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什麼終其一生,即使周遊列國飽受苦難,也要堅持自己的主張?

時間 2021-05-05 12:25:35

1樓:不形

因為他沒學別的,只會禮。論語15·1 衛靈公問陳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2樓:聚止

人能弘道,非道弘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朝聞道,夕死可矣。

你得理解,你不是這樣旳人,但孔子是這樣的人。從他累累如喪家之犬還堅持周遊列國時,從他做了你認為的傻事之後。你得承認,你和他相差很大,說不清誰好誰壞,但至少,我敬他,我知道,我什麼也不是。

3樓:DaRenXin

儒學正統十級段位德至位不至,難道不知道自己的天命幾何?

至於夫子奔波,是為了乙個目的。

近代孫文有所領悟,很喜歡那幾個字。

也就是夫子在蠟賓聚會,觀上而嘆,也就是君子何嘆?

先不講夫子,講講張載,橫渠四句,為萬世開太平。

看到沒有,口氣很大啊。

這裡再講講姬昌文王,文王之緒,一戎衣而有天下。

什麼概念?

一戎衣而有天下。在下一直說境界二詞,文王何許人也?

中庸右第十八章,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中庸右第二十六章,詩曰惟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文王德行至純,那麼作為文王的粉絲的夫子。

目前最長的朝代是誰?

咱們要知道為何會不太平,而儒學說平天下。顧炎武說亡國與亡天下。

儒學如果不能看到平天下之事,那麼怎麼算儒學中人呢?

夫子不過想要的是天下太平,奈何德位不至,至一也不可奏禮樂。

中庸右第二十八章,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

吾從周。

禮樂,是不是誰都能奏起來?

天地和弦之禮樂,不是天地人三才,人站中間,人才啊,天之驕子。

所以朱子大學序云,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為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複其性。

什麼叫億兆君師?

天下對應天之下。

億兆,這個詞可以看看夜晚的星空。

中庸右第三十二章雲,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

淵淵其淵!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天德者,是什麼意思?

可以回味一下姬昌的生平。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4樓:名既非名是名名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雖千萬人,吾往矣。縱觀孔子的一生,從乙個私生子一路走來,能成萬世先師,恐怕不是什麼捧臭腳能解釋的。

用達爾文的理論解釋就是適者生存,基因能否傳承是適者生存,模因能否傳承也是適者生存。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二千五百年來,中中國人的精神歸宿依然是孔孟之道,凡是不符合孔孟之道的,精神都不能安定。或忿懥,或恐懼,或好樂,或憂患,不一而足。

我們的先輩拋頭顱灑熱血建立人民共和國就是為了中華二字。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華也者,木謂之華。中華者,平衡且充分者也。

人民共和國就是保證我們中中國人能致中華的國之重器,就是為了明明德於天下的必要保證。

孔夫子平天下的理想應該說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又往前推了一大步。明明德於天下指日可待!

5樓:simon uker

用好的描述是:堅持自己的理想的理想主義者

用不好的描述是:軸……

然而我以為這個世界上應該要有一批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但不能人人都是這樣的理想主義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甚欲勿施於人……

6樓:gxkifcnhddz

真實的原貌誰都不知道了,現在的孔子被粉飾成什麼樣子,誰都不知道,畢竟幾千年了,就相信歷史上的那些吧,把孔子當個聖人,畢竟一代聖賢,當個啟明燈也行。

7樓:嘉亮字覺

個人有乙個沒那麼高大上的解釋。

孔子為什麼終其一生,保守苦難,堅持自我主張。

因為這種主張讓孔子快樂。踐行這種主張讓孔子快樂。正如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這種大家覺得很苦的事情,在孔子覺得不勝快樂。

同樣,堅持傳播思想,回答周圍學生的問題,解決當下能夠解決的問題,雖然外人看起來很苦,歷經磨難,但是很快樂!

傳播這種主張,哪怕只傳播了身邊乙個人,也讓孔子快樂,更不用說,孔門七十二賢,三千門徒,還有一路經過的那麼多高人、智者,都讓孔子不勝快樂,所以他才能一直堅持,越堅持越快樂,越快樂越堅持。

快樂!這是個人認為解讀孔子的心傳密碼。

8樓:迷樓

他老人家已經說得很清楚:「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是為解放全人類而受苦受難的,他是中國的馬克思。

9樓:知止而行

孔子不差錢,不缺官。不是為吃飯做官而活。

如果過自己的小日子或者隱居一下,那一定很自在。

現代人考上個好單位就一輩子知足了。我們理解不了孔子,還是格局志向不同。

孔子一輩子是憤青,不知足。看不慣戰亂,德失,大眾悽慘。

他想收拾一下爛攤子,想從制度體系和精神律令上撥亂反正。就知其不可而為之了。

10樓:小島主

其實我估計他老人家開始也不是想受苦難的,甚至他開始都沒想到要周遊列國。他只是想找乙個和自己家鄉差不多的國度,在那裡為官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沒想到這件事兒這麼難,從大國到小國,從貴賓到如喪家犬。

但難得的是他老人家始終不忘初心,乾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了。在那樣的亂世憑藉一己之力不能改變什麼,但真理就是真理,必須把它留給後人。

11樓:楊匯斌

孔子對自己學說的正確性非常有信心,而且他在當時那個年代確實也沒有對手。如果用儒家學說看當代的事情,一樣非常有趣,能看出很多問題的關鍵,當然,前提是對孔子的話有個大致不太偏的理解。總之,論語的深刻程度是值得一生去學習的。

12樓:sywh

孔子是魯國的貴族,對歷史和當時的世界政治局勢應該是比較清醒的。他應該也是清楚當時諸侯國各懷心思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實力逐漸強大,因而人心不古。建立新的秩序就一定要有犧牲,要生靈塗炭,這不利於團結穩定發展。

兩害取其輕,孔子覺得各國還是安分守己好過互相殘殺。

13樓:堅持是生活態度

朝聞道,夕死,可也。

纏講論語裡,以上面那樣斷句並解釋:早上聽說了聖人之道,傍晚就堅定地去聞見學行,是可行的。

我最近特別喜歡」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道離人很遠嗎,我去行仁道,它就來了「孔子的心靈修養真是高,知行合一,怎樣想的就怎樣做,也能做到。

周遊列國不只是精神上的追求,他是孔子現實的生活意義和價值。

14樓:白澤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門的人說:「從哪兒來?」子路說:「從孔子家來。」門人說:「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卻還要做的人嗎?」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怎麼能說沒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說:「我不埋怨天,也不責備人,下學禮樂而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15樓:

孔子無主張,更無思想,他老人家說的是大道,用現在話說叫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的客觀規律。因為我們是人,故述之為人道-五倫大道。這是首先要認識清楚的。

一般人認為孔夫子飽受苦難,殊不知夫子法喜充滿。從夫子讚嘆顏回即可見一斑: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此樂非外境刺激之樂,而是內心之法喜之樂,故《論語》開篇即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悅)乎!孔子為至聖先師,實至名歸,師內心之法喜,我輩不親自證知,實難意思言表!

16樓:雷之鼓

沒有誰逼迫孔子放棄他的主張,只是說,儒家的主張不合於世。春秋戰國,大爭之世,群雄並起。孔子維護周朝宗法,重禮講名,所以他的志向不能推行。

乙個有理想的人,他走了14年,回國了,教書,編書,寫書,玩易經。可以了。

17樓:指靈

神聖偉大者或聖賢的思想家,都從他們生活的時代和環境,看到了人類和社會的苦難和出路,所以盡其一生傳播神道或思想來進行啟蒙。儘管終生受盡磨難,不為時人所理解,但他們堅守信仰和思想,矢志不移,終會給人類帶來福祉。如:

耶穌、釋迦牟尼、孔子、蘇格拉底等等,無不是這樣的先聖。

18樓:大魏吳王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孔子能認識到春秋的亂局是由於禮崩樂壞引起,原本制約這些貴族的秩序崩潰了。他覺得解決這些問題是要重建這個秩序,所以推行自己的思想。

但是當時的局面,周禮已經控制不了諸侯大夫的慾望,孔子只能當乙個理想主義者。

19樓:離明六五

理解這種問題,要回到孔子生前的那個時代,當時的社會人物生活形態,孔子在那個時代並不特殊,他現在特別是因為他治學,他的學生傳承下來他的思想;在論語中有荷蕢人聽孔子彈琴而知孔子不遇,也有楚狂接輿惋嘆之語。在《左傳》守禮守義的貴族也有好多,這些人也一樣推崇禮,時代到後期周王室僅存的文化禮制,己經無力維持禮制,春秋所以區別於戰國,當時尊王攘夷還是主流。後來,進入戰國時代,六國兵戎相見,血流成河,這就是聽不進孔子禮制思想的代價,西漢時人做了總結,至少償試恢復禮制,但由於中華這片土地,中原王朝稍禮貌和善點,匈奴又來侵擾,國家民族又不得不戰爭;儒家禮制就是義製社會,但時代條件加地理環境因素,很難有乙個真正的孔子思想化社會治理時代。

20樓:其樂

世界上有些人,一生下來就不是為了吃飯而活著的。而且當官、賺錢這樣的事對他們來講太容易了,那不過是分分鐘的事,絲毫激不起熱情。

21樓: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追求的是乙個富裕、安定的社會,希望每乙個人都過得幸福。

為什麼終其一生都能堅持這個追求?很多人在當了父母之後都能做到為子女捨棄一切並堅持一生,同樣的原理。

22樓:霄霄

中國也和孔子一樣,幾千年來,依然堅持自己主張不變。

所以是中中國人自然懂得為什麼,不是中中國人哪怕他是個華人,他也不懂為什麼何必要解釋。。。。

23樓:工藤新一

這是孔子的理想。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卷而懷之。孔子嚮往的是邦有道,而孔子首選是出仕,是做官。他有自己的一套治國安邦之道,所以想找乙個有道之邦去一展巨集圖。

24樓:偶爾心碎

飽受苦難?

孔子到哪國都有國君接待,美女美食,這也叫飽受苦難?

而且身邊還有一幫徒弟,對孔子崇拜至極,連孔子走路、睡覺的姿勢,飯菜的樣式,都刻意模仿。

還有一幫人天天呼你作聖人,還不飄飄然?

只是在路途之中,偶爾一點小插曲,調劑一下。

這種生活,還要改變?

為什麼不堅持?

25樓:張口就違規

這不是他自己的思想麼? 他用自己的行動去踐行自己的學術主張,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麼?

這有什麼不好理解麼?

孔子周遊列國傳播儒家思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漢族一點也沒保留住?是我們拋棄了它 還是它拋棄了我們?

徐曉軼 不說其它了,單就治國來說,夫子所推的理念叫做文治 儒家有法嗎?而漢以後我們的政權基本都是文官體制,最後被西方借鑑而為現代文官制度,是現代國家的支柱性制度。至於夫子的其它思想,那都融入我們中華的血脈中了的 孔子犯了不少原則性的錯,為什麼仍能成為萬世師表?比思想還要深遠的是精神,積極進取 與人為...

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管仲 張儀成功,為什麼後世不學管仲和張儀,而要去學孔子?

大huge大Giant儒 讓後世的人學習乙個沒有真正成功過的理論可靠嗎?不是可靠的問題,你想想,讓大家學一些沒用的東西,對上位者來說,是最安全的。你如果是貴族的話,培養吳起?吳起讓你的地位只世襲三代。培養出商鞅的話,除非戰死,要不然爵位一代都傳不了。學習張儀的話,各個諸侯貴族都要巴結他。你覺得貴族會...

孔子終其一生,也沒有搞懂什麼是順其自然。 你怎麼看?

Ssong 長沮 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 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 為孔丘。曰 是魯孔丘與?曰 是也。曰 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 子為誰?曰 為仲由 曰 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 然。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闢人之士也,豈若從闢世之士哉?耨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