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桌球運動員用側切這個技術用得那麼少?

時間 2021-05-30 08:50:22

1樓:廣州斯巴魯4S店

你可以看單曉娜。 最近卡達女單拿第三那個。 直板反手推擋一直側切側擠。

直板因為反手威力不大,而且壓板困難才會選擇側切增加上台率和回球質量。橫版的反手不需要這個技術。而且切球後,很有可能變成臺內球,除了像馬林臺內技術超高的選手,很少人願意回到台內的。

馬林的側切是專門在練的,有紀錄片說過。馬林的反手能橫拉,推擋,側切。退役前還特別喜歡用反面真橫打(敲)來反手攻。

2樓:對臼絕兇虎

這個要看運動員本身的特點,馬琳手感逆天,馬龍是技術最全面的桌球運動員,其他球員本身的天賦或是打法並不適合加入側切。而且這本身就是乙個過度性的技術並不佔主流。

本人二王一馬那時代的球迷,就是看著這三個人的球長大的,對於馬龍的側切了解較少。就以馬琳為例,打球的時候側切一是為彌補反手的不足,二來是為了下一板的正手搶拉或是反拉。包括馬琳的反手擠等技術也是如此。

講真馬琳的側切也是圍繞著他的正手展開的,在其整個技戰術體系內結合的可謂絲絲入扣。

多說句,許昕也有這項技術,單論其側切並不差,但總感覺比起馬大廚來還是差點意思。

3樓:TimothyL

側切也分左側切和右側切啊,右手反手位側切是左側切,馬龍馬琳用的都不錯,右側切是偏中路側切,日本的松平健太用的最好。。。但說實話這個技術太難了,職業運動員都沒幾個練的好的,對手感要求太高,容錯率又很小。。。相比較之下反手擰容錯率高的多。。

4樓:

側切,即摩擦球的側面,可以無視弧圈球的旋轉,還能借其旋轉讓球更轉。

現役主力使用最多的馬龍,其實也很少使用,看比賽會發現,馬龍很多時候使用側切都是一種無奈之舉,是第一判斷錯誤,無法充分引拍進行高質量的回球,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側切技術這個球回過去可能就要冒高了,因為沒能在上公升期壓制住這個球,並且不能充分引拍,接下來基本就只能選擇退台了。側切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很好得過渡一板了,但是這個切確實很難切好,冒高被衝死,落點不刁被拉死,相對反撕反拉,殺傷力和穩定性都不行。

綜上所述:側切不是一項主流技術,也不可能成為運動員穩定高效的得分手段,而且也不好掌握。

5樓:雙簡秦叔寶

專業的不好用這一套,實用性差,業餘倒是能玩,

馬龍天賦逸品,能夠什麼球都有

看過馬龍對延安還換左手反拉,雖然沒拉著,但是很快,動作瀟灑

為什麼要有運動員這個職業呢?

黎眸 這個問題,有點兒深奧和哲學哦。從社會學角度,職業的誕生,肯定是有需求啊。至於為什麼有這個需求,這就是另外乙個問題了。我的這個回答,是不是也很,哲學呢。哈哈哈哈。 袁帥 首先你的問題就提錯了,不是為什麼要有,而是為什麼會有 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性本身就有爭強好勝與優勝劣汰的特性,於是乎就慢慢發展為範...

桌球運動員為什麼不有意發擦邊球?

煙斗老夏 不是不想,是做不到。不排除有個別人在無競技壓力的情況下能做到一定的擦邊比例,但實戰中就很難做到了,甚至還有可能直接失誤丟分。所以,實戰時,運動員想都不會想這個問題。 如意公子 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多站在自身的經驗出發,誰都一樣。但是很多事情往往不在我們的經驗範圍內。比如說我們平時玩玩桌球的情...

為什麼打桌球 羽毛球時候專業運動員都是左手是半舉的?

補課班西哥 人體在手臂發力時,對側的手臂肌肉也會同時收縮以達到平衡。舉起左手是為了擊球時右手發力更自然。保持身體重心平衡也是因素之一。比如我們可以仔細觀察,專業隊打球時,如果右手收小臂了左手小臂也是跟著收的。其他答案說什麼舉手為了護著肚子 手臂帶動腰的本人完全不贊同。先不說護著肚子的那個,手帶動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