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嗎?

時間 2021-06-03 15:05:05

1樓:嘉善寶

《慈悲喜捨》

池出蓮花被我見

我見蓮花甚汙流

此為佛予慈悲業

我於業中見蓮開

我見汙流甚蓮花

汙流予鰍好生涯

此為佛予慈悲業

蓮池原來名慈悲

我見蓮花與汙流

所作業皆勝於我

我欲消亡作蓮花

我欲消亡成汙泥

此為佛予慈悲業

心種汙泥見蓮開

這是我前幾年寫的,成為什麼,都可以是慈悲的體現。這就是阿耨多羅。

2樓:鬼柒

我算是有一點拙見,有感而發,卻不是什麼老師,只能算做同窗之間的意見交流。

那麼證正果說到底就是乙個渡人與否的問題,為什麼要渡人?

從邏輯上講,只有全人類一起幸福了,你自己的幸福才能實現,不存在你一人幸福,而其他人苦大仇深的情況,因為遲早你的短暫幸福也會被周圍人消磨乾淨。所以渡人就是渡己。

而只有你先過河,然後在河對面告訴我們怎麼過去,我們才能過去。所以渡己也是渡人。

從情感上講,大愛就是對眾生一視同仁的愛,而愛既是奉獻的同時也收穫了幸福,所以只有渡人才能算真正的愛了,只有真正的愛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3樓:雲上雪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肇公曰:愛佛功德,七住未忘,妙著難覺,宜應虛心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肇公曰: 例訪眾聖,求之諸心,優劣雖異,忘懷必同。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

肇公曰: 海為眾流之川,菩提神極之淵,始會無生,終必盡源。

【「而無所入,】

肇公曰:理無乖順,何入之有?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肇公曰:違理故入色聲,背色聲則會於理。理會無入,非入色聲也。自下眾果類可知。

臥雪釋曰: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始見佛道,入聖道法流。證得須陀洹果后,永遠不墮三惡道,故須菩提說,「須陀洹名為入流」。

雖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

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迴。

經中為印證「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之法旨,我佛如來舉證一例項,即證得須陀洹,可視為「『我得須陀洹果』」嗎?須知,諸法空華相,故假名入流,實「而無所入」,雖不入但假名為須陀洹果位。

肇公解釋,空性之理體,本無來去,故而「理無乖順,何入之有?」而違背理體,則妄入色聲,執迷境相。故而不入色聲,不執取境相,則契合理體,方可超脫,由此可推導餘下眾果位。

4樓:「已登出」

阿羅漢和菩提果還是有區別滴。 證阿羅漢,內空,就是盡一切內在的貪嗔痴,然後就離苦了。而菩提果有妙智妙行,開啟眾生智慧型,帶領/輔助有緣眾生離苦。

阿羅漢的叫做無我智,或者空智。佛/菩薩的叫做無生智,或者不二智,或者空智。但是兩個空智有區別,佛菩薩的空智是實相智,阿羅漢滴是有無相對的那個空的空智,就是沒有貪嗔痴就沒有貪嗔痴,稱為空。

有桌子/有罪就是有,稱為有。而菩薩,比如文殊菩薩仗劍弒佛就是要打破阿羅漢有無相對的空,開示有就是無有無不二的空。 諸法無住處,幻生幻住,而生命本性並不會去區別對待鮮花或者大便,都會平等滴像你展示。

生命滴本性是很平等滴,他沒有分別,沒有智慧型,也沒有煩惱。是璞玉,是佛性,人生都有。而成佛是需要修幻修幻證滴。

(本人的觀點是,小乘的有無空也要修,清除貪嗔痴。雖然觀念上和大乘的不二空有衝突,但是對治煩惱很有作用。反正我是都修的,一部分時間修大乘注重妙,一部分時間修小乘注重解脫。)

5樓:惠晨

《楞嚴經》雲:狂心頓歇,歇即菩提。

又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金剛經》雲:實無有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雲:實無少法可得,名阿耨菩提。

《圓覺經》雲: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又雲: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

《維摩詰經》雲:若有得有證,於佛法中為增上慢者。

又雲: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又雲: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

又雲: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6樓:梵夫

阿羅漢當然能滅苦,能滅煩惱,能入涅槃。

但是,乙個人既要知道自己是怎麼沒的,也要知道自己是怎麼來的,對不對?

那請問:眾生到底是怎麼來的?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能明白為什麼要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了。否則,對苦、煩惱、涅槃、阿羅漢和佛的理解和所證始終都是片面。

真理遠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佛陀的四大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的菩薩道修行並不是鬧著玩的。

7樓:雲中浪子

《金剛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

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

「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執著名相,既著我人眾生壽者,阿羅漢果亦不可得。阿羅漢名阿羅漢,而實無阿羅漢,是名阿羅漢。涅槃、菩提,是名涅槃、菩提,實無涅槃、菩提。

8樓:

金剛經裡不是已經說了嗎?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很多東西啊,不是能學到的,不是能立文字的。

有些事,你自性清楚了,就不用說出來了。

說出來,就已經變味了。

我佛慈悲,但也有三不度啊

更何況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我不喜歡當前知乎的佛學圈

因為有一些人喜歡把饅頭嚼碎了,餵給別人。

然後底下一堆張大嘴等著他吐出來吃。

問題是,你倒是吐點有營養的啊……

全都是餿了的……

(黛玉附體,化身懟懟)

凡是期望等我吐給你吃,自己不思考,不實修。

泥奏凱,我掐指一算,你我無緣

我講這些是希望你能思考,有新的心得產生,在思考的過程中,自性的光被打磨出來。

而不是,自我滿足,自我安慰,談玄論道,了不起啊。

有d用?

9樓:陳璽謠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過這個問題。

阿羅漢解脫生死和佛的解脫生死沒區別。

阿羅漢入無餘涅槃和佛入無餘涅槃也沒有區別,都是無餘涅槃。

於是有人就問了:那我直接證阿羅漢果,最快一生就能證道,它不香嗎?我幹嘛還要行恆河沙劫的菩薩道成佛啊?同樣的結果,放著簡單的我不幹,我還擱這極限挑戰呢?

龍樹菩薩就說:你的心也太小了。的確相比之下,二乘證果很簡單,但你怎麼不想一想,二乘為什麼能證果?

因為有佛出世啊!沒佛出世還有二乘嗎?人人都只為證阿羅漢、闢支佛果,未來還有佛出世嗎?

還有佛法嗎?行菩薩道,是在為未來的眾生努力,無人行菩薩道,佛法總有一天會斷絕,到那時,還有什麼阿羅漢嗎?

原文如下:

問曰:若人不能修行菩薩十地,不得度生死大海耶?

答曰:若有人行聲聞、闢支佛乘者,是人得度生死大海。若人欲以無上大乘度生死大海者,是人必當具足修行十地。

問曰:行聲聞、闢支佛乘者,幾時得度生死大海?

答曰:行聲聞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或過是數,隨根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行闢支佛乘者,或以七世得度,或以八世。

若行大乘者,或一恆河沙大劫,或二三四至十百千萬億,或過是數,然後乃得具足修行菩薩十地而成佛道,亦隨根之利鈍,又以先世宿行因緣。

問曰:聲聞、闢支佛、佛,俱到彼岸,於解脫中有差別不?

答曰:是事應當分別。於諸煩惱得解脫,是中無差別。

因是解脫入無餘涅槃,是中亦無差別。無有相故。但諸佛甚深禪定障解脫、一切法障解脫,於諸聲聞、闢支佛有差別,非說所盡,亦不可以譬喻為比。

問曰:三乘所學,皆為無餘涅槃。若無餘涅槃中無差別者,我等何用於恆河沙等大劫往來生死,具足十地?不如以聲聞、闢支佛乘速滅諸苦。

答曰:是語弱劣,非是大悲有益之言。若諸菩薩效汝小心,無慈悲意,不能精勤修十地者,諸聲聞、闢支佛,何由得度?

亦復無有三乘差別。所以者何?一切聲聞、闢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

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寶種,非是大人有智之言,不可聽察。

10樓:丟賬號的

修三藐三菩提不是要讓你一定去付出要你去死,目的是讓你擁有智慧型(你先想要的)

而且可能擁有智慧型都不算完,不然三藐三菩提改成「擁有智慧型」就行了沒準往生極樂世界確有其事

方法都給你寫好了

我個人是不想求佛祖(全靠聲聞?)的(雖然還是被幫了),但如果你求了他就去按照他的要求做,公平一點

本人是嗯悟!(最終結果不太有區別)

做壞事惡事真的不好,因為會有報應,反之,我沒怎麼做過好事,不會知道象徵性的就這麼給你說一下,不用問我別的

老問問題,心有疑惑

我直說我的體驗,你問就是「生」,生生不息,到死為止,死後止了嗎?死和寂不一樣,涅槃才會寂靜,死後也會輪迴

那麼如何寂靜,三邈三菩提才能究竟涅槃

也就是說,直接死心吧,不必去證,輪迴的苦也終究逼著你證完僥倖去聲聞的話,不可能解脫

11樓:齊天大聖

雖然從原始佛經來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無非就是覺悟到苦集滅道而已,但是只有佛覺悟的苦集滅道才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他人即便證得的和佛陀一模一樣也不能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2樓:護法居士

不錯不錯,知道你心裡一直有這個疑問,今天終於來正問了!

我用世間法來比喻給你聽,應該不難理解。

比如有別人家的兒子這麼說:我們家很有錢,我不上學不工作,我爸每月給我的錢足夠我花的了,我有必要上學和工作嗎?

樂光明,你要知道聲聞乘的靠山就是如來,聲聞乘人就像是佛的兒子,是靠佛吃佛,類似於是佛陀家的「富二代」。

樂光明,你的問題又類似於有人說:我爸把我養活了,我還有必要承擔責任去養活別人嗎?

樂光明,就像世間財主的「富二代」中,有些子女就是坐吃山空,「無憂無慮」了此一生。而財主有幾個優秀的兒子能夠繼承家業,還有能發揚光大的。

樂光明我再比喻給你聽。

比如單位裡的員工,你的同事,人人都是精緻利己主義者,只要月底能拿到工資,就盡量不去關心多餘的事,單位的業績好壞那是領導操心的事,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亂說話,不得罪人,大家和和氣氣,少煩少惱,把小日子過好不香嗎?樂光明你覺得這種人怎麼樣?是不是單位裡有很多這樣的人?

再比如歐洲有許多高福利國家,如果他們的人民都不發「大乘心」,安樂於現狀,沒興趣關心什麼亞洲非洲亂七八糟的破爛事。而這時有個國家叫中國又有「野心」又勤奮,不斷地把原本屬於歐洲的生意搶走,手機也好核能也好,然而歐洲國家的人民就想著保住高福利的精緻生活,厭惡「生死」和煩惱,不願參與與中國的競爭。那麼你說那些國家的高福利有可能一直維持下去嗎?

樂光明,想必你知道有一家公司叫華為,華為的老闆叫任正非,他有個小女兒叫姚安娜。那麼你說是任正非的煩惱多、還是姚安娜的煩惱多呢?是任正非有時間花錢享受、還是姚安娜有時間花錢享受呢?

大家是會敬重任正非呢、還是更欣賞姚安娜呢?你會看得起誰?

好,我比喻說完了,你應該懂我意思了?樂光明,上面財主家坐吃山空的子女,比喻聲聞乘人;能維持家業,但不能發揚光大的,比喻闢支佛乘人;能繼承家業,並能發揚光大的,比喻菩薩乘人。

所以你的問題,阿羅漢不能滅苦嗎?不能滅煩惱嗎?不能入涅槃嗎?

阿羅漢能滅苦!阿羅漢能滅煩惱!阿羅漢能入涅槃。

但是阿羅漢未證菩提,所以阿羅漢只能入有餘涅槃。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才是根本目標,究竟安樂!

補充一句:上面為了使你發生智慧型,我用世間法比喻佛法,並不是鼓勵你去追求世間功業,否則就把方向搞反了。

為什麼金剛經中說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安卓爾 於二乘而言,一切法生滅無常。於大乘般若,則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何以故?心真如故。則一切法攝歸金剛心時,則一切法即不生不滅。楞嚴經中說為五蘊,六入,十八界,四大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回到題目來,所發菩提心者,即能現觀真如心具金剛性,而萬法皆真如心所生所顯,本真如心功德力用,而真如心不生不滅,金剛常...

為什麼辦狗證的成本要這麼多錢?

社會拾春 收錢是應該應用在相應的組織建設上,但是的確我沒有看到太多的相關組織。每年繳納的費用如果用來管理,中國的寵物行業也不會這麼亂,說白了就是大家並沒有想有組織的進行統籌管理。我是提倡滅殺流浪動物的那一批人,不管是為了健康 安全 還是美觀,我們都應該這麼做。但是不應該是由城管出面,不應該是巡邏隊到...

要六萬六的彩禮真的多嗎?

熙熙 我看了一下罵女生的都是男的,還說有錢都不願意給。罵人之前能不能查一下法律,男生家給他買了房很厲害了嗎,如果是婚前全款,這個房子跟女孩子一點關係都沒有,都是屬於男生的婚前資產,說難聽點就是在給自己的兒子留婚前財產,做投資,現在女生就是嫁給乙個窮小子,以後結婚了生孩子都是要一起賺錢養的。也不知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