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中觀學的思想,執念有一實體或自性的存在,不僅是一種形上學的迷情,還是一切戲論的根源。是什麼意思啊?

時間 2021-05-10 10:32:52

1樓:毅心

要對於中觀論真實思想有一定的把握,我們先來看看中觀論原文開頭,個人認為是核心思想。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説中第一不生亦不滅,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我們觀萬物皆有出處,比如我們吃的蘋果,來自樹上結的果實,連我們自己也是從娘胎裡出生的,但中觀論竟說萬物不生亦不滅,按這樣理解我們應該也不會死亡啊。

腦洞大開,更換思路

這裡'本性'用【】代替

但如果本來是這樣的情況呢?本來就存在唯一【】,用是它,體是它,比如你的看見乙個蘋果這件事,實際上就是它自身的相互印證。【】裡妙用無窮,演變出一系列東西,歸根到底還是【】罷了,【】變化無窮,【】不是空也不是實有,【】它沒有見分沒有相分,但根據我們日常生活經驗它又好像既有見分也有相分。

好像怎麼說都行,這樣說可以,那樣說也行,但又似乎這樣說錯了,那樣說也不是正確的。

中觀論裡講言說究竟是戲論,說到底只是虛妄罷了。你怎麼可以說蘋果就是【】?你怎麼能說蘋果不是【】呢?

多種戲論的誕生說到底還是類似因為只有乙個'本體'但從不同角度來述說罷了,而這個'本體'對一切來說不是絕對的,不同角度的說法卻是相對絕對的,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它們錯了,從某個角度來說又對了,但述說的只是同乙個東西,實際上,本來就沒有對錯和是非,也沒有諸戲論。

後記:為什麼我前面用【】而不是用'它'或'這個'或'本性'這些詞呢?因為【】本來就不屬於見分與相分的對立之中,'它' '這個'這些詞就是將【】置於了相分之中,'本性'一般又被理解,它是常住的東西,常住的性質,實際上它是無住的,所以我決定拋棄文字用符號代替。

重點【】不是什麼都沒有,可以理解為它是萬變的是無窮的,是妙的。

即一切相,離一切法,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2樓:小朱

意思就是你框架裡轉就逃不出框架的圈圈,這些都是概念的聚集產生的一種認識,這些概念不管是誰說的,佛也好魔也罷,都是因緣,本質都是戲論。

3樓:李易達

中觀與波若一脈相承,波若經空的是世間一切法。只要說有,就不對。人生如夢(如戲),在夢中說有什麼只是夢話(台詞)。執著有,是我們做夢的根源(輪迴、還有戲、演不完)。

4樓:柳塘荷川

中觀學在歷史發展又分出兩派:自續派和應成派。

這兩派最大差別在於,自續派否認客觀世界是存在的,應成派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但只是緣起,沒有實體和自性。

自續派與應成派都是相同時間傳入藏傳佛教,經過時間的檢驗,應成派成為藏傳佛學顯教的主導思想。

中觀學是一門批判性的學問,論證方式有點類似於否定之無限否定,《般若經》特別是文殊菩薩傳授的主要都是中觀學。

比如我最喜歡佛經上文殊菩薩說的一句:不厭生死,不樂涅槃。

大多數修行佛法的人,要麼想脫離生死煩惱,要麼開悟獲得智慧型,雖然說學習是一件主觀能動性的事情,但是本身很多時候就是執念,就是戲論,何以故?沒有任何東西可得。

你說有煩惱嗎?

如果是有,那麼就是執著。若果說沒有,那就是斷見。

那麼煩惱有還是沒有?或者開悟,有還是沒有?

有,只是假名。

否定現象(性空)是中觀學的特色,但是別忘,不講緣起,只講性空,一味的否定會落入惡性空見,即中觀自續派。

所以者何?佛說一切法門,即緣起性空。

5樓:雲上雪

首先什麼是戲論?

雲上雪:初議《物不遷》

這是我早年學習中觀時的感悟,毫無疑問,這篇文章就是戲論。

雲上雪:論義《物不遷》

後有幾年,我逐漸觸控到了中道義的邊緣,又寫了此篇,但其實還是戲論。

我之所以保留這些文章,就是可以回頭看看自己修行路徑。

鳩摩羅什曾說,「以有言無,以無言有,是誆人也。」

《中論》對"中觀"下一定義,見於第二十四品《觀四諦品》末頌,畫龍點睛,一語道破全書要義:"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中國佛學家如三論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視這一頌。因頌中有三個"是"字遂稱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諦,又稱為"三諦偈"。頌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學的知見。

佛學的根本原理是緣起,其中"一切有部"主張偏有,把凡是從因緣而生的法都說成是實有。此頌就是針對它的。"眾因緣生法"是指緣起。

緣起之法有兩個方面,第一是無自性,即空"我說即是空"。這空是存在認識之中,以言語表現出來的,所以說"我說"。所謂法、事物、現象等本身,無所謂空與不空。

僅僅這樣認識空還是不夠的,第二還應該明白諸法是一種"假名""亦為是假名"。如果光說空,不是否定了一切了嗎,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萬別的事物呢?因此說法雖是空,還有假名。

"假"在別處也譯為"施設""假設",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語言、文字(佛學也叫"名言")。對緣起法,不僅要看到無自性(空),而且還要看到假設(假有)。

因其無自性才是假設,因為是假設才是空。這樣看緣起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就"亦是中道義"。中觀思想是直接由緣起空思想發展來的,這就是龍樹的中觀方法,對中觀下的定義。

"中"是從"空"發展出來的,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由此連帶產生著假又綜合"空""假"而成立"中"。部派佛學把"空"看成極端而誤解為否定一切,一說空就會破壞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佛法;佛法的因果既無,世間因果也不能離佛說因果而存在,也破壞了世間法。為了清除這種誤解,龍樹對空的真義作了進一步說明,也有一頌:

"汝今實不能,知空空因緣,及知於空義,是故自生惱。"說他們對空的三重意義:一、空的本身,二、空的因緣,三、空的意義不了解,所以產生誤解。

要不誤解,應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麼,同時要知道為什麼要講空,最後還要了解空的實際應用和它的意義所在。空的所為,在於顯示勝義諦。佛學把佛說法分成層次,有了層次才能了解佛法的真義。

要分層次就得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叫諦。一般以二諦為標準,以世俗諦來說一切法是有,以勝義諦來說一切法是空。所以說"空"的作用之一是為顯示勝義諦。

空的實際應用就在於有空才能有種種設施,如四諦、四果、四向、三寶等等。如果沒有空,一切法都有決定不移的自性,就無法作這些安排。所以中觀把空同假名設施連帶起來看,是對空的進一步認識的必然。

6樓:月天子

如世間,不見有石頭能生女兒。畢竟無此石女故,何來更說此女,是美是醜,是高低肥瘦?

故種種言說皆依有此物可見可觸而言說。而畢竟言說所說,不及此物之自體,如口言火,終不成燒。故一切言說如同戲論,此言論但增調戲,更無所證所取。

而世間種種言說,皆因執為實有我法二性二相。若實無我,何來我是苦樂,長短,尊卑,生死,以及解脫呢?若實無物,何來世間種種愛取聚集,守護,爭奪呢?

以世間執我法二性體相皆實有故,故有種種戲論根本。以及形上學的種種思想分別見取。

今依聖法慧眼觀之,一切諸法決定無有我之性相可得可見,而世間由不善觀察故,妄見似我,似法之體之相。由妄見故,此我法體相隨先妄想而起,故隨有情先所熏習妄想差別,故於我法又妄見種種差別體相,由此執自非他,成種種爭論。成種種形而上的思想戲論。

故聖教得令出離戲論,證真寂滅,得勝清涼,超出一切流轉之苦,得大自在。當從此無我無性一門而入。故聖法中,一切法無我,而涅槃為真。一切法無性,以無性為真如性。

7樓:普波居士

中觀是什麼?不著空有的中道第一義。

若懂得了中道的道理,這段話的意思就明白了,就是:如果修行人執著有的實體,或執著有乙個空的自性,還有有一物存在的觀念,那麼這不僅是建立在形而上的迷信情緒,還是一切妄想顛倒論調的根源。

8樓:比丘法一

如果問題描述的指向是以否定自性的存在為所謂「中觀」的話,這樣的「中觀」就必定是斷滅見邪中觀!

真實中觀者,《心經》所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為正中觀。顧名思義,中觀者必須持中而觀不落兩邊是為中觀。這個必須所持觀之「中」者,諸法本自清淨圓滿的涅槃自性真如法體是也!

任何以否定如是諸法之涅槃自性真如法體而妄稱所謂「中觀」者,必定是外道斷滅見邪中觀!

於諸法涅槃自性遍計執生滅相,是落兩邊見;於諸法涅槃自性遍計增益所執相或遍計減損所執相,是落兩邊邪執;於諸法涅槃自性起垢淨想執相,是落兩邊執。是故,於諸法清淨圓滿涅槃自性不落生滅見,不落增益執與減損執邪見,不落垢淨想執而契入中道實相,是名真實正中觀。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雲:「若觀諸法所有自性畢竟皆空。是名於空顛倒趣入。亦名違越佛所善說法毗奈耶。」

是知,那些妄說一切都無自性,一切都無所有,一切都依空建立緣起,依緣起建立空性而冒名「中觀」者,決定全都是外道斷滅見邪中觀!

人到一定歲數,是不是對親生的孩子有執念?

ZY橋豆 這件事不是執念,是孤獨。人在是乙個孩子的時候,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是整個認知裡的熱鬧。父母寵著,朋友抬著,最多學習不好挨罵,早戀失戀啥的,都覺得天塌了。這時候的認知,並沒有孤獨,保護自己的總有爸媽在。後來讀大學,離開家,爸媽都不在身邊,就開始尋找另一半重新整理給血親這部分的存在感,有的人刷不...

對於乙個得不到的男孩有太深的執念怎麼辦?

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我覺得我目前跟你來說是一樣的狀態。其實你喜歡的可能是想象中的他,真正的他也許會有你很討厭的一面,當然我不是說他不好之類的。當我跟自己說不要去想他時,其實已經想了無數次。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勸你 要承認自己想他的事實,不要在心裡說不要想他。或許我們從來都不了解他,如果這樣的幻想能取悅...

乙個人應該怎麼放下自己的執念,有什麼推薦的嗎?

雪之雪 時間可以慢慢磨的。要不就整天讓自己處於乙個高度緊張狀態,就是每天逗很忙,晚上倒頭就睡,這樣根本沒時間想別的。看書充實也是也是乙個很好的選擇。看書之後自己的想法也許又不一樣了。慢慢就放下了。 一捧真誠 把對對方思念寫成文章,宣洩一下情緒,並忍受時間慢慢煎熬,只要足夠久,足夠忍耐住寂寞,及時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