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怎麼看?

時間 2021-11-04 03:29:14

1樓:涼午

我看過乙個片段,乙個老師和一幫問題青年的對話。

老師:其實我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不是嗎?

學生:你當然好了,你拿這個工資,你坐在這裡,你又知道我們發生了什麼?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在面對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時,乍一看是一句好話,可是這句好話裡面帶著冷淡。

就像這個老師,她切實沒有經歷過他們的苦,但依舊選擇伸手帶著他們,就是因為,人是可改變的,而改變的一點在於是否有人給予他們善的根。所以啊,未經他人苦,也應種善根

2樓:蓮動下漁舟

誰都是人,不經歷誰又知道結果會是怎麼樣呢?你能做成的,別人按你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成;你做不成的,別人也未必就做不成。事在人為,不是說誰都能為,也不是說誰都不能為,只有試了才知道。

3樓:淡然

不知道,這個世界總會教會你什麼,讓你失去什麼再得到什麼,過程難以忍受也要忍,時間會告訴我們一切想知道的,人也會經歷各種事情,各行各業經歷有所不同,所以不要去花時間在其他人身上,這是一種錯誤

4樓:滄海建木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是一句共情的話,內涵很虛沒有對錯。

首先,想要勸他人善就必須經歷他人難嗎?顯然不用,共情只是讓對方更容易接受,而不代表對錯。所以這句話不善,如果以此為理那麼就無法去勸人為善了,那麼人與人就更加疏遠了。

其次,勸人為善的「善」也未必就是善。所以難度大也不是壞事。

我對此話的看法是,可用不可信。在世為人應該:以德服人、以禮待人、因勢利導、共情勸善。

5樓:可可豆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自以為是的勸告別人,但我們未必了解他所經歷的一切,就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一樣?我們學了那麼多大道理,還不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所以對他人的好就是理解他人,做好共情

6樓:車頭燈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很精闢。在生活中確實是處處可見這種現象。真的,有時候沒有經歷別人所遭遇的,沒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出發去對待整個事情的經過,根本就沒資格去評判和建議些什麼。

這個時候我覺得最適合的還是做個旁觀者,順其自然就好了

7樓:慧眼識珠

哎呀,一句話搞定,一心向善,莫問前程

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世間自有真情在

因果有輪迴

不要想太多

先找準自己位置,好好幹,好好學

8樓:樹洞姑娘

非常贊同。

別人的經歷和感受只有自己知道,說再多都無法言盡所有的細節和心念,可能旁觀者會有所共鳴,但大多數是看不到事情的本質,在沒有看清一切真相的時候,不停地勸別人很容易發生物極必反的情況,反而產生不太好的效果。

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受過的身體疾病痛苦以及一些心理上的委屈和傷害,和別人說再多再多,也無法讓別人完全理解。

【記得有看到乙個故事,在山村裡有乙個中年女人一直生不出孩子,總是受到鄰里鄰居的指指點點,導致性情起了變化,自尊心很強,也很強勢。後來當地有了傳言,聽說她把別人家的孩子踹下自己家門前的養魚池裡,還經常給別人家小孩吃壞掉生蛆的食物,都說她看不得別人家孩子好。後來當地發生了很多事情,經常丟孩子,村民都以為是她害的,其實不是,最後查明了真相,也揭開了很多事情的原委。

因為某天那個孩子跑來說她生不出孩子的惡語,還傳述家裡父母的話,說養魚池裡的魚和蝦都應該給別人家,反正他們家沒孩子,兩人吃不了多少。氣的她忍不住上前撕扯,掉進了水裡。還有她一直供養神佛,祈禱可以生育,供祭很多水果和食物,供完了自己都捨不得吃,放了很久,小孩跑過去玩耍,經常會偷偷的拿吃的,結果拿回家被父母發現是壞的,結果一傳

十、十傳百,三人成虎的曲解了事實。】

這個故事給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當然故事裡還有很多別人的人物情節,懶得說那麼多了,但是當時看完整個,感覺心裡一震。很多時候,我們都看不清真相,就妄言判斷,並且各種隨意評判,其實非常不好,有時候甚至會對別人造成傷害。

所以我一直非常認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也時時提醒自己,注意言語。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說完了,就這樣。

9樓:陳麗麗-廣州律師

每個人的際遇都不一樣,每個人也都不可能百分百體會別人的感受,所有的壓力和痛苦都需要每個人自己承受。所以,在我們對別人的行為進行所謂的判斷時不能武斷的下結論,讓別人做個善良的人。或許,他本善良,但經歷了很多,現實逼著他改變,成為了我們大眾所認為的壞人或做了壞事。

10樓:奚旖春

未經他人苦,勸人食肉糜。

某人成績不好,你好好學啊。

某人事業不順,你好好幹啊。

某人婚姻矛盾,你好好過啊。

某人吃不上糧食。你吃肉啊。

未經他人苦,就不會知道他們面臨的真正的障礙,也不會懂得他們應當制定什麼樣的目標和計畫。不然就會出現第二個老王:先定個小目標,乙個億。

11樓:ProvenceChanHM

每個人都有自己需要經歷的苦難,即使聽起來差不多,個中也會各有各的特色,我從來不會勸別人善,首先,這不是我的事情,做人切記不要多管閒事,再次,別人經歷了什麼,他一路走來有多難,我不知道,即使同樣的苦,在每個人身上發生,可能痛感都不一樣,自己覺得小事可能他就是大事了,還是那句,管好自己就好了,我們不是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不是我們幹的

12樓:日明

一善解百災。

無論現在的你經歷過何種困苦,請保持你內心的善良,因為世間唯有善給別人溫暖。

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語言;一句善解人意回覆;一句讓人感動的話;都是你也想要的。

因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你已體會到苦難,請把它作為你歷練的機會,因為它只會讓你成長變得更加成熟。

而你的善言善行卻能撫平別人的傷口。並點燃啟迪別人內心的光明與希望。

13樓:春天的樹林

對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子非魚,安知魚之苦。

看似相同,其實不同。

即使同是100斤的重量,

壓在每個人身上也是不一樣的感覺。

14樓:開心一刻

我挺贊同這句話的,事情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永遠體會不到他人經歷的苦難,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學會利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益,沒有實際意義的安慰勸告我覺得都是空白,在勸人要善良前看看造成的傷害有多大?能不能有好的建議減小損失,這樣的勸告才是有用的。

15樓:滾滾長江東逝水

別人不問,我不會刻意規勸;別人問了,至少不會鼓勵人主動作惡。

主觀惡意和無心之過,有質的區別。前者,冤冤相報何時了。「苦」,最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比較對自己有利,比較容易切中苦的本質,最終更容易不再苦。

16樓:我們是朋友

作惡,被傷害的人就會怨恨自己報復自己,就會與自己為敵,為惡越多,敵人越多,自己越危險,就越不順利。所以,任何時候,都不作惡,不為作惡找藉口。不作惡,其實是為了自己平安為了自己順利沒有劫難,最終都是為了自己。

17樓:正定

意思就是:不要浮於表面或者某乙個簡單渠道得來的訊息去看待別人,先要客觀、冷靜地了解一下對方經歷的始終,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來交流。

剛哥有句名言:那你得離我遠一點,我怕雷劈著我…

18樓:清揚看看劇

記得「老郭」有句話說的特別好:「平生最煩那些勸人大度的人」,這句話是說到根上了,你知道別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生活中總有這樣的人,一副菩薩心腸,覺得自己不說上幾句就像要憋死一樣,勸人家想開點,勸人家算了,可事情到他自己的身上又會有不同的樣子。

你我皆凡人,誰都不能一味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俯視眾生,都要經歷生活的酸甜苦辣,誰也不容易。

開導、勸慰往往都是點到而指,勸人善是積德,可總有人不會理解,善良是人的本性,這玩意兒還要讓人勸?

19樓:卿雲妮妮

生活很苦的人,自己的怨還沒化掉,他需要有人聆聽。聆聽的過程就是他疏導自己的過程。

不用你去勸善。你在聆聽的過程就是善行了。聆聽就是善意,他怨苦化解一點,他的心復甦了,自己就會去行善。根本不用勸善的。

所以你沒有聆聽他,直接就勸善,這不強迫壓制嗎,拔苗助長嗎?!

還有,你讓他行善,你咋不行善!面前有個好機會,就是聆聽他人的苦,深刻理解他人。

20樓:真實的謊言

永遠不要只活在一句話裡,一句話決定不了成事,成事不是一句話可以決定的,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包含了經歷中的善或惡,它如現代語言裡的做大事,不拘小節是一樣的,它們的共性就是廣義,這麼廣義的語言怎麼能來拆解勸他人善,人的善惡是無需來勸誡的,你如果勸人向善,那麼惡誰來承擔,如果你勸人向惡,那麼善良的人或事該往哪兒歸置,很矛盾,這類的問題不需要去想太多,用馬克思的一句話來概括,「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矛盾是解不完的,勸人先勸己,勸己不勸他人善,勸人後勸己,勸人不勸己向惡。

21樓:胡蝶

總的來說就是永遠沒有感同身受這個事情。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不一樣的,永遠不要用上帝的視角看待其他人身上發生的任何事情,1沒有必要,2毫無意義。

未經他人苦,這個就已經奠定了乙個基礎,這個人在受苦或者是受過同樣的苦。莫勸他人善,我覺得這後半句更多的是不要想這個人去原諒他人,這個感覺多一點。

其實中中國人一直有乙個觀念,就是會想要聚集,這樣就是造成,明明是你自己家的事情,變成了很多人的事情,然後其中就會有各種建議,纏繞在你的周圍,然後歸集在一起就是「為你好」。如果為了我好,為什麼不在我受苦的時候幫助我呢?如果為了我好,不是應該和我一樣氣憤和傷心麼?

所以不要說著「為你好」的話語,去傷害別人。

22樓:be thankful

這句話成為不少人口中長說的代名詞,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知道別人的處境,就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別人,從來就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只有針扎在自己身上才會知道有多疼。

無論如何對別人描述你自己的痛苦,除了有同樣經歷過與你感同深受的人,不會有人能理解,這就是人性。要想真正體諒別人的感受與痛苦,必須承受一樣的痛,不然只能是同情或憐憫,而並非感同身受。

當自己正經歷著環境和磨難時,迫切地想讓別人來了解你的痛楚,但其實你想要的只是一點鼓勵與理解,可到最後不過是變成那些客套,甚至是些刻薄的嘲諷。

所以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乙個完全能夠理解你的人,與其煎熬著不被理解的苦楚,倒不如試著獨自抹幹眼淚,把所有的委屈和不堪都嚥下去,學著自我消化,這樣才會成長,變得更加強大。

用大白話說就是,別人經歷過什麼你不知道,別站著或說話不腰疼。

23樓:心路何方

他自己的覺醒,他自己的醒悟,才是真正屬於他自己的,所以我們不參與任何人,就比方我們,當別人勸我們的時候,我們也不一定會聽吧,我們也是剛強難化的吧。

所以人性皆如此,看到他人的所作所為我們如何改自己吧,因為人都有共病,共同的習氣毛病,共同的貪嗔痴慢的病,自私自利的病,人我是非的病,殺盜淫妄的病。

真的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嗎?

羽樂呀 你代替不了別人感受,就沒有為他發表態度和做法的權力。每個人一開始選擇善良是本人做出的決定,在一些時候選擇不善良也是他的權力,你既然代替不了他人的人生,就不要過分的干涉別人的做法。 離沐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這句話在網上很流行,還有人藉此發出看似包含智慧型的忠告 遠離勸你大度的人!這看似的...

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大度。

自從結婚以來事事感到婆婆的偏心 你這是逼你婆婆喜歡你,你婆婆偏心誰那是她自己的事,哪怕她一天都不幫你帶孩子,天天給你嫂子端茶倒水,也跟你沒關係,你沒有資格也沒有理由指責你婆婆。即使心有不甘也是你老公出口指責他媽。我去上班,孩子他們帶就是應該的。不管你上班不上班,孩子都是你跟你老公的,你婆婆沒有義務也...

怎麼反駁「未嘗他人苦,莫勸他人善」這句話?

考拉鵬 為啥要反駁?人家的事情,人家自己的決定,痛或者是樂都是他自己享受的事情。勸人這個事情,本窮嘚嘚了十幾年,後來曾經苦於他為啥不聽我的金玉良言。突然有一天明白了,人在世上,最終遵循的只有自己的本心,勸人是好心,但是九成九是無用功。能聽明白的,一般人家早就明白了,你只是他自己的乙個機緣。聽不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