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不對」為什麼要有「錯」,除開它的文學意義?

時間 2021-05-12 01:06:39

1樓:

「老王隱約感覺這個事情有點不對。」

這句話中的不對可以換成錯麼?

「張老師,實在對不起,我錯了。」

這句話中的錯可以換成不對麼?

如果不能,為什麼?

2樓:

因為二值邏輯並非唯一的邏輯,也不是唯一符合世界的邏輯。

人為將語言進行這般簡化,實質是為了限制人對世界更加多元的認識和思考。由於人的心靈、思維必須通過語言建構(當然這也是乙個假設),當語言被人為高度簡化後,人的心靈和思維就會被侷限在一套人為的語言中,按照這套人為定義進行固定、符合語言制訂人期待的生活。

在《1984》中,這是英國社會主義和老大哥對民眾進行控制和壓迫的方法之一。

反過來,我們這個宇宙中,人既然能以多樣化的語言去述說,實際表明了我們對世界和自身的認識更加廣闊也更加自由。這種語言上的自由,是心靈、思維、人格自由的首要保障。

3樓:

因為有中間態。

「不對」「錯」都是價值判斷,立場和標準不一致,得到的結論完全不同,而乙個人用於作判斷是標準未必是足以決斷的,自然無法肯定「非對即錯」。

再回到題目,並沒有誰能進決定語言演化的結果,與其說為什麼要有,不如說為什麼其中任何一方沒有演化消失。

道理很簡單,嘴長在人身上,人家樂意那麼講,誰也管不了。

4樓:

1. 因為語言是發展過來的,不是制定出來的。已有的、常用的字詞用法,不能通過某個規定去限制使用。

2. 反義詞是有很多種類的

「對—錯」是一種,這種反義詞只有兩極,「對」的反義詞就是「錯」。「不對」和「錯」意思是一樣的。

「美—醜」是另一種,反義詞不是只有兩極。「美」的反義詞可以是「不美」,也可以是「醜」。「不美」可能是醜的,也可能不醜,只是算不上美。

同樣的,「好—不好—壞」也是這一類反義詞。如果直接加否定字首,就變得只剩兩極了。

3. 「對—錯」和「對—不對」是同樣的反義詞,但是,「錯—對」和「錯—不錯」呢?「不錯」可以是「對」,也可以是「好」。

我不知道怎麼簡潔地表述這個現象,只能這樣舉例說明。按你說的像數學一樣用正負表示,那麼在這個例子中,以「對」為基準,加「不」得到的反義詞只有乙個意思;以「錯」為基準,加「不」得到的反義詞卻有兩個意思。

5樓:poem

這須區分科學-社科的的真-利和人文的善-美。善美價值是不遵循排三律的:反義詞在善美層面意味著褒貶逆向,但「對褒貶進行的否定」則可能落在褒貶兩極之間區域的某個位置(可能屬褒的區間或貶的區間或褒貶零點),具體在哪個位置則隨主觀用法積累而成。

題目裡說的語詞的文學意義其實就是來自善美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兩者相等。日常說話裡是會涉及善美價值的,而不僅僅是在文學作品裡才有。例如,對-錯,並不只用在真-利,還可能用在善-美。

以及,褒意味著填充愛意,貶意味著填充恨意。

既然有了滑動視窗,為什麼還要有等同於滑動視窗的擁塞視窗?

已登出 擁塞視窗用來控制每次傳送的最大單位,減少網路擁堵情況,擁塞控制。有了滑動視窗我可以自己控制傳送速度的哇,不想接收的時候只需要在傳送包的時候將可接受字段設定為0就OK了。而擁塞控制是自動計算的,當擁塞發生時將擁塞視窗降為初始值的一半,如果接收到的是三個相同的ack幀就採用快開始,如果是超過計時...

為什麼有了攝影還要有繪畫?

丁丁 因為美可以有很多種形式,攝影和繪畫本就不是對立的關係,就像打火機和火柴,密碼鎖和機械鎖,這些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是藝術的表現形式,有什麼好分個高低的? chen 西方繪畫到了近代已經脫離描摹現實的想法,隨著照相機的出現,畫家們對繪畫的意義有了新的思考,也有了新的主張,繪畫是情感和思想的表達,這...

既然有了弧度制,為什麼還要角度制?

蔓越黴 站在中國數學的教育上,角度制實際上知識單純為了讓初中小學的學生使用,因為角度制看起來相比弧度制要簡便並且好理解,就好比乙個剛剛學習角的小學生,他有可能連圓周率是什麼都不知道,如何讓他理解帶 的弧度制呢。所以我覺得角度制只是乙個過度罷了,上了高中過後確實角度制派不上什麼用處了,三角函式都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