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過的二十四史中,除史記之外,那部文采最好,文學價值最高?

時間 2021-05-12 01:06:40

1樓:

世間文章,論及文采,蓋分兩種:其一為「辭藻」,指用詞瑰偉絕特,強調文字本身;其二為「氣韻」,指下筆立意高深,強調文章內容。辭藻華麗如郭敬明,顯而易見缺乏氣韻;氣韻充足如劉慈欣,卻又稍顯辭藻不足。

不知題主想要強調的是哪個。

皇皇《史記》,作為一部散文集,辭藻、氣韻具足,這無可辯駁。自2023年迄今,《史記》一直是我的床頭書。僅次於《史記》的則是《漢書》。

《漢書》成書於東漢,而其所載內容又處於中華第一帝國早中期,國力上揚,民心振奮,可謂大國氣象、大國國民,歷西漢一朝,中國知識分子近乎瘋狂地吸收了帝國版圖內各文化分支的養分,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只出現在中原地區的、以《春秋》及其三傳為代表的文學系統的束縛,吸收了楚地以《楚辭》為代表的文學傳統,包括文學詞彙和文學技法。因處於一種新的文學系統的成型期,而不拘一格,更不泥古造作,遂自成一家。

《漢書》,正有這種大氣瑰偉、氣韻充足卻又不拘一格的的氣象,因此與後世史書不同,深得我心。

2樓:文道

文采肯定是漢書,就算加上史記也是漢書。

因為班固本身寫賦就很厲害,喜歡用古語,排比。

文學價值我覺得更大貢獻來自於《漢書藝文志》,倒不僅因為文采,而因為是第一本書目,承上啟下很關鍵。舉例藝文志總序: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從衡,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

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聖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巨集校兵書,太史令尹鹹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會向卒,哀帝復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歆卒父業。歆於是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3樓:Felania Liu

漢書。不明白題主為何要除開史記,其實個人淺見,前三史最好讀,寫得最精緻也最有觀點的還是史記,畢竟司馬遷既行了萬里路,又讀了萬卷書。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簡單,你同意嗎?

對絕大多數文言功底還蠻不錯的人來說,只要他願意,讀二十四史不過是個體力活罷了。難得是讀了之後能夠有效吸收,給自己帶來切實的收益。 cunese 攝影師韌韌 算上清史稿其實是二十五史,當年還有燙金字印刷豪華版風波。捨得買全套不容易,全部看完也不容易,全部看懂怕是一輩子。家裡只是買了一套白話二十五史精選...

資治通鑑和二十四史的史料價值哪個更大?

丁檀 通鑑 只寫到五代末,所以問題重新定義一下,應該是說 通鑑 和二十四史中從 史記 到 新五代史 這幾部相比哪個史料價值更大?簡單答案是分段。通鑑 史料價值最高的是隋唐五代這段,作為後出的史書,和二十四史中的相應部分幾乎對等,尤其是如果 通鑑 出現了和相關史書不一樣的記載,那就更加值得重視,主要是...

中華書局新修訂版的《二十四史》與《資治通鑑》,進度如何了呢?

易北河畔圓舞曲 2020年,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 已經出了十種 史記 2013 舊五代史 2015 新五代史 2015 遼史 2016 魏書 2017 南齊書 2017 宋書 2018 隋書 2019 金史 2019 梁書 2020 2020年不會再有新的修訂本了。618中華書局直播時,書局總經理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