴,在於不彊化,一代代人驅古人之手為我所用。與先人在時間的峰巒之上遙遙相望,依然聽到從遙遠千年傳來的回聲:「聖人者,人之所積而致也。」

3樓:言必有證無情緒

朱子四書沒看過。以原文的意思來解釋,溫習之前所學所了解的(可以是書的內容,老師的講義,也可以是重新審視某人或某件事——溫故),能夠得出了新的認知、見解或看法(知新),(所以你就有高於常人的見解——高見,你比大家看得深,看得遠,做到這一點)就可以指導啟發別人了。

4樓:梨花

「故」,是舊所聞;「新」,是今所得。不斷溫習以前知道的,經歷過、學過的東西,而不斷有新的心得,則「所學在我,而其應無窮」,就真正學到了,而且能變化,能運用,這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那怎麼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吳金銘 溫故而知新,說的是要學習理論應用於實踐。很多人讀古人的智慧型,費盡心思甚至背的滾瓜爛熟,然而不會應用,不能認識新發生的事情,不會結合實際來創造未來,學了等於沒學。要做到 溫故而知新 就要 學而時習之 如何事情都和仁義禮智信思想對照一下,分析符合不符合,怎麼樣更好。可以習以為常,一眼看穿事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