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仿製品文物有什麼意義?

時間 2021-05-31 14:06:09

1樓:未央宮裡的克虜伯

做為某小博物館文保中心的一員,也仿製過一些文物,可以說,在技術層面,很多仿製品是完整重現了原件的細節,包括範線、鑄造缺陷等,在實物不在館裡的時候是研究的好資料,之所以寫仿製,是因為這些年文物複製中原工藝原材料原大小的要求和手續實在太讓人掉頭髮了。

博物館裡文物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重要文物,具有多種的文物價值和內涵,往往在多個展覽陳列中都需要使用,這種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一般就需要仿製品登場了。

舉例乙個:我們館的M1:11銅鼓,一級文物,迄今廣西發現最高端別的漢墓出土,原件在甌駱遺粹陳列,但出土於貴港,所以貴港博物館羅泊灣漢墓展廳有一件仿製品,我們老主任出品;鼓上的紋飾是航海船紋,所以南海博物館陳列需要,有一件仿製品,記得是蒙叔的手藝(有段時間用的是借展的真品);是廣西儲存最好的石寨山銅鼓,所以廣西民族博物館銅鼓陳列需要,有一件仿製品。

總之,都是為展覽陳列服務,在不同陳列中展示文物的價值和資訊。

2樓:晚更青

不只是博物館有仿製品,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有專門的部門,來仿製之前朝代的器物,以供不時之需。

尤其宋徽宗趙佶,嗜古成癖,「斥資出力」~《宋史禮志二》記載:

宋徽宗大觀初年(公元2023年),設定議禮局「詔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屬」。

這標誌了宋代官方大規模仿造青銅器的開始。

除此以外,宋徽宗還組織人馬編纂了一本《宣和博古圖》,著錄了當時皇家在宣和殿收藏的歷代青銅器,共20類839件;

你說他這麼幹,除了「以權謀私」之外,是覺得當皇帝太無聊,還是嫌手裡國庫錢太多呢?

對於宋徽宗這個大型文物仿製專案,清代《四庫全書總目》評述說:

其書考證雖疏,而形模未失;

音釋雖謬,而字畫俱存。

讀者尚可因其所繪,以識三代鼎彝之制,款識之文,以重為之核訂。

當時裒集之功亦不可沒。

所以啊,現在博物館裡的仿製品,和宋徽宗當年幹的事兒,有著同樣的意義啊……

3樓:唐物

博物館做複製品又不是只扣個造型,整體上,複製品要達到博物館展出要求,是要一比一複製的,細節要求非常高,你從原件上能看到的東西基本複製品上都能看到,這對於儲存條件嚴格材質脆弱的文物很有意義

4樓:馬桶豬

1個人理解,對於一些無可替代的文物,通過複製的手段,能夠完整布展的敘述。

比如說,假設咸陽發現了傳國玉璽,這個東西,國博也想要,陝博也想要。咸陽是出土地,展覽需要,能夠展現作為秦代國都的內涵,陝博說我這還有乙個秦統天下的常規展覽,大陝西十三朝帝都乙個不能少,國博說我這要完整敘述中華帝國的形成。怎麼辦?

自然是要複製。

2不可移動文物的展示。鍾山石窟造像,陝博複製展出,你給我調撥一下試試?

3完整文物環境的展示,比如西周車馬坑。墓道的模型,壁畫的復原複製,其實本質,還是讓你理解文物。

5樓:螺旋真理

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文物資源與使用的矛盾,譬如原物可能因為自身條件不滿足展覽所需條件,展覽可能導致文物受損;文物被調撥到了別處,文物被臨時借用等等情況,但是在展覽中不展出該件文物會對展覽造成關鍵的資訊空白,在這種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博物館會考慮使用複製品展出。

但是複製品的使用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其一是告知原則,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職業道德》「4. 7 複製品」:

「博物館在製作藏品的仿製品、複製品和副本時,要尊重原物品的完整性,所有複製品都必須有標明其為複製品的永久性標識」的規定,還要在展覽中標註給觀眾。

文物藏於某個博物館的理由?

木清 博物館就像是一步歷史縮影藏館,若干年後我們這個時代記憶也終會就在博物館,成為了教科材料。在時間的長河中終歸只是一瞬,被記載,不遺忘。 搖籃 從文物角度出發的 文物收藏於某個博物館的原因 這個問題是需要具體文物具體分析的 從博物館角度出發的 文物為何會被某個博物館收藏 我倒是可以來說說 題主首先...

博物館中有哪些失而復得的文物?

旅順博物館所藏殷商甲骨。旅順博物館現藏2200多片甲骨,其中只有587片被 甲骨文合集 收錄。因為這些都是原本在戰亂年間散失的文物,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才被旅博收集。那587片已經被收錄發表過,後來得而復失失而復得的甲骨,就包括著名的 岩間德也大龜甲 而那些原來沒發表過的甲骨,更是有很高的價值。旅...

有什麼好方法可以看到博物館文物上的細節?

林漫步 其實比較大型的博物館大都做了數字博物館,原型拍攝建模,可以隨意放大縮小翻轉檢視,比如故宮博物館的數字多寶閣 https www.dpm.org.cn shuziduobaoge.html 其他的省級博物館也都有類似的線上展品展示,比我們到博物館參觀更能看到細節,畢竟到博物館再仔細參觀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