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覺得文學無用?描述的好像世界只需機械運作一樣

時間 2021-05-09 10:27:15

1樓:

因為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了全力。

琴棋書畫詩酒花,柴公尺油鹽醬醋茶。內卷這麼嚴重,人人都在為資本家賣命,996成為常態,能休息就不錯了,還談什麼文學。謀生,買房,生孩子,一環套著一環。

2樓:有常識的人

就達爾文理論理論而言,文科就是沒有

生存讓你吃飽的是袁隆平,讓你能上知乎的是Tim Berners-Lee,讓日本侵華戰爭結束的是愛因斯坦,讓黑夜不再黑暗的是愛迪生,救無數生命於新冠之下的是終南山!但是二戰是由乙個叫做希特拉的政治家煽動的,在疫情期間戲子們跑的比誰都快!自作多情的文人,投機倒把的政客,還有不知所謂的畫家,本就不應該存在,而我也相信他們終會淹死在歷史長河的波濤中!

不要降低自己的格局,他們沒有資格被你崇拜!

3樓:麗塔為什麼這麼白

認為文學無用的大多是用狹隘且功利的眼光看這個問題的

乙個是搞文學沒有用,能賺幾個錢?有幾個人能賺錢?

二是認為文學本身沒有用,幾個窮酸書生只會紙上談兵,在槍桿子面前還不是嗝屁

其實想要反駁很簡單,既然文學無用,那為什麼從古到今,不論中外,都有大量的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大量的文學家、作家和詩人以及他們的故事為人知曉?為什麼自人類進入文明時代開始,不論哪個朝代,哪種社會形態,都有層出不窮的文學作品?各大文學獎項,諾貝爾獎,茅盾獎,雨果獎,布克獎,普利茲獎等等等等,都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嗎?

文學跟其他藝術一樣,體現了人類對「美」的嚮往與追求,這是人的天性。從這個角度出發,是不是可以說藝術無用?

即便從賺錢的方向考慮,隨著社會的發展,網路文學等通俗文學的土壤越來越肥沃,培育了一大批網路作家和讀者,與其相關的同人作品,改編的電視劇集、動漫、電影則是吸金大把,不勝列舉。而至於嚴肅文學,那幫執著的作家壓根沒把賺大把大把的鈔票作為第一要務。

文學能夠反映社會現實,一定程度上可以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載體,因此就具備文化輸出的實力和功能,這是對外;文學具備的時代的氣息和主流思想,和平時代可以培養民眾對於國家的認同感,亂世可以警醒國民,向上向前。

至於文學和其他學科,和社會、政治、經濟等等之間深層次的關係,自有研究的人的成果,現在網路時代隨便搜都能蒐個一二三出來。

有些人只知道槍桿子和工具機威力大,卻不知道乙個人光有牙齒沒有舌頭怎麼舒舒服服的吃飯

4樓:

文學,乃至其他可稱藝術的東西,就好比世界歷史的考場上,人類要做的每乙份試卷的最後一道開放性的附加題。

這道題和其他難題中的難題一樣,佔的分值很小,但卻非常靈活,靈活到窮盡每個學生的畢生所學,也沒有誰敢打包票將它做到滿分,因為它囊括了此前所有基礎題的知識,乃至還留出無數知識點間的空隙。在這種未知與模糊之中,幾乎每個答案都是極具創意的,但和題目本身起來似乎又無盡匱乏。正如報上公開刊登的懸賞競答一般,每個學生都不免想去碰碰運氣,看看是否能摘下這頂試卷上的CROWN。

每乙份試卷上的題有很多,難度從基礎題開始攀公升。可是即使是最簡單的題,歷經了數年的考試革命以後,也需要相當的能力才能完成一部分,而大部分學生只需要及格就夠了。有些同學勤勤懇懇地用自己手裡的文具做著『溫飽』『衛生』『住房』『交通』『社保』這些基本題。

一旦無法及格,他們可能會生病、會衰老、甚至會退行至無法自主知覺的、無力的幼年期,然後被逐出考場,文具被餘下的學生們盡數瓜分。因此,他們始終在追趕著每年迭代更新的步伐,好讓自己的命運不被甩下。附加題?

他們沒有分神去做那個的時間。為了完成卷子,他們可能會匆匆寫些自己都不明所以的字句。憑著這種策略,即使他們沒有別的考生那樣卓越的天資,他們也能夠守住自己的課桌與文具。

也有相當有天分的學生,雖然未必做得好基礎題,但憑著自己在附加題上的天賦與才能,他可以答得不遜色於考場上最優秀的學生,乃至某些方面可以超越。基礎題有點令人犯睏,可是那道分值很小的附加題卻十分誘人。這份另闢蹊徑的思考未必是主動完成的,也未必是輕鬆作答的,但無論如何,這些學生的試卷上似乎總能揮灑出個性的彩墨,也竟然挨到了及格的邊線。

不過,有時他們也會好奇,在這樣複雜的試卷上,那些總能幾乎滿分作答的優秀學生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某些考場的中等生知道。他們從優等生那裡學來了押題這種本事。雖然基礎題很難,但按照自己的能力,總能事先完成一部分準備。

歷年考試真題金捲做了萬萬套,再難的基礎題也能熟能生巧。除去無法預料的附加題外,但凡能抄就會答。經驗已經成了他們答題的一套器官。

靠著這套器官,即使是附加題裡,一股腦地把他們所知道的全部寫上,也要比那些無暇作答的要來得高階。時不時他們還會借一借優等生的筆記,哪怕學不進去,背會了似乎也能管用些。

而在優等生的考場裡,附加題永遠是必答題。說老實話,他們不差那一兩分。他們幾乎已經窮盡了所有當前可能的作答方式,也幾乎代表了附加題所能做到的最高水平。

他們沒有必要刻意地去為附加題學練,便能夠答出他人望塵莫及的分數。但是,挑戰做到這題的滿分的過程是無可替代的。在這裡,他們可以整合自己所學的一切,在這裡,他們可以把握更多未待發現的考試可能性,在這裡,他們甚至可以猜測到,乃至預言到,下一次的考試革命為何而生。

這道題對他們來說不是附加題,而是必答題。不是為了分數而作答,而是為了作答而作答。

世界至少是由齒輪構成的,填充它的餘裕本來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但是總得有人回答,那些縫隙為什麼在那兒。

5樓:長安某

首先我覺得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近代史的發展艱難而曲折,建國以來也致力於發展重工業,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文學並沒有非常受到重視,我是一位高三學生,我家裡的一些長輩就是這種想法,不重視文學。

其次是現代的生活方式。每天上班上學加班加點,生活壓力很大,上學的可能還好些會接觸到這些東西,也能學到一點,但是上班的就不是了。文學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的,想讀懂一部文學作品是需要文化底蘊的,而文化底蘊又是一點一點積累出來的。

除非是特別愛好,否則在結束了一天的營業之後大家可能都更願意追追劇刷刷抖音,讓腦子輕鬆下來,而不是讀那些玲瓏心腸的作家寫出的九曲十八彎的作品。

還有就是,你說文學這東西有用嗎能當飯吃嗎,確實不能。文學的運用是潤物細無聲的,你在那裡端端一坐,它就體現在了你周身的氣質與氣場中了。有些人連物質生活都不能保證了,那還有心思安排自己的精神生活啊,在精神方面更不會有什麼追求。

也許每個人小時候都有自己想成為的樣子,只是長大後也就庸庸碌碌的將其拋諸腦後了。

最後引用葉芝的一句話:「乙個人隨著成長,夢想便不再輕盈,他開始用雙手掂量生活,更看重果實而非花朵。」

為何那麼多人都覺得讀技校無用?

我來說說我的經歷吧,可能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初中有些心理上的叛逆遇到一些輕微校園暴力十分厭惡學習,來到了這個地方,唯一得來的是一些軟體的皮毛和突然間成熟,開始進行各種思考,同學呢大多三觀獵奇和一些混混,平時的學校生活我感覺我根本就不是在上學,上課全體玩手機沒人聽,你要是聽課反而會變成乙個異類,大多數老師...

為什麼那麼多人「談哲色變」,甚至認為哲學無用?

小榆熊熊 源於他們對哲學大多一無所知 膚淺的.因為對於功利的人 往往只以 有用 無用 來判斷事物.卻嚴重忽視了表面 無用 的優點. 劉水清 為什麼西方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沒有哲學?中國古代特定的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扭曲了人們的理論理性,讓實踐理性佔了統治地位,從而失去了對真理的探求,因而從事哲學研究集...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盧本偉?(看描述)?

主要看屁股坐哪邊。他被封是因為教唆粉絲辱罵,如果你是粉絲,肯定說他多好多好啦,多大的事情,道歉就完事了。如果你是被他加上粉絲一群人罵的人,肯定恨死他了。路人也討厭這樣的。估計你得不到答案,因為只能看到屁股坐在哪邊。 王誠誠 我說實話,直播就像演戲一樣,鏡頭前是乙個人,鏡頭後是乙個人。拿直播中的情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