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沒有大佬可以講解裘 大氅 斗篷 大袖衫 披風 褙子 比甲 罩甲內容及常見誤區,有圖釋更好?

時間 2021-06-03 09:57:49

1樓:春梅狐狸

基本支援 @白河寒秋 的回答(白河寒秋:請問有沒有大佬可以講解裘、大氅、斗篷、大袖衫、披風、褙子、比甲、罩甲內容及常見誤區,有圖釋更好?)

這幾個概念無法共生於「古代服飾」與「漢服」;「古代服飾」下可以勉力解釋,但是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漢服」下幾乎無解,因為漢服定義隨時跟著質疑的聲音和圈內的博弈而發生著變化;

希望所有人,不論自詡是什麼身份,將「名物考辨」看得更重更難一些,並且接受絕大多數「名物考證」是有爭議的、甚至是根本無從解答的

春梅狐狸:《現代漢服體系2.1》在同袍中被認同度有多高?

自帶胡氣,早期漢服運動裡基本沒有這個詞(裘冕也跟你們沒關係不是)

大氅

早期也沒有,後來瞳莞等商家根據《聽琴圖》做了仿款,將外套命名為「氅衣」、「大氅」,才加入了這場混戰。

瞳莞款氅衣

問題在於,《聽琴圖》所呈現的細節無法解答漢服圈關於「氅衣」要不要開衩、如何開衩的問題。甚至於,《聽琴圖》都無法回答,自己那件應不應該叫「氅衣」

斗篷

大清真香,沒有什麼好說的

大袖衫

在漢服圈一開始就出現了,故名意思,大袖的外套都可以被無腦地歸在它的麾下,從曲裾到齊胸襦裙,從直裾到齊腰襦裙,都可以搭配,甚至一度大家覺得買它最划算。

但是「大袖衫」的名字,不如「大氅」看起來不明覺厲,所以後來就不太有人用了,改用「大氅」「披風」之類的稱呼,這種名詞受到質疑就換乙個但實際上換湯不換藥的做法在漢服體系裡很常見

至於網傳的那些「大袖衫」與「大氅」、「披風」的區別,更是無稽之談,幾個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東西之間如何玩「大家來找茬」?

披風

早期一度與「斗篷」混淆,得益於明制漢服的崛起,才佔得一席之地。

漢服圈對於名詞的使用一直比較孤立和片面,所以「披風」在漢服圈中所指要狹隘許多;但是,漢服圈對於具體款式的使用,又一直比較隨意、愛自定體系,所以「披風」實際上的使用已經超出了……emmm,已經亂七八糟了

褙子

「褙子」和「大氅」一樣,名字裡佔了乙個不常用的字,就讓漢服圈認為這個詞自帶 β格,然後便隨地亂用。其實最早漢服圈也用過其他詞,後來卻把所有對襟窄袖的叫褙子,後來又搞出來大袖,最後就是,宋制的對襟款就叫褙子。

早期被子

「褙子」的流行過程,詞義混亂擴大的過程,其實就是漢服名詞亂象的縮影

比甲

「比甲」的名稱雖然早就存在了,但是具體的漢服款式卻在這十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開始做的是影視劇無袖,甚至是所有無袖都叫「比甲」,後來明制流行後才逐漸變成現在漢服圈裡常見的比甲。

交領比甲

罩甲

出現的原因特別簡單,就是漢服圈裡有的男人是幻想自己是濟世儒臣,每天有搞不完的祭祀和儀仗,但是有的男人就換成自己是救世武將,左邊一支錦衣衛,右邊一支御林軍。

最後,對著明朝古畫文物做出一堆韓服款,還特別喜歡問天問大地,問中中國人為什麼不認識這個衣服,覺得自己特別煥才不遇。

2樓:白河寒秋

———來了來了,這就來回應霽川君更新後的所謂「辯駁」,由於每條都很荒誕,隨便挑幾條寫。黑色框文字為引用該答主答案,藍色框為引用我自己。

言論一確實令人驚詫,漢服圈「我即歷史」的毛病怕是永遠改不了,我的原話是非常明確的限定主語

再來看看漢服是怎麼定義「(漢服式)大氅」的,順便貼上「(漢服式)披風」:

如果光看文字,而不施展讀心術地去提取這段話對兩種服裝結構的定義,只能讀出「直領對襟,全緣邊是大氅,其他三種情況是披風」,因為加了一堆朝代提取不出任何結構資訊(畢竟不能施展讀心術)。再總結一下就是「全緣邊和另外三種情況的直領對襟全是漢服」。嗯?

羽織也直領對襟,它也是「漢服」?或者我幫你挽個尊,羽織的穿搭層次不同,但按照漢服圈的定義羽織和氅衣/披風在結構上豈不是沒有任何差異?畢竟羽織可不是只有你貼的那種高糊圖啊,各種緣邊型別的羽織都早早問世了。

再來看看我的原話:「毫無區別」,這四個字是簡單粗暴了點,但能粗暴過你「直領對襟」的定義嗎?而且「毫無區別」的意思是「定義混淆至極,起不到絲毫區別作用」,這和「冰箱論」有任何關係嗎?

指出你們的概念很不準確甚至把日本服飾都包含進來了=我在宣揚「日本是中國的冰箱」?邏輯第二次死亡。

其他關於女式披風啥的我就不詳細說了,所謂「反駁」基本都在自己打自己的臉,畢竟題主也很明確打了「古代服飾」的tag。還有臉打出「明代自然不會包含清代的叫法」這句話,漢服圈今天也在改寫「古代」這個詞的定義。

最後這句話要是成立,那些只把「才疏學淺」當作矯揉造作的謙詞,還好為人師胡亂解答的人,豈不就是「流氓本氓」?希望您下一次的「勉強一駁」能稍微注重起碼的知識和邏輯,不過那恐怕得把現有的答案都刪掉,否則豈不是又在自己打自己臉?

————10月11日原答案:

題主同時打了「古代服飾」和「漢服」兩個tag,但它們是矛盾的。

如果題主想問的是「漢服」語境下的定義,那麼看其他兩個答案即可,「漢服圈」對這些服飾名詞都有散漫而不系統的定義。這些「漢服式名詞解釋」類似順口溜,主要目的是簡單粗暴地「傳播」,不追求「真實性」「準確性」。而且經常隨著被質疑而刪減縫補,沒有什麼定性可言,但優點是簡單淺顯,便於記憶,客觀上能給完全沒接觸過服飾史的人提供一點正確的知識。

如果題主想要了解這些概念在「古代服飾」語境下的原貌,那麼我必須指出,一定要摒棄這種「漢服式」名詞解釋,因為它們是對服飾史名詞的破壞,是基於錯誤的史觀而得出的錯誤解釋。拿另乙個回答為例,漢服概念中的「裘」只是截斷在唐朝的無根之水(且並不正確);漢服概念中的「大氅」和「日式羽織式外套」毫無區別;漢服概念中的「褙子」根本體現不出男褙女褙是兩種不同的發展源流;漢服概念中的「披風」完全無視了女性還有一種立領對襟的服飾也叫「披風」;漢服概念中的「常服」「禮服」難以立足,比如「披風在清朝之前不曾是普遍正式的常服更非禮服」,但漢服圈以其是「明制延續」為由挪用,然而究竟何謂「明制延續」?不得而知。

諸如此類的錯誤不勝列舉,它們都有乙個共性——「反歷史」。

與真實歷史相去甚遠的「漢服式」名詞解釋

服飾史中許多看似簡單的概念,其實都是無法三言兩語展開的「大名詞」。如何在歷史漫長的時間線上把握它們的發展源流,如何制定準確的歷史分期,又如何根據分期並按性別等標準對這些概念進行「名」與「物」的對應,是令無數專家學者頭痛良久並將繼續頭痛下去的問題。他們的「頭痛」並不意味「無知」,而是太過「深知」,「三重證據法」「名物考證」「嚴謹治學」...

這些詞都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其價值不容鳩佔鵲巢。所以我在本文開篇才會說,「尊重真相、以史為據」的概念與「抹殺歷史、立見其涸」的概念,二者完全矛盾。

題主問了「概念內容」和「常見誤區」兩個問題,原諒我的知識儲備無法正式地對前者進行作答,上述所有是我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

如何在dnf搬磚,有沒有大佬講解一下?

byjm 自動早晚被封,只能手動。穩定搬就只能風暴,乙個角色20分鐘150W,近2.5塊錢,1個小時就是8塊左右。撐死了一天100,搬到吐,雙開或多開有風險。現在起號成本高時間長,真沒必要在dnf上班,除非工作實在清閒或者學生沒事幹,想賺點零花錢。有這時間去和朋友玩一玩,出去看看妹子不好嗎,虛擬世界...

有沒有大佬講解一下《亦是此間少年》這首歌的歌詞?

稚沢梓 死後齊掛東南 應該是得有 齊掛 這個動作,才能表達齊齊殉情的感情堅貞的感覺 死後 再 齊掛 就是說雙方因為某些原因死後,屍體被掛到了樹上是吧? 大樹 我要讚美寫這首歌的人,真是個天才。第一,他把這玩意發在了網易雲這種聽歌的平台上,說明他已經在心裡認為這是一首歌曲,他把這玩意兒叫做歌曲,真是破...

有沒有大佬可以推薦幾本雞湯?

和未來有約 相由心生,心隨意轉。人這一生,外在如何都可隨意,唯有內在的一顆心值得好好修煉。半生已過,看透了人,認清了心,才能護得自己後半生無悲無苦,一生順遂。心只有一顆,變化卻無處不在,但只要初心不變,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你都能在變化中立足立身。最好的路從不在腳下,而在心中,腳下的路會變,但心中的路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