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讀文學的時候,究竟要從文學裡獲得什麼?

時間 2021-05-08 10:22:34

1樓:寸君

我上學的時候,我的老師說:文學是屠龍之術,無用之用。

就是說,讀書不要總想著獲得什麼。

讀就是了。

讀過的書會忘,會記不住,會恍惚。

但無疑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內化成自我,留存在潛意識裡,在不知道將來的哪個時間,遇到了什麼事情,那些情節,那些道理,那些選擇在腦子裡轟然炸開。

哦,原來當初讀懂(或者沒讀懂的)是這個意思啊。

原來這不是似曾相識,而是無可奈何啊。

這感覺怎麼樣?妙不可言。

這感覺有用麼?恐怕沒有。

但有過這種體驗的人,終究會變得與人不同。

只不過這種不同是自證自明的,無法外鑠的,甚至與命運關係不大的。

2樓:一噸媽媽

任何作家,只能寫自己。

比如沈從文寫湘西,汪曾祺寫高郵,老舍寫北京,莫言寫高密,王安憶寫上海,池莉寫武漢。

幾乎每乙個作家的優秀作品,都是將故事安排在自己熟悉的環境(往往是故鄉),所有的虛構也幾乎都可以從其記憶中的人與事中尋找到原型。

沒有經歷過的生活,作家往往筆力不及。

試想,如果讓莫言去以上海為背景,寫個類似《長恨歌》的作品,雖然有諾獎蓋章的手筆,恐怕也刻畫不出活的「王琦瑤」。

看高鶚續的《紅樓夢》,就算最好的佐證。為何後四十回再也出不了茄鯗?沒有曹雪芹的生活經驗,高鶚只能以細節的忽略來掩飾自己想象力的匱乏。

而我們讀文學,同樣是讀自己。

這可能是,我們在作品人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也可能是,我們在作品中找到了自己追求的東西。

我們與作品產生了契合,共鳴,共情。我們會覺得作品「真實」,或者感慨作者具有高超的洞察力。甚至有時會覺得:我從某部作品中找到了勇氣與力量。

其實,無論是給予我們感動還是喜悅還是勇氣和力量,都是因為,我們與作品的共鳴。在互動中完成這種閱讀體驗。

這絕不是單方面的力量。我們在與某個人物共鳴時,作家的貢獻與我們自身的貢獻一樣多。甚至我們作為讀者,作用更大一些。畢竟,作品在完成後,就不再屬於作者,而是屬於全體讀者。

閱讀,就是乙個二次創造的過程。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所以我們從同乙個作品同乙個人物身上產生的共鳴便不同。我們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所以「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僅僅是因為哈姆雷特複雜,更是因為每乙個讀者的經歷和經驗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所以「哈姆雷特」的同乙個舉動在不同的讀者眼中也有不同的意味。

同樣,每個人眼中的孫少平也絕不相同。

有人覺得他可憐,有人覺得他勇敢,有人欣賞他,也有人厭惡他。這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可言。我們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去理解他,沒有人能做到客觀,我們的經驗決定了我們的立場和視野。

如果,某部作品超出了我們的經驗(為了避免歧義,我稍微解釋一下何為「超出我們的經驗」。以《平凡的世界》為例,「我們的經驗」並不是指我們也有陝北農村生活這樣具體的經歷,而是指,更抽象的境遇。),那我們的閱讀體驗可能會是「沒有感覺」,甚至是「讀不懂」,因為我們在閱讀中,找不到與作品人物的共鳴。

沒有了共鳴,就無法產生互動,就無法順利地進行二次創造。此時的閱讀,就成為了單純的讀一些文字,無法獲得閱讀樂趣。

我們讀文學,就是乙個更了解自己的過程。其他的文化知識、文學素養等等,都是這個過程中的附屬產物。

3樓:繁星與月亮

為了找到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或是柔情似水,抑或是蒼勁挺拔

是感受與作者跨時空的對話,置其身的體會作者的情緒起伏

是為了開啟自己探索自己感受自我思想鮮活

4樓:無言

文學沒有增添這個世界的物質,但是文學閱讀帶來的美感改變了世界

眾所周知,世界有兩個世界之分,即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首先,在主觀世界這方面,文學提供的美感對於世道人心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遠在古希臘時期和中國的古代,柏拉圖,意識到美感的作用,但是對文學表達的是顯而易見的厭惡,主張將詩人逐出理想國;儒家也強調發乎情,止乎禮義,宋朝理學家甚至提出「作文害道」之說這些觀點無不顯示了對於美感的抑制。但是對於美感的抑制也恰巧反映了美感具有改變主觀世界的作用。

20世紀初,這種抑制終於被打破了,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健將們將文學作為開啟民智改造國民性的利器,西方法蘭克福學派的馬爾庫塞期待美感塑造出主體的新感性。

儘管上述對於美感的評價截然相反,但他們無不承認文學對於世道人心的潛移默化,顯然這種力量是機槍大炮或者種種雄辯的理論語言無法代替的。

其次,在客觀世界方面,文學不是一種物質力量無法直接改變客觀世界,但是對於客觀世界的研究以及揭示歷史著作隱藏的、迴避的東西,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於歷史著作並非是客觀的,中性的記錄,歷史寫作往往是由勝利者和掌權者嚴格控制的,所以歷史學家提出了以詩證史的命題。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一封信中表示,巴爾扎克提供它的歷史經驗和經濟細節,甚至比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還要多。

通常隱匿於歷史著作背後的那一部分,優秀的內容成為被「禁聲」的歷史由於失敗者以及草根階級,既缺乏資料儲存條件,又沒有專業的歷史人才,他們的歷史往往在正統觀念的壓抑之下,成為一幅扭曲的圖景,甚至一片空白。這時文學的虛構常常成為解放或者恢復禁聲歷史的想象性重構。例如,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一部哥倫比亞的非官方歷史。

資本主義、現代性以及隨之而來的現代政權正在書寫他們的歷史,這時「魔幻」和「奇蹟」頑強地挽留了失敗者的歷史。這個意義上虛構、想象、創造性與歷史奇妙的統一起來了。

文學對於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還有什麼比這個論斷更能證明文學的偉大意義呢?

部分引自《文學理論》北大版,南帆、劉小新、練暑生著。

5樓:晨夜安午

那我們要知道文學究竟是什麼。

根據童慶柄老師的觀點。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與動物受自然規律支配的生命活動不同,人是能夠認識並利用規律生產出符合人類目的的物件的。

所以,人與認識物件的關係與動物相比不是一種感官支配,而是相對自由的。認識物件可以在人的腦海中呈現出多種色彩。通過理論認識世界,形成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通過宗教認識世界,形成了宗教信仰和宗教精神;通過實踐-精神認識世界,形成了道德和倫理;通過藝術認識世界,就形成了文學,繪畫等。

所以,文學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部分。

我們閱讀和思考文學,其實是去更進一步的了解『人』,去看到和體會到我們作為『人』的本質是什麼樣的存在。

6樓:遠山

我覺得毛姆《人性的枷鎖》中的一段話很適合:

一部分是因為讀書有樂趣。我已經習慣讀書了,如果不看書就像不能抽菸一樣渾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從書裡認識自己。

我看書的時候只用眼睛看,但有時候偶爾看到對我有特殊意義的一段話,甚至是幾個字,那它就會和我融為一體,變成我的一部分。若是我已經從書裡得到了所有對我有用的東西,那不管再讀多少遍都不可能再學到更多了。我覺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讀的書、做的事大都對你沒有一點影響。

可某些特定的東西會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你會因為這些東西一瓣一瓣地綻放,直到完全盛開。」

7樓:王知幾

詩歌述說我們沉重的靈魂。文學是我們揭示困難的工具。

文學的存在有其實際意義,個人拙見就是教化。文學是我們人創造的工具,我們利用文學記錄,表達,代代相傳。我們可以在文學中學到許多,不斷進步。

我想你的疑問是因為我們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多而產生的。在不斷發展中我們的文學形式越來越多,它在基礎的功效下不斷繁衍。表現不同的流派、形式等等。

這也讓他有了更為具體細化的功效,比如說我們堵散文覺得美,在讀散文是或許你不能得到文藝的進步但你極大可能的得到了審美情趣的滿足。文學的意義是豐富的,上邊的例子是為盡可能說明,而不得已提出的單薄的例子。

8樓:鷓鴣

我大概把這兩年拿茅盾獎的作品都讀了一遍,我覺得文學作品就像乙個老人和你說的幾句話,平常用不上,但是真正到那一刻的時候你又會突然想起。可能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

不要給自己放太重的負擔,看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東西,而是為了享受整個過程,整個過程讓你產生新角度思考的能力!

9樓:WoodWon

穿越時光,看從前如何,解往後怎樣。人用文字所記錄的思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源遠流長。

看到這個問題的此刻,已畢業一年有餘,再沒有那麼多空閒翻翻書看看印刷字。或許空閒總是有,但大抵都耗在了網際網路上。現在這個社會,日常還能心無旁騖地翻翻舊書的人,除了學校的呆子和三尺講台上的老學究,還有文學圈圈裡的人,剩下的又有幾人?

可我曾清楚地感受到從文學中獲得的力量。忙於奔波在喘息的間隙,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在漸漸變傻,對事物的敏感度降低,處事抉擇不夠明智。

小錢錢是必須要賺的,書,也要想看。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係,這是個問題。

10樓:不羈豪氣

增長我們的見識,對世界的理解。

領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和對世界的理解,豐富自己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錘煉自己的知識體系,語言表達,內在素養。

11樓:人生無簡史

通過文學,獲得生活的指引,精神上的慰藉,情感方面的宣洩。文學作品是人們精神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各種文學作品,找到共鳴,得到安慰,思想認識得以昇華。

如此種種,也正是文學存在的價值所在。

12樓:

我們面對大量的文學書籍,是有選擇的,問題是,我們想獲得什麼。文學的功用是全面而多方的,他能提供給每個讀者的東西,也不大相同。

13樓:海星

審美,思想。

問究竟的話我覺得就是這兩個。所以如果你真的追求從文學裡獲得什麼的話,它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慢慢生長,而且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14樓:elly

自己自己不足的思想會從文學來影響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你自己可能對這個世界本就理解不深的概念通過讀別人灌注思想的書來不斷完善得到樂趣獲得渴望就好比一本好的文學書它不僅有好的文字基礎還有能讓你我感到共鳴的東西所以說共鳴感獲得社會認同感等一系列對自己有益不斷激發的東西都在

15樓:雲起月徘徊

精神,傳承,力量……

如果作者與你三觀相符,你能體會到心靈的共鳴。

如果你想有收穫,你可以學到文化相關的知識。

如果你孤獨,你會找到心的載體。

16樓:初識江湖的明

文學的世界相較於現實世界,首先它有一種魔幻、不真實的感覺,那麼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將自己代入角色,甚至於無法自拔;其次,它獨具浪漫性,寄託著人們的美好,於是,我們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所嚮往的東西;最後,是在閱讀文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提高鑑賞的水平!

我們讀文學到底在讀什麼

趙燕雲 個人認為,我們讀文學作品大致有兩個功用 乙個是讀人性,優秀的文學作品歸根結底在寫人性。乙個是獲取知識和見識,因為一部文學作品中融合了作者的思想 學識等很多東西。 很有趣我有跟題主一樣的想法,然後正在在我想要提問的時候,搜出來了這個回答,太奇妙了,正因為這個有感而答。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但是在...

這篇短文的文學水平究竟如何

野牛Charles 不知道題主發這個目的是幹什麼,是自己太 優秀了 想看看世界,還是假裝是自己的作品實則為嘲諷別人的隨筆呢?這段文字或許是想用帶點來模仿荒誕派的寫作方式,別的大道理不用多說,有時候判斷一段文字怎麼樣第一感覺讀著尷不尷尬就夠了。 菓子 畫面感很強烈,但是我沒有讀到出作者的情感 可能是我...

我們究竟要花費多少的精力,歷經多少的磨難,走過多少的路才能夠真正認清自己呢?

ChenEr 永遠都不會,因為人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人本身還很難達到超前的自我意識。所以,走一步看一步吧,慢慢來。認定什麼目標就立即去實行,先做了再說。 我30歲才認清自己。20來歲能做到是很難的。30歲做到已經很不錯了。想幾個問題,我是誰,我要去哪,我要怎樣去。從生活中思考你人生的意義與價值。還有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