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六十耳順,現實中老人為何多偏執不可諫?

時間 2021-05-09 22:37:26

1樓:

孔子說的是他自己的狀態,對讀者而言它是乙個目標而不是乙個現成的結果,每個人都可以修為參悟人生的道理,是不是耳順與年齡無關。

2樓:我想我是魚吧

孔子十五而志於學。志於學是學什麼呢?是學的語數外理化生?還是政史地?或許吧!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為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己為內,也就是說是為了充實自己的內在,提高自己的修養。所以孔子雲:

十五而志於學。孔子十五歲就開始致力於了解自己,提公升修養。故而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之語。

老年人為何不可諫?答曰:「不了解自己」。

在心理學裡,人的潛意識中有一種「自我暗示」會強化所有已存在的想法。因為沒有這種知覺,在和環境互動中,會接觸許多東西,而有一些就會被認知為「自己的想法」,就會慢慢強化,成了習慣,信念。並不斷告訴自己:

「我就是這樣」並抗拒改變。因為很難被意識到,又被重重假象包裹。所以經過許多年的生長,得以根深蒂固。

而呈現出來的就是「偏執不可諫」。

其實不僅侷限於老年人,若是我們也未曾意識到這點,從未理清過內心的觀點。即使年紀輕輕,又有什麼不同呢。

3樓:天局會點啥

4樓:

這就是大資料庫有違實測環境,與小資料庫契合實測環境的矛盾,亙古。

孔夫子那會兒實測環境變化小,資料庫樣本數夠大就夠好,不需要太嚴格的資料清洗。

5樓:輕風

以孔子作為六十耳順的參考物件,來對標生活中的某些老人,這個要求太高了!

人老不代表有學識,即便沒學問,但是見多識廣的老人,會更加理解事務的本質!偏執之人,一定不是超凡脫俗之人,或倚老賣老,或喪權失落,就是不究竟,沒活明白!

古代的人,心智特別早熟,平均年齡在30到40之間,能活到六十的,想想看,能不豁達否?而現代人,即便上了大學,在這個理工科為主的技能時代,也會忽視人文方面的學習,心智大多晚成!除非是在是非環境中得以歷練,否則可能很難從事中求得真理!

所以,別看人老,其心不老啊

6樓:

意思是,上了年紀聽不到逆耳之言罷了。

聽不到,無非是別人不說,或者自己不聽。

別人不說,出於尊重或出於懶得說。

自己不聽,出於生理或自身已形成的價值觀。

子曰的時代,家長制。人均壽命才多少?能活到六十估計是族長了,這耳不順,誰的才順?

現在六十,在某些領域事業才剛起步的。知識更新又快,與小年輕肯定會有價值衝突。

但是,現在的六十,大多是要錢有錢要閒有閒,只是身體每況愈下、黃土埋到脖梗子。誰愛聽小p娃娃們叨逼叨。

我爸媽也六十多,現在只要沒什麼原則性的問題或大事情,在各方面都是老的不管小的,小的不管老的,好吃好玩的分享一下,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理念等,各自安好即可。

人活一世,開心就好。一味去說給老人說教,自己就不偏執了?

7樓:戍成

諫者,正也。世上無論男女、長幼、尊卑,有幾人能坦然承認自已的錯誤,有幾人不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不承認錯誤、掩蓋錯誤是人之常情。

能在任何年齡段,勇於承認,並接受諫諍的,都非池中之物,都是耳順之人。

另外,如果你不能避免你所諫諍的錯誤,也就沒有資格讓別人耳順,即使你認為你是善意的。不是中老年人偏執,是你的修為不足以引起他們的重視,加強自已的修為,你就會發現耳順的人其實蠻多的。

8樓:錕斤拷

這句話的原文是:

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主語是「吾」,這一大段話說的都是孔子自己

9樓:孫冉冉

因為孔子說的是他老人家自己,而不是別人呀。

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是孔老夫子在描述自己修行的一生。

10樓:橢圓的土豆子

《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關鍵點:「吾」。

也就是說,六十而耳順,說的是孔子。

人家六十級能神裝單刷BOSS,不代表所有人都能。

11樓:野笑白

孔子是聖人,每天要反省自己三次。很多老人是凡人,長到二十多歲以後就不學習不反省不進步,靠著那丁點人生經驗,對一切人與事既看不慣又指手畫腳。

在乙個排資論輩的社會規則裡,人老了就有權威,上位者都喜歡評判別人而不喜歡被人評判,因為這樣會消解權威,簡單說叫沒面子。

所謂諫,就是不同意見,說白了就是反對。讓乙個後生小輩反對,這面子往哪兒擱?不管對與否,都是不能接受的。斥之以下犯上。他不自我反省,一棍子打懵你。

有時候老人心裡也是明白的,但多數是不以為然吧。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你懂啥。

所以,乙個活到老學到老,與時俱進的老人,才是智者。

12樓:花葉觀人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六十而耳順……」,前面有個吾字,也就是說孔子說的是他自己,現實中中老年人若是不敏不求,焉能達到孔夫子境界呢?

13樓:會飛的土豆

交流的首要要素是平等,而中國的跨代交流是由上至下的。這一點不如西方。西方更多的是父親與孩子更像朋友負責交流給孩子行動上的支援和依靠,母親則用母愛來給孩子感情上的依靠。

這和中國傳統有關係。農耕國家,人口就是生產力。孩子被賦予一些固有的責任性,自然家庭關係裡就帶有目的性。

結婚生子養兒防老這些常說的話裡就已經定義了中國家庭的目的性要高於人性本身。

14樓:龍八一

因為現實中的絕大部分老人,或者說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連而立都達不到,更不用說後面的不惑,知天命等。這是乙個人修行的境界,就好比今天的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後等等。

而立之年,這裡的而立雖說出自孔子的三十而立這句話。但其實「而立之年」裡的而立根本就不是孔老夫子「三十而立」裡面的而立。

孔老夫子所謂「三十而立」,是指經過長久的學習、實踐、思考之後,自己的知識儲備、學識見識、思想思維、對世界的認識、對人情世故的的認識等等等等,達到了一種高度,這種高度能夠支撐自己立於世間。

有幾人做到?絕大部分人不過是生在了好的國家和好的朝代,要立於世間很簡單。所以認為自己達到了而立的狀態。

並且把而立,不惑這種境界用年齡來衡量本就是不對的。有人到老知識文化水平還只停留在初中高中呢!

就好比,有人十七八歲就考進了清華北大。能說十七八歲而清北嗎?不能,不是歲數到了就清北,而且一直努力學,學到了十七八歲進了清北。不努力學,一輩子也不能。

有些資質聰敏的神童,十一二歲就清北了。能說十七八歲而清北嗎?也不能,特事特例。孔老夫子三十而立,有人一輩子立不起來,但也有人未到三十便早早立起來了。

15樓:石上文

因為他們不是孔子,孔子只說自己六十耳順,沒說其他二大爺六十肯定耳順。此外,耳順的意思就是你說什麼他都能聽下去,但不等於他就同意你的看法。至於你說別人偏執,為什麼你就能肯定你的看法一定就是對的?

別人不同意就是偏執嗎?如果你這麼認為的話,你自身是不是就是偏執?

16樓:蒙面比較帥

耳順這個詞代表的意義可能已經變了。

孔子說的又不一定就是真理。

老人是不是偏執不可諫以你自己的觀察結果為準,不論孔子說了什麼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

17樓:小錦蓮蓮

唉~因為這是比照。

就是因為越老越固執,所以才需要修煉耳順的功夫。

不然,子孫辛苦,老人也辛苦。

或許這也是老人容易耳聾的原因吧。

18樓:吾以觀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這句話是孔子的自傳,乙個吾字表明了,他的人生體驗不能適應於天下人,古代的知識分子都想沿用這個人生歷程正規化,勉強適應。

普通人套用這個模式,就面目全非,風馬牛不相及,一般人理解三十而立的而立為結婚生孩子,笑掉門牙的理解。現實中的普通大眾的老人,不適合套用孔子的格式。這個不是普通人偏執不可勸說的良方。

找錯了郎中,對錯了藥。

這就不是乙個好的問題。

19樓:木冉2019

人能走正道,勤奮好學,則三十而立,六十耳順,但現在許多人俗不可奈,故無此境界,。此不過大略而言,人的能力有差別,悟性有高低快慢,能明白事理就行,不必生搬硬套,。另外現在年輕人的認知都對嗎,有些老人經歷的事多,有經驗,心裡明白的很,但不被年輕人認同,有不少老年人信教,不少年輕人認為是封建迷信,孰是孰非。

,社會在不斷變化,人們的認知在不斷變化,無論如何變化,人是否有不變之認知吶。

20樓:秦樓月

老人一直都是在為別人活著,直到孩子成家了,自己退休了,才想起來要為自己活著。老人如此固執而不聽勸,如同小兒一般,不知道如何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21樓:逍逍逍遙遊

孔子還說,後生可畏,四十五十而不聞道,斯亦不足畏也。

活四五十的人了,對世界沒有什麼追求,對人生沒有體驗,對哲學沒有什麼參透。卻好為人師,你很難信服他的啊。

22樓:

孔子「六十而耳順」,這都是人生的積累啊。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

孔子15歲志於學,從此,「學習」成為孔子的顯著特點之一,所謂「學而不厭」,所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我們普通人15歲還在幹嘛?一生有志於學嗎?

孔子三十而立,無論這個「立」怎麼解釋,孔子是「立」起來了。我們普通人30歲在幹嘛?

孔子四十而不惑,我們普通人一路忙考試,忙工作,40歲可能事業、家庭都穩定一些了,於是有時間想想人生意義啊,幸福啊這些課題,於是開始大惑不已,四十而始惑。這不是很大的差距嗎?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多歲開始周遊列國、「知其不可而為之」地推行自己的主張,我們普通人五十歲會幹什麼?會沒事找事地知其不可而為之嗎?想為之,你有那個體力嗎(即使現代社會衛生、營養水平很高)?

經過前期人生的積累,「六十而順」也好,「六十而耳順」也好,都是水到渠成。現實中60歲的老人,有多少是有這樣的積累的?

另外,如果採用「六十而耳順」的文字,把「耳順」解釋成聽得進逆耳的忠言、聽得進刺耳的善言,這有些淺表了;孔子這種級別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境界應該是早就能達到的。古人對「耳順」的解釋是:

· 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也。——鄭玄

·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朱熹

(八卦一句:不得不說,朱熹注得真好!)

·「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焦循以上。

孔子為何說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

聞玉 論語注疏 此章評魯大夫孟公綽之才性也。趙 魏皆晉卿所食采邑名也。家臣稱老。公綽性寡欲,趙 魏貪賢,家老無職,若公綽為之,則優游有餘裕也。滕 薛乃小國,而大夫職煩,則不可為也。四書章句集注 趙魏,晉卿之家。老,家臣之長。大家勢重,而無諸侯之事 家老望尊,而無官守之責。優,有餘也。滕薛,二國名。大...

現實生活中的那種老教授會不會思維固化?人越變老思維越頑固這是自然規律嗎?

滁州金騰達戴老師 老教授是不是會受思維固化影響,個人認為這個不一定,其實思維是否固化主要還是看個人性格 思維 興趣等因素的。可能題主感覺乙個老教授由於專業有深度,有自己的結構思維,同時由於年齡問題很難與時下年輕人接觸感受新思維,綜合來看可能會思維固化而顯得教條。其實乙個真正的學者,都是保持乙個學習的...

動漫中有哪些日語放在現實中說就不適用了呢?

兩百斤的大壽桃 總之王道JUMP系裡面的用詞似乎大部分都不怎麼雅觀。在有一定分辨能力之前最好別學wwww,之前有人提到的柯南真的是好例子,各位警察在查案子的時候說的話還都挺有禮貌的。另外乙個是 口癖一定不要學!不管是POI也好NIKO也好NANO也好XX也好OO也好都不要學! 呂玲綺 比如說 火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