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窮山惡水出刁民這種論調會是政治正確?

時間 2021-10-26 20:24:47

1樓:楚琰

首先,並沒有感受到什麼「政治正確」,只不過知乎人開始通過「村官體驗」「童年經歷」等出發點,有意識地直面農村問題。就像元首老人家那樣,先走進去,才能知道怎麼精準扶貧。

題主舉的那個例子本身並不合適。無論城鄉,拆遷都是乙個討價還價、達成協議或談判破解的過程,索要賠償都有正當和過分之分,對面的拆者也都有欺壓和不欺壓之分。只不過城裡本來就比較擁擠、人多眼雜,而且價值觀體系不太一樣,所以不太容易出現為了多要補償而臨時搭建空心磚棚子這種事兒。

大家都知道,我們女性,無論如何強調平權,都無法迴避在社會治安、人身安全問題上的平均體量弱勢。那麼我出於乙個普通女性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

乙個地方我乙個青年女性「敢不敢去」、「敢不敢乙個人去」,應該可以側面反映這個地方的治安可靠性給人的平均印象,以及對女性的惡意程度。那麼我列舉幾個場景來分別說一下。

1,夜間北上廣的繁華街頭。敢去。人是社會動物,扎在有基本公共秩序的人堆裡自然會比較有安全感。

2,電影《無人區》裡面描繪的那種地方。光天化日也不敢。這種地方的基本特徵是交通十分不便、公民意識法制意識極弱,男性性生活的機會又極度匱乏。

3,我姥姥家的小山村。敢去。因為我熟悉那裡,了解那裡對「自己人」的淳樸和無害,儘管那裡很窮。

當然,我跟那裡的一些社會規則還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都是作為做客的親眷短居,用自己的經濟支付換取優待。

同樣是農村,同樣問題多多,青山綠水和窮山惡水之間因為資源的不同,也會呈現完全不同的社會面貌。

2樓:馮馮火火

城市人,相對更懂法,敢於面對法院。

農村人,更愛抱團,不愛法院,所以處理問題都是以拳頭為主。抱團為主,人多力量大,敢而而攻擊警察,攻擊機構,不懂法,更不懼法而違法。。。。。

3樓:Kane

從來沒有這種政治正確的好嗎……

你自己去認真看看那些回答就知道了。農村索要賠償一樣是合情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數額。你索要數額巨大,不該被罵?

再說釘子戶,至少我沒有見過有人誇釘子戶是正常維權,有人敢這麼說怕是要被噴死的。

4樓:徐曉軼

這叫做話術,即把一定條件下成立的概率性發生的事去掉成立條件、去掉概率就變成了乙個因果性質的論斷。

由因推出果,這是最強的邏輯關係,但其實這也是最不可能的邏輯關係。人工智慧中對因果推理的運用是專家系統,但專家系統之所以熱了一下就退燒了,就在於因果關係太強,現實中的很多知識達不到因果的絕對性,所以後來模糊數學出現後,才解決了專家系統的這個核心限制。

一般來說,我們觀察到的都是隨機性事件,而處理隨機性事件的都是概率,而匯入乙個叫做置信度的東東後,就可以把概率性成立的隨機事件轉化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因果關係了,這就把隨機事件轉變成了條件判斷,而人類的推理顯然主要依靠條件判斷。

也就是說,沒有因果論斷,則我們人是根本沒有辦法進行推理的,所以帶有置信度的因果論斷本就是我們人類的天性。

所以呢,題主就應該明白,這個問題就是有些人或有意或無意的略去了這個置信度,甚至連前置條件都略去了。

無意略去的,是認識水平不夠,沒有認識或體會到我上面說的人類認知的基本規律,不懂人類的定性判斷是如何而來的。

有意略去的,那自然是別有用心的了,他們到底想幹什麼我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字面意思了唄。

為什麼「窮山惡水出刁民」?

小蘑菇 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就能說明。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後增加為七個,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審美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前四個為缺失需要,是個體生活所必需的,後三個為成長需要,雖不是生活中必需,但對於我們適應社會來說有重要積極意義。馬斯洛認為,只...

為什麼知乎盛行手淫無害論?

念念不忘 手淫絕對有害,對身體極其有害。並且癮會越來越大,危害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也越來越難戒。有意宣傳手淫無害論的人啊,你們的良心何在? 本來就tm一幫富得流油的小資在那裡吹nb,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麼人。俗話說得好 飽暖思淫慾 這樣可以加速貧富分化,實為社會本質。請不要去信他們。 自強老師戒色之路...

知乎為什麼叫b乎?

一開始,大家隱晦稱呼某乎,隨即簡寫為X乎或x乎。然後這個叉,emmm。所以,亦可稱b乎,又如此的順耳,隨即口耳筆目相傳,就真的成了b乎。 GUNANA 瀉藥人在美帝,剛出醫院 顯示陽性,喜大普奔 群體免疫,讓我變強 擁抱病毒,自由空氣 皿煮國家,口罩拋棄 男人戰鬥,直面瘟疫 買好槍枝,儲備紙巾 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