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不注重父母的生活細節是一件正常的事嗎?

時間 2021-06-09 17:48:07

1樓:不錯子

你的朋友也挺奇怪的,母親節儉不買衣服和兒子不給母親買衣服就不在乙個概念裡。乙個是生活觀念,乙個是孝道。非要混淆成乙個概念說,那就是在強行辯論了。

不知道這兩位兒子是不是在別的方面盡了孝,但是看著父母穿著十幾年的破爛衣服去工作不就是不周到嗎。真的孝順且心裡惦念著父母,我不信能十幾年想不起來一次去給父母買件新衣服或者給自己買順便幫父母看看。就算不是為了孝順,是為了自己臉面,不想讓外人看到自己父母連件好衣服都沒有,也該買幾件新衣服吧?

但是他們沒有,這不就是他們的問題嗎。

還有大部分父母應該都說過要把好的留給孩子這種話吧,但這不是因為父母始終覺得你(不是指題主)是他們的孩子,他們想要照顧你愛護你,給你最好的嗎?不過你還是不是個孩子自己心裡不清楚嗎,乙個二十多歲和乙個快三十要是還能心安理得的受著這句「把好的留給自己,別管爸媽」,那就是當之無愧的巨嬰了,大可不必為這種人找理由。

2樓:蹦蹦蹦

「自私」的構念通常包含於「自我中心」裡。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衝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者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

首先,按照該定義的規定,只有當人事實上表現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時,人才可以被稱為自私。如果人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那就不是自私的。然而,眾所周知,如同人可以有犯罪的意識,動機,但並非一定事實上表現犯罪的行為一樣,人有損人利己的意識,也並非一定事實上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

這是因為:一、動機、意識指導行為的產生,其間尚有乙個過程。在過程完成之前,一種動機、意識可能已經改變或消失,被另一意識、動機所取代;二、一種動機、意識可能仍然存在,但由於外部環境的制約,或由於另一意識、動機的抑制,該意識、動機暫時沒有指導行為的產生而潛伏下來。

因此,人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等於他頭腦中一定不存在損人利己的意識、動機。由於客觀行為的定義沒有將此種情況包括進去,在解釋有些現象時,便顯得生硬、牽強附會。例如,某人在某事上沒有表現損人利己的行

為,但在另一事上又表現了損人利己的行為。按客觀行為的定義,就只能這樣解釋:他由不自私變成了自私。

做一件事,你注重的是結果還是過程

火炎焱燚 過程決定了結果是否健康,結果則是給了人目標和方向。做事自要先確定方向,不然方向錯了,做的越多錯的越多。所以結果更重要一些。另外,無論是你管理別人還是被別人管理,都是看結果的,沒人管你的過程是怎樣的。 ANNA 先說我要結果。結果無論好壞,都有其過程,過程時間越長,也有不管好壞的結果,用因果...

家裡的事一件接一件發生,內心極其煎熬,生活很難很難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從小家庭問題就很嚴重,可以不誇張的說乙個星期三四天爹媽就打架,而且是我爹打我媽,我媽不敢還手,我每次都只能哭著喊他們停下來。我爹這個人很窮相反我外公家在上個世紀生活就已經相當於小康水平了。所以在爹媽結婚的時候我媽是倒貼的,我爹家裡蓋房子的錢,買車的錢都是我外公他們出的。我爹還不滿於此把我媽的金首飾...

父母特別不講衛生不注重生活質量是一種什麼體驗?

包漿了。唉,我能怎麼辦啊,我真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有洗衣機,啥都有,就是非得弄成這個樣子,不洗臉,不刷牙,不洗澡,不換衣服 總說沒空,唉,剛才村里有個收電費的人來我家,我都尷尬的慌,我媽身上都餿了。唉,真是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可能覺得邋遢才是正常人的正常生活吧,也許真的沒空? 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爸媽家...